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張澄 美編:JFR
每個單身游的人,都要或多或少締造一些可被傳揚的故事,一張合照,一個開始了卻沒發(fā)展的小邂逅,或是臨別時的一個小紀念品。
當旅游變成習慣,也管不了時節(jié)氣候或經(jīng)濟環(huán)境。環(huán)境好,去旅游。環(huán)境不好,也去旅游。不過出門最多最密集的,還是選在年底年初。年終去旅游,是作為對過往一年辛勤的禮物獎賞。年初去,是對往下一年的思考并計劃新開始。
前者,可能要跟伴侶 起去。后者,就最好一個人去。興許靜修或獨處只是借口,事實是一個人去旅行,才會有意想不到的故事等著你。
單身旅行,每次都會被問到有沒有艷遇?似乎出門沒艷遇,就如旅游不拍照一樣怪,一個人去旅游而沒艷遇,就像很失敗的樣子。
如果阿蘭·德波頓寫的那本《旅游的藝術(shù)》確然不錯,借著寫名人的旅游及生活足跡,指出了文化藝術(shù)導向的旅游是如何引人深思提升知性的話,譬如從梵·高等藝術(shù)家的經(jīng)歷入手,帶讀者暢游各地文化之旅一大抵我們也應(yīng)出一本,叫《旅游艷遇的藝術(shù)》。
在眾多旅游艷遇家之中,有幾個是毫不修飾他們的途上欲望的。徐志摩的《肉艷巴黎》,單是名字已經(jīng)是一篇欲望流瀉想入非非的幻境小品一只是太多仍停留于想象。法國作家羅蘭·巴特的《Incidents》則詳細披露無論是在摩洛哥,還是在巴黎的種種欲望與對象,帶點情色。(當然,這就像是晚年的告白書了。)
不過上述作者也夠不上同代的另一重量級學者傅柯,在一本他寫得非常傳奇的傳記中,作者把這位光頭哲學家在舊金山浴堂的情色活動寫得意馬心猿。真正是人在異鄉(xiāng),才有勇氣面對自己潛藏的欲望。
以上全是男作家,當然不是說女性不愛艷遇。譬如杜拉絲,她的不少作品就是講她在印度半島的艷遇成長史?!肚槿恕泛汀段业闹袊狈角槿恕穼懙氖菍Ξ悋檎{(diào)的迷戀多于一切,而把男人概念化。那些出現(xiàn)于越南椰樹下的中國情人,只作為一種殖民地白人對第三世界的想象。本質(zhì)上就是一次旅行艷遇的結(jié)構(gòu)。最有趣的是,這種少女異鄉(xiāng)成長故事,后來被更多的情色電影沿用,像經(jīng)典電影《艾曼妞》等,旅途上的情情愛愛,注定無結(jié)果,但就變成不可缺少的經(jīng)歷。
女人為何往往希望在異鄉(xiāng)“壞”一下?可能因為女人心中都有一點被禁制的放縱欲望,只有在陌生環(huán)境才會像火山一樣爆發(fā)。
途上的艷遇,說到底,是關(guān)于懷念。很少人可以真的跟途上艷遇的對象長相廝守,但那份錯置的回憶還是在日后回家的日子,教人津津回味。愛的回味,在于它的不可擁有。旅游的記憶,在于意外驚艷。
西蒙·波伏娃有一本書是給她美國情人的書信,她就是當美國之旅是她艷遇之所一這是另一種異鄉(xiāng)的艷遇追求,她要的正是跟她的法國伴侶薩特先生完全兩樣的貨色,而且可作為一種給薩特的示威抗議。
噢,不要忘記還有亨利·米勒的情人Anais Nin。米勒寫來是他在法國的情欲寫真,女方記下來的,則是一趟自身發(fā)現(xiàn)。
很多這種故事都源于法國人。當然不是說別國女人不偷情或不尋艷遇,但像法國女人一樣艷遇過后還敢于大大聲來歌頌作文,你也得贊賞她們的心境與文采。早陣子有一熱門書叫《為何法國女人不發(fā)胖?》,答案可能是因為她們多旅游又多艷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