王中軍印象記
談起華誼,不得不談王中軍;談起華誼上市,更加要談王中軍;王中軍是個什么樣的人物?若用漫畫突出他的面部特征,最顯著的莫過于他細長狹窄卻有力的眼睛,在心靈窗戶的背后,是他腦中深藏的智慧,而他一頭根根直立無畏無懼的短發(fā),更是他說一不二、雷厲風行的表達……
許多接受采訪的人,和王中軍或深或淺都打過交道。有人說他非常懂得做品牌,是個敢從自己褲兜里掏大錢的人,并且深諳“傍大款、交大腕”之道;也有人說他很犀利,懂市場,和你聊三分鐘就可以決定這件事值不值得做;有人說他很和氣,常常在打牌品酒中交朋友;也有人說他很霸道,他認為重要的原則一定會堅守到最后;他把自己定位成一個文藝戰(zhàn)士、藝術家,喜歡收藏、熱愛繪畫;但影視圈里的人卻認定他是個商人,對市場和機會有著敏銳的嗅覺,懂得因勢利導。無論如何,王中軍是個成功的人,一個有膽識的人,也是一個與好運相伴的人……
王中磊印象記
無疑,在兄與弟的組織架構中,中軍先生是公司戰(zhàn)略方針的制訂者,而中磊先生則是戰(zhàn)略思想的具體實施與執(zhí)行者。中磊先生貌似潘安,性情柔和,在華誼所有的“慶功會”“雙年匯”上,都少不了他的身影……他是串起華誼所有明星的絲線,游走在藝人之間進行周旋,和藝人出入夜店,美酒笙歌,打成一片。藝人出現(xiàn)問題爆出負面消息,他一定會站出來用輕描淡寫的方式澄清化解;他的外交手段靈巧而嫻熟,在《風聲》的慶功會上,他桌桌敬酒,禮數(shù)周到;遇到新朋友他主動換名片,但你很快會發(fā)現(xiàn)他的名片上沒有手機號碼;為了婉轉的拒絕你的采訪,他會溫柔的與你碰杯,說“我們先交朋友”,你一個不留神,他已從后廚悄悄溜掉……但是在華誼最核心的環(huán)節(jié)上,諸如“簽大腕、抓本子、做后期、跑宣傳、走發(fā)行”上,他已然默默的、扎實的學習、跟進和控制著……
分析了王中軍,王中磊兄弟,再看他們是怎樣引領華誼這艘巨輪,駛向資本的海洋。華誼是怎么樣塑造自己品牌的?華誼成功的秘訣在哪里?華誼上市后又將面臨什么樣的變數(shù)?
在制作這個專題的過程中,編輯團隊經(jīng)過了大量的資料收集、采訪當事人……于是,品牌、高調、規(guī)?;?、新領域突破、適者生存這些關鍵詞漸漸凸顯了出來,形成了我們對華誼的印象。但這個印象始終都還在變化之中。在這個變幻莫測的影視圈中,有的人可能是十年如一日的混,只是看著別人斗轉星移,自己始終在原地踏步。但對于華誼來說,則是每年變一個新的樣子。王氏兄弟顯然是玩轉了其中的道理。而這個華誼印象,也僅是此時的印象。因為,隨著華誼進入資本市場,那無數(shù)的契機與變數(shù),還在等待著他。也許,我們明年看到的,就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華誼。
搭乘大品牌
要就要最好的。
先來看看華誼一路簽來的各路神仙:馮小剛、張紀中、王京花、周迅、張靚穎等;再看這幾年大手筆的電影制作:《手機》、《天下無賊》、《夜宴》、《集結號》、《非誠勿擾》,《唐山大地震》;還有幾次融資的貴人:王偉、李嘉誠、馬云、江南春等;公司選址的地方:國際飯店、中糧廣場、順義影業(yè)基地。
這一系列的羅列,不讓人產(chǎn)生羨慕和聯(lián)想都難。
王氏兄弟從最初一無所知的門外漢,到今天的行業(yè)領頭人,也基于向大腕們學習,由于學習起點高,讓王氏兄弟節(jié)約了不少時間,快速走在了最前列。搭乘大品牌,借助大品牌造勢,達到共贏的目的,這樣的策略,讓華誼能飛速成長。
王中軍曾這樣說過:“假設我拍《可可西里》,當時不認為這個戲能賺錢,心里覺得賠20%很正常,也就賠一百多萬,我們做一個廣告多少錢?公司還有廣告行為呢,你就當他是做了個廣告?!?/p>
宣傳高調持續(xù)造勢
為了盤活資源,增加曝光率,以最小的成本打出高效廣告,王氏兄弟一邊向海外學習,一邊摸索自創(chuàng),利用慶功會、雙年匯、簽約匯、續(xù)約匯、夜泡KTV等多種方式做著品牌的塑造與維護。
2006年1月,周迅與華誼兄弟傳媒集團簽約,眾多著名導演和明星馮小剛、張紀中、張揚、何平、黃磊、李冰冰、那英等悉數(shù)到場祝賀,章子怡、吳彥祖、張靚穎、陸毅等則通過大屏幕為周迅和華誼兄弟送上了祝福。
