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簡要闡述了靜電的產(chǎn)生與危害,重點闡述了靜電的防護技術措施。
關鍵詞 靜電 防護技術措施危害
1 靜電的產(chǎn)生及其危害
所謂靜電,是指相對靜止的電荷。兩種物體當緊密接觸后再分離時,兩種物體之間因發(fā)生電子轉移而帶有不同性質的靜電電荷。一般認為,當兩種物體之間的距離小于25×10-8cm時,即會發(fā)生電子轉移而產(chǎn)生靜電。在實際生產(chǎn)活動中,靜電主要是由于兩種不同的物體互相摩擦,或者緊密接觸后又分離而產(chǎn)生的。另外當物體受熱、受壓、撕裂、剝離、拉伸、撞擊、電解以及受其他帶電體的感應時,也可能產(chǎn)生靜電。無論物體的種類和性質(固體、液體和氣體)如何,均能購產(chǎn)生靜電。
靜電具有電量小、電壓高等特點。當靜電積累到一定程度形成高電壓時,則容易引起三種形式的放電:電暈放電、刷形放電和火花放電。靜電的危害性較大,輕者會導致生產(chǎn)質量事故,重者會造成人體靜電電擊事故甚至會引起爆炸和火災事故。
2 影響靜電產(chǎn)生的因素
影響物體產(chǎn)生靜電的主要因素有物體的特性、物體的表面狀態(tài)、物體的帶電履歷、物體的接觸面積、物體的接觸壓力及物體的分離速度等。由不同的物質組成的物體,產(chǎn)生靜電的難易程度是不相同的。相互摩擦或互相接觸和分離的兩物質,在《靜電起電極性序列表》(見表1)中排位距離越遠,產(chǎn)生的靜電越大;表面粗糙、被油、水污染的物體,有增加靜電量的傾向;兩物體在初次接觸和分離時產(chǎn)生的靜電量較大;兩物體接觸面積和接觸壓力越大,產(chǎn)生的靜電越大;兩物體接觸后分離速度越快,產(chǎn)生的靜電越大。
3 容易產(chǎn)生和積累靜電的工藝過程
固體物質在大面積的相互磨擦時、在壓力下接觸后而分離時、在擠出或過濾時、在粉碎或研磨時、在混合或攪拌時等工藝過程中容易產(chǎn)生和積累靜電;高電阻液體在管道中高速(超過1m/s)流動時、在管口噴出時、在注入容器發(fā)生沖擊、沖刷或飛濺時等工藝過程中容易產(chǎn)生和積累靜電;液化氣體、壓縮氣體或高壓蒸氣在管道中流動時、在從管口噴出時等工藝過程中容易產(chǎn)生和積累靜電。產(chǎn)生靜電電荷的多少與生產(chǎn)物料的性質和數(shù)量、摩擦力的大小和摩擦長度、液體和氣體的分離或噴射強度、粉體粒度等因素有關。
4 靜電的防護技術措施
4.1 靜電的基本防護技術措施
(1)減少靜電荷產(chǎn)生:對接觸起電的物料,應盡量選用在帶電序列中位置較臨近的,或對產(chǎn)生正負電荷的物料加以適當組合,使最終達到起電最小。在生產(chǎn)工藝的設計上,對有關物料應盡量做到接觸面積和壓力較小、接觸次數(shù)較少、運動和分離速度較慢。
(2)使靜電荷盡快地消失:在靜電危險場所,所有屬于靜電導體(在任何條件下,體積電阻率小于或等于1×106Ω·m的物料及表面電阻率等于或小于1×107Ω的固體表面)的物體必須接地。對金屬物體應采用金屬導體與大地做導通性連接,對金屬以外的靜電導體及亞導體(在任何條件下,體積電阻率大于1×106Ω·m、小于1×10
在生產(chǎn)場所內(nèi),局部環(huán)境的相對濕度應增加至50%以上(0區(qū)禁止使用)。生產(chǎn)工藝設備應采用靜電導體或靜電亞導體,避免采用靜電非導體(在任何條件下,體電阻率大于或等于1×1010Ω·m的物料及表面電阻率等于或大于1×1011Ω的固體表面)。對于高帶電的物料,宜在接近排放口前的適當位置裝設靜電緩和器。在某些物料中可添加適量的防靜電添加劑。在生產(chǎn)現(xiàn)場使用靜電導體制作的操作工具應接地。
(3)帶電體應進行局部或全部靜電屏蔽,或利用各種形式的金屬網(wǎng),減少靜電的積蓄。同時屏蔽體或金屬網(wǎng)應可靠接地。
(4)在設計和制作工藝裝置或裝備時,應避免存在靜電放電的條件(如容器內(nèi)細長突出物或告速剝離)。
(5)控制氣體中可燃物的濃度在爆炸下限以下(如減少泄露或加強通風)。
(6)限制靜電非導體材料制品的暴露面積及寬度。
(7)在遇到分層或套疊的結構時避免使用靜電非導體材料。
(8)在靜電危險場所使用的軟管及繩索的單位長度電阻值應在1×103Ω/m~1×106Ω/m之間。
