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冬青 李 超
摘要 本文根據東北地區(qū)水稻不同的生育期對水、肥的不同需求,提出搞好田間管理,是奪取水稻高產的關鍵。
關鍵詞 水稻田間管理;技術研究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09)08-0027-02
目前,水稻正處于營養(yǎng)生長與生殖生長并進的時期,是進入了管理關鍵時期,由于受灰飛虱發(fā)生量大、分蘗期溫度前低后高和種植方式多元化等因素影響,使得今年水稻苗情復雜,生育進程差距大,群體和個體發(fā)育不平衡。一是稻作方式多元化。多種稻作方式并存,且直播稻面積迅猛擴大,已占總面積的50%,粗放的種植方式導致水稻發(fā)育極度不平衡;二是苗情復雜化;三是病蟲害威脅大。部分田塊由于防治不到位,水稻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赤枯病和二代稻縱卷葉螟發(fā)生與危害較重。對此,各地要高度重視,因苗分類指導,切實加強當前水稻田間管理,為實現(xiàn)水稻高產穩(wěn)產奠定堅實基礎。
1 當前東北水稻長勢情況
4月~6月中旬,東北稻區(qū)基本氣象要素對水稻生長不利。4月上旬~5月上旬出現(xiàn)低溫和多雨天氣,育秧、插秧期推遲7~10天;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持續(xù)陰雨和低溫寡照,致使秧苗生產緩慢,分蘗期延后。據農業(yè)部各地調查分析,6月末水稻生育進程比正常年份晚3~5天,部分地方達到7天以上,葉齡少0.5~1.0葉,分蘗率低10個百分點左右。另外,由于陰雨天氣較多,為病蟲害的大發(fā)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當前東北水稻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生育期延后,分蘗數(shù)量不足;二是生長量不夠,有效分蘗少;三是病蟲害發(fā)生早,冷害發(fā)生威脅大。
2 水稻對施肥的要求
水稻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必須從土壤和水中吸收數(shù)量很大的氮、磷、鉀、硅這四要素和數(shù)量很小的鈣、鎂、硫、鐵、錳、銅、鋅、鉬等微量元素。不同的營養(yǎng)元素在水稻生長發(fā)育過程中起著不同的作用,掌握和了解各個元素的作用,就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培養(yǎng)、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應當指出,水稻在生長發(fā)育期對土壤中各種礦質營養(yǎng)的要求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每種礦質營養(yǎng)均不能代替。據試驗表明,在土壤缺氮時,除水稻除吸收氮素降低外,水稻對水分和磷、鉀的吸收量也會急劇下降;在土壤缺磷時,水稻對氮和鉀的吸收量降低;在土壤缺鉀時,會限制水稻對氮的吸收;土壤缺缺鈣時,水稻對氮、磷、鉀和水的吸收量都會下降。
水稻的產量在一定范圍內是隨著土壤肥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實踐證明,土壤中各種營養(yǎng)元素均比較豐富,獲得高產穩(wěn)定的希望很大,單純依靠外界補肥,獲得高產的希望就小,因此,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斷地培養(yǎng)地力,是水稻產區(qū)一項帶有根本性的長期建設任務。
目前,從我國北方水稻主要產區(qū)的生產情況看,不少地方存在著重視氮素化肥,輕視其它化肥的情況,重視化學肥料,輕視有機肥料的傾向。一般情況下在旱田改水田的前2、3年,由于土壤肥力和土壤結構較好,產量還比較高,但隨著種稻年限的延長,產量會逐年降低。如果這種掠奪方式的生產持續(xù)下去,勢必造成嚴重惡果。