票房破億的《夜宴》2006年9月在北京舉行了盛大的慶功會。慶功會上,華誼兄弟總裁王中軍、總經(jīng)理王中磊和導演馮小剛帶領主演章子怡、葛優(yōu)、周迅等向一個寫有八個“9”的冰雕中倒入紅酒,寓意《夜宴》票房豐收。
為了穩(wěn)定經(jīng)紀團隊,表示對李冰冰與任泉的重視,2007年華誼又不惜血本在中國大飯店打造了一個高規(guī)格的續(xù)約發(fā)布會,李冰冰也默認了自己“三年八千萬”續(xù)約華誼的身價;
2008年9月,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在大連舉辦,《集結號》男主角張涵予獲得了影帝殊榮,頒獎典禮結束后,華誼兄弟為張涵予舉辦了盛大的慶功會,華誼兄弟傳媒董事長王中軍親自送上月餅祝賀。
最大手筆的莫過于《風聲》在臺灣的宣傳,因為大陸電影在臺票房一向疲弱,“華誼兄弟影視集團”投資1千萬美金(約3億2330萬臺幣),集旗下周迅、李冰冰、張涵予、黃曉明及蘇有朋大牌藝人,攜合拍諜報片《風聲》,搶攻臺灣市場,砸下1千萬臺幣宣傳,老板王中磊還帶著一班大牌親自打片,排了50多個通告造勢。
曾經(jīng)有位主流媒體主編看到又是華誼的新聞時,煩惱無比的說,哎,看得都審美疲勞了,天底下似乎已經(jīng)沒有別的娛樂新聞可做了嗎?可誰讓人家大業(yè)大,手下星光燦爛呢?!可見華誼造聞之頻繁,發(fā)稿之迅猛。
可復制與梯隊化
“電視劇就靠規(guī)模,拍一部戲再火也沒有用?!蓖踔熊姾敛华q豫的說。
從2007年起,華誼在電視劇上的投資大概有兩億五千多萬,基本都是以華誼為主導的,這和許多公司夾棒投資的方式有所不同,也因此使得制作和發(fā)行相對比較統(tǒng)一,大大降低了投資風險。
中國每年拍攝電視劇1萬多集,電視臺可以購買7000多集。王中軍的目標是每年華誼未來可以拍到1000集,如果都可以進黃金檔的話,市場占有率百分之十幾,現(xiàn)在看來,在業(yè)內電視劇規(guī)?;匀慌e步維艱的狀況下,華誼已經(jīng)在往第一名的位置上沖了。
解決了資金的問題,接下來王氏兄弟要解決的是人才問題。沒有梯隊就無法形成規(guī)模化。王中軍曾說:“華誼現(xiàn)在拍一部小戲的第一目標幾乎不是為了賺錢和打造品牌了,第一目標是挖出好導演。每年都會去拍一個探索性的或者中小制作的作品。小剛也不是說今年七老八十了,他最少還干十年沒有問題吧。他再為我拍十部電影,十部電影之內我難道再培養(yǎng)不出另外一個馮小剛嗎?”
于是,華誼不斷涌現(xiàn)出康紅雷、高群書、周冰冰、李波等一批年輕的導演和制片人,也拍出了不少好的作品,為華誼的名利雙收不斷添磚加瓦。
但規(guī)?;倪@條路仍存在著諸多的風險和變數(shù),因為要不斷接軌市場。華誼上市后,資金顯然已經(jīng)不是問題,規(guī)?;芯唧w操盤的人才梯隊,才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對目前電影市場票房過億導演的爭奪,可謂暗戰(zhàn)白熱化。寧浩、高群書、管虎的經(jīng)紀約都簽在了CAA,陸川簽在了中影,香港導演陳嘉上加盟了光線影業(yè),今年2月,導演陳可辛與黃建新、保利博納共同成立的“人人電影公司”,同時與中國電影集團簽署戰(zhàn)略性聯(lián)盟。而華誼在這方面仍然沒有新的動作,看來,在打造電影導演第二梯隊方面,華誼顯然已經(jīng)落后了一步。
新領域中的搏弈
“如果不在一個新的領域去突破的話,我覺得很難把公司做得更穩(wěn)健。”從王中軍的話中,我們似乎可以嗅到他身體里潛藏著很多的憂患意識,讓人不免這樣去猜測,他似乎為著某種不安全感而不斷站高遠眺,從產(chǎn)業(yè)鏈的角度,從市場操作的束縛性,從受制于人的現(xiàn)實中,他開始了新領域探索的征程:從廣告下游開發(fā),到投資電影,投資演藝經(jīng)紀,再到電視劇投資,上市后下游院線的投資建設……忙碌的步伐無法停下。
有權威的統(tǒng)計顯示,一旦影院建成,則可以長期提供穩(wěn)定的現(xiàn)金流,其年投資回報率可達30%,基本上三年就可以收回成本。此外,影院也可提升非票房收入增加盈利。在韓國,增值服務如爆米花、可樂、電影后衍生品的銷售收入占影院總收入的30%,美國的比例是60%,而中國影院的增值服務收入只占11%。