(9)在氣體爆炸危險場所內(nèi)禁止使用金屬鏈。
(10)使用靜電消除器迅速消除靜電,但應注意正負電荷極性、安裝位置及防爆類型等要求。
4.2 固體物料靜電的防護技術措施
(1)非金屬靜電導體或靜電亞導體與金屬導體相互聯(lián)結時,緊密接觸面積應大于20cm2。
(2)架空配管系統(tǒng)各組成部分應保持可靠的電氣連接(室外要滿足防雷規(guī)程)。
(3)防靜電接地線不得利用電源零線,不得與防直擊雷地線共用。
(4)在進行間接接地時,可在金屬導體與非金屬導體或靜電亞導體之間加設金屬箔,或涂導電性涂料或涂導電膏以減少接觸電阻。
(5)油罐汽車在裝卸過程中應采用專用的接地導線(可卷式),夾子和接地端子將罐車和裝卸設備相互連接起來。接地線的聯(lián)接,應在油罐開蓋以前進行;接地線的拆除應在裝卸完畢,封閉罐蓋以后進行。有條件時可盡量采用接地設備與啟動裝卸用泵相互間能聯(lián)鎖的裝置。
(6)在振動和移動頻繁的器件上用的接地導體禁止用單股線及金屬鏈,應采用6mm2的裸絞線或編織線。
4.3 液態(tài)物料靜電的防護技術措施
(1)控制烴類液體灌裝時的流速VD≤0.8。式中:V-烴類液體的流速(m/s);
D-鶴管內(nèi)徑(m)。
大鶴管裝車出口流速可以超過以上計算值,但不得大于5m/s。灌裝汽車罐車時,液體在鶴管內(nèi)的允許流速VD≤0.5。
(2)在輸送和灌裝過程中,應防止液體的飛散噴濺,從底部或上部入罐的注油管末端應設計成不易使液體飛散的倒T形等形狀或另加導流板;或在上部灌裝時,使液體沿側壁緩慢下流。
(3)對罐車等大型容器灌裝烴類液體時,宜從底部進油。若必須從頂部進油時,則其注油管宜伸入罐內(nèi)離罐底不大于200mm。在注油管未浸入液面前,其流速應限制在1m/s以內(nèi)。
(4)烴類液體中應避免混入其他不相容的第二物相雜質(如水等),并應盡量減少和排除槽底和管道中的積水。當混有第二物相雜質時,其流速應限制在1m/s以內(nèi)。
(5)在貯存罐、罐車等大型容器內(nèi),可燃性液體的表面不允許存在不接地的導電性漂浮物。
(6)當液體帶電很高時(如在精細過濾器的出口處)可先通過緩和器后再輸出進行灌裝。帶電液體在緩和器內(nèi)的停留時間為緩和時間的3倍。
(7)烴類液體的檢尺、測溫和采樣等工作必須在液體靜置一段時間(10~50m3容器,10~15min)后進行。取樣器、測溫器和檢尺等工具在操作中應接地或采用具有防靜電功能的工具,應優(yōu)先采用紅外、超聲等原理的裝備。禁止在惡劣天氣(高溫、雷雨等)時進行以上操作。
(8)在烴類液體中加入防靜電添加劑,使電導率提高N250ps/m以上。其容器應是靜電導體并可靠接地,且需定期檢測其導電率是否符合規(guī)定值。
(9)當不能以控制流速等方法來減少靜電積聚時,可以在管道的末端裝設液體靜電消除器。
(10)當用軟管輸送易燃液體時,應使用導電軟管或內(nèi)附金屬絲、網(wǎng)的橡膠管,且在相接時注意靜電的導通性。
(11)在使用小型便攜式容器灌裝易燃絕緣性液體時,宜用金屬或導靜電的容器,避免采用靜電非導體容器。對金屬容器及金屬漏斗應跨接并接地。
4.4 氣態(tài)粉態(tài)物料靜電的防護技術措施
(1)在工藝設備的結構設計上應避免粉料的滯留、堆積和飛揚,同時還應配置必要的密閉、清掃和排放裝置。
(2)粉料的粒徑越細,越易起電和點燃。無特殊要求,應盡量避免使用粒徑在75um以下的粉料。
(3)氣流粉態(tài)物料輸送系統(tǒng)內(nèi),應防止偶然性外來金屬導體混入,成為對地絕緣的導體。
(4)設備、部件和管道盡量采用金屬導體材料制作。采用靜電非導體時,須評價其起電程度并采取相應措施。
(5)必要時可在氣流輸送系統(tǒng)的管道中央,順其走向加設兩端接地的金屬線,以降低管內(nèi)靜電電位。也可采取專用的管道靜電消除器。
(6)對于強烈?guī)щ姷姆哿希讼容斎胄◇w積的金屬接地容器內(nèi),待靜電消除后再裝入大料倉。
(7)大型料倉內(nèi)部不應有突出的接地導體。在頂部進料時,進料口不得伸出,應與倉頂取平。
(8)對于粒徑在30um以下及筒倉直徑在1.5m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