3 田間管理措施
根據此期水稻抽穗、開花和灌漿結實的特點和對外界條件的要求,在管理上應抓住以下幾點措施:
1)補施功粒肥
“破口”前3~5天或齊穗期追施一定數(shù)量的速效氮肥,提高葉片的含氮量,對保持足夠的綠葉數(shù)、延長水稻功能葉片的時間,防早衰,促灌漿速度,提高結實率和粒重有很大的作用。
2)葉面噴肥
葉面噴肥是將液態(tài)肥料噴施在水稻葉面,通過葉片吸收到水稻體內,其優(yōu)點是用肥少、肥效高,是今年來受重視的施肥方法。水稻葉面噴肥以磷、鉀為主,噴后能延緩水稻的功能葉片和根系的衰老進程,從而合成更多的光合產物,增加千粒重,提高產量。
(1)濕潤管水
水稻生育后期進行間斷濕潤管水是養(yǎng)根、保葉、防早衰的重要措施。抽穗前可適當落干2~3天,以促進快抽穗,出齊穗。進入抽穗開花期對水分應反應敏感,如缺水干旱,會造成花器和柱頭干枯,影響結實率,也會使抽穗困難,造成不能全抽出的“沿脖穗”劍葉包著一部分穗,不能正常開花授粉,因此,此時應保持1寸深的淺水層,造成溫濕度相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進入灌漿期,水分不足,會使葉片失水落黃,降低光合強度,影響營養(yǎng)物質的合作運轉,消弱灌漿速度,降低結實率和粒重。
(2)對不同稻田土壤,灌水應靈活掌握
砂土壤或滲透性強的地塊,落干與灌水間隔時間不應過長,以免干旱造成早衰。澇洼地或保水性極強的地塊,應延長落干時間,以達供氧促根的目的。井水灌溉,強調間歇灌溉,夜間放水,以提高水溫,促稻正常生長。
3) 稻田停水時間的早晚,對千粒重和米質都有影響
在乳熟期停水,會使莖葉早期失水枯萎,光合作用下降,莖稈中儲存的養(yǎng)分不能順利合成運轉,降低粒重,使腹白米、碎米增多。在不影響水稻收獲作業(yè)的前提下,一般黃熟中期為停水適期。
4)倒伏的挽救
水稻高產栽培中造成“笑苗哭稻”“千斤長相,七百收成”的結果,是多因倒伏所致。一般倒伏發(fā)生在乳熟后期至成熟期。倒伏越早,結實率和千粒重降低的越明顯,減產幅度越大。倒伏分兩種類型,一是根倒,由于根系早期衰老、腐爛,在風雨等外力作用下而倒伏。根倒除在低洼易除在低洼易澇、保水性極強的田塊發(fā)生外,一般田塊很少發(fā)生;二是莖折倒,倒伏多是這種類型。主要是因管理不當,造成稻株基部第2、3節(jié)折斷為多。
倒伏的原因除與水稻的生理因素、品種抗倒性和氣候條件有關外,主要與栽培管理措施費有關。水稻抽穗后,營養(yǎng)物質分配發(fā)生變化,消弱了莖稈的抗倒能力,這是是倒伏的生理因素。但需指出倒伏與栽培管理措施的關系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栽插過密,株行距過窄,田間通風透光不良,施肥量過大,施肥時間不當;長期深水灌溉;病害嚴重等等都易造成倒伏。
5) 選留種子
水稻在成熟期去雜去劣,選留優(yōu)種,是保證水稻持續(xù)高產的一項重要措施。大田選留種子,首先要依據歷年生產情況,品種鑒定結果,耕作制度要求等等,確定當家、搭配和接班品種。一般的種子應具備豐產性能良好,適應本地風土條件,抗病、抗倒、品質好等農藝性狀。最后再根據本單位種稻面積,確定留種量。
在確定好品種和留種田面積后,要搞好種子提純,應選擇純度在90%以上的田塊作為種子田,田塊純度達90%一般是在蠟熟期和成熟期,同時要確定有經驗的技術員、看水員去雜去劣,拔出不合本品種特點的雜株、抽穗過早過晚的植株。
6)適時收獲
水稻收割時間早晚對產量也有一定影響。收割過早,造成青米和腹白、心白米增加,產量和稻米品質降低;收割過遲,枯熟,米粒有橫斷裂紋,碎米增加。遭霜凍還會出現(xiàn)稻穗“抓撓”落粒等。一般認為有90%以上的谷粒呈金黃色的黃熟末期的收獲適期。
參考文獻
[1]付立忠.寒地粳稻產量構成因素及穗部性狀研究[D].東北農業(yè)大學,2001.
[2]陳峰.水稻蒸煮品質與產量性狀遺傳關系的研究[D].揚州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