正是看中了這其中巨額的利潤空間,目前的國內電影院市場已經(jīng)到了群雄逐鹿的階段。除了中影、新影聯(lián)、上海聯(lián)合、萬達等已經(jīng)具備相當規(guī)模的影院院線之外,保利博納也在構建自己的影院。嘉禾除了在香港本土有了自己的院線之外,更多的觸角已經(jīng)伸及內地一二線城市。今年10月,橙天嘉禾宣布,收購京華誠美映影院及北京美林華映影院管理的兩家影城及七家影城經(jīng)營權,共計75個影廳11609個座位,至今為止,嘉禾院線坐擁東南亞華語電影圈內24家影城,197塊銀幕,集中分布在香港、臺灣、新加坡及大陸深圳地區(qū)。
作為民營企業(yè),華誼不像中影集團擁有進口片資源,也沒有國有企業(yè)對市場具備的“話語權”。不過多年來,華誼還是與各大電影院線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華誼上市后,相信影院建設方面也會快馬加鞭、重拳出擊,實現(xiàn)王中軍藍圖中先建15家的目標。
不過說歸說,在影院的選址、物業(yè)配套設施建設速度以及影院專業(yè)人才儲備方面,因為涉及一個全新的領域,王氏兄弟無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這些都要繼續(xù)考驗著他們的眼光、能力和運氣。
唯有適者才能生存
在華誼的發(fā)展歷程中,不能說全是一路順風,也有過一些波折,其中最大的當數(shù)王京花的離去。2005年,由于王京花離職后帶走了一批藝人,華誼內部對經(jīng)紀團隊進行過改革,王中磊從此便親自操縱華誼的經(jīng)紀業(yè)務。并進行相應的調整,經(jīng)紀團隊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分配明星、服務明星,收入所得與經(jīng)紀人無關。但半年后,迫于外部市場的嚴峻形式,華誼高層一致決議:局部放權。由各個工作室自負盈虧,工作室的大經(jīng)紀人必須對公司負責,對收益負責,對投入產(chǎn)出以及增效負責。這樣做無疑有兩個好處:增加透明化的管理和防止第二個王京花出現(xiàn)。
熟悉王中軍的人都知道,他做事不喜抱怨,愿意從建設角度看待問題。他曾對王京花離開一事做出過評價:“我覺得京花離開公司,暫時是給華誼在經(jīng)濟上造成了一個真空,但什么事情都是兩個角度去想,第一,京花當時完全管著經(jīng)紀公司,所以對盈利模式上,也沒有太去考慮。第二她畢竟是占了很大份額的股權,她走的條件就是,OK.,全部回購公司股權,而且是平價不能溢價。京花是一個厚道人,她就說沒問題,那我一下子就是百分之百持股了。第三,你看看今天的經(jīng)紀公司其實比那時候還強,原來有一些藝人來可能是沖著王京花來,現(xiàn)在不是了,是沖著華誼兄弟來?!?/p>
2005年,在超女紅遍大江南北的時候,華誼也在思考著如何在音樂領域尋求突破??吹胶闲l(wèi)視、東方衛(wèi)視用巨資搭建了超女、好男兒的平臺,推出了不少資質優(yōu)秀的人氣明星,華誼便趁勢抓住良機、快馬加鞭簽下了尚雯婕、張靚穎……,補上了鏈條中缺失的音樂制作陣地。當然,張靚穎這些小將也為華誼贏得了不少人氣和收入,只不過受大環(huán)境的影響制約,時至今日,華誼音樂已經(jīng)變成了最弱的一環(huán)。連王中軍都失望的說,“四個一”里,只有音樂公司沒做到。
我們可以從“四個一”里,再度觀察華誼,觀察王中軍:“第一”是每年有一部電影,大家傳誦。“第二”,是每年有一部電視劇,大家能夠喜歡并記住?!暗谌?,每年有一個新人,變成了明星?!暗谒摹保磕暧幸皇状蠹覀黜灥母?,廣為傳唱。
這就是華誼曾經(jīng)的理想,也是王氏兄弟曾經(jīng)的理想。無疑,華誼是知必行,行必果。如果很多想法只停留在想法上,華誼也很難成就上市大業(yè)。而我們更為期待的,或許是上市后華誼為大眾呈現(xiàn)的新理想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