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廣洋
“我向耶魯大學展現(xiàn)的是一個鮮活的中國學生,一個全面發(fā)展、有領袖能力的人,而不是一個書呆子?!?/p>
——閔婕語
2009年4月20日,南京外國語學校的高三女生閔婕收到了包括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杜克大學、加州大學等14所美國著名高校的錄取通知書, 一時間,她成了學校里的焦點人物,許多學生家長登門取經。閔婕的成功來源于哪里?她獨特的家庭教育又將給家長和學子們怎樣的啟發(fā)呢?
逗趣:讓女兒感覺
吟詩作畫比吃奶酪好
許多佼佼者的成長經歷和發(fā)展趨勢,都受啟蒙家教的影響。閔婕同樣如此。
1990年10月,閔婕出生于南京市玄武區(qū)的玄武湖畔,父親閔衛(wèi)國和母親張女士都擁有研究生學歷,分別是房地產公司的總經理和高管。雖然閔婕小時也受高知父母的影響和熏陶,但是,她的出類拔萃主要來源于父母與眾不同的育女家教。
閔婕出生后,父母商議:孩子3歲之前,誰也不給她強行灌輸任何知識和技能,讓孩子原生態(tài)地成長,保持那顆童心和天性。他們知道,大自然對于孩子是一種彌足珍貴的生命陽光和水分。于是,玄武湖邊、莫愁湖畔、中山陵、紫金山天文臺等自然景觀或風景名勝,都是他們帶孩子常去的地方。有時候,小閔婕為了追一只蝴蝶或一只螞蚱,累得滿頭大汗,跌得滿身是泥土,但二人也不干涉,只是遠遠地跟著、看著。只要沒有危險,就讓孩子盡情盡興地投入大自然、沉迷大自然。
為了不讓獨生女兒感到孤獨,避免養(yǎng)成孤僻的性格,夫妻倆每逢節(jié)假日,就帶孩子去人多的地方玩,讓孩子在人群中感受人間的溫暖和關愛。
1992年“六一兒童節(jié)”那天,小閔婕還不滿兩周歲,夫妻倆帶著孩子來到南京市盲人學校參加聯(lián)歡活動。一開始,小閔婕看到那些盲童有些害怕和驚訝,甚至對盲童們躲躲閃閃。閔衛(wèi)國看在眼里,并未對閔婕說什么,他自個卻大孩子似的主動置身在盲童中間,與他們嘻嘻哈哈樂成一團,玩賽跑、捉迷藏。玩著玩著,他發(fā)現(xiàn)小閔婕也主動擠進來,“頂替”爸爸的角色,與盲童們玩成一片、樂成一片。
回家的路上,小閔婕對媽媽說:“他們真可愛、真可憐,我要是能經常當盲童的眼睛就好了……”回到家,看動畫片的時候,她又對爸爸說:“爸爸說得對,看電視得離遠點兒,得保護好自己的眼睛……”夫妻倆看到這么小的孩子,居然說出這么可人的童言童語,而且又那么有愛心和慧心,感到特別欣慰。
小閔婕3歲時,要上幼兒園了。張女士怕女兒去幼兒園后,在“知識”和“技能”方面與其他的孩子有明顯的“差距”(畢竟她是自由自在、天真天然地長這么大的),易產生自卑心理,就與丈夫閔衛(wèi)國商量,決定開始引導孩子產生一些學習興趣。
1993年國慶節(jié)期間,張女士開始對女兒展開“逗趣家教”。假期的第二天上午,張女士拿出一些孩子特別愛吃的奶酪和果品。當已經有些懂事的閔婕讓媽媽和她一塊兒吃奶酪時,張女士卻是一副特別沉迷的樣子,捧著一本插圖唐詩,“急著”誦讀上面的《詠鵝》,她對女兒說:“你吃奶酪,媽媽讀這個,媽媽太喜歡這個了!”她誦讀到盡興處,還把書本放下,手舞足蹈、生動活潑地模仿著鵝游水嬉戲時的各種動作和神態(tài),時而伸長脖子“曲項向天歌”,時而雙臂抖動著“紅掌撥清波”……逗引得小閔婕早已忘了手中的奶酪,驚奇而羨慕地看著媽媽的高興勁兒、沉迷勁兒。后來,她把奶酪一放,主動請求要與媽媽一起誦讀和“表演”……兩個小時不到,小閔婕接連會背并會表演《詠鵝》、《靜夜思》、《小兒垂釣》《竹枝詞》等6首詩詞,還嚷嚷著要繼續(xù)背、繼續(xù)“表演”。
幾天后,張女士又在小閔婕面前“廢寢忘食”、“癡迷陶醉”地用蠟筆和水彩筆描繪那些詩詞的“意境”,并將自己的一幅幅“作品”鄭重其事地張貼在書房的墻壁上。
發(fā)現(xiàn)媽媽“杰作”的小閔婕,再次羨慕得不得了,她要媽媽的畫筆,想與媽媽“比試比試”時,媽媽卻說:“好乖乖,讓媽媽再畫幾幅……”最后,她實在沉不住氣了,就拿來自己最愛吃的奶酪,央求著與媽媽交換畫筆……
就這樣,當小閔婕入幼兒園之后,不僅沒出現(xiàn)父母擔心的問題,還成了班級的“小詩人”、“小畫家”、“小藝術家”。
開門:讓女兒走向
更加廣闊的成長空間
小閔婕在幼兒園是出了名的小能人,能唱能跳、能寫能畫,還特別懂事,老師和小伙伴們都很喜歡她。她代表班級和園里參加歌詠和繪畫比賽,曾多次在區(qū)里和市里獲獎??墒?在閔衛(wèi)國和張女士看來,這些成績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讓女兒走出家門、走出校門,走出大多家長期待和看重的傳統(tǒng)意義上的“勸學樊籬”,在更加廣闊的成長空間里,全面發(fā)展、自由翱翔。
1997年夏末,閔婕進入南京師范學院附小。新生第一堂課,老師讓每位學生做一個自我介紹。輪到閔婕了,她站起來說:“我的名字好記,看到跑得快的、反應靈敏的,也就想起我了……書上說,地球是個家,我家住在地球上,我和老師和同學們就都是一個家里的……”
全班哄堂大笑,老師悄悄朝她豎起了大拇指……學子生涯的第一天,她就成為班級的第一任班長,而且在小學階段連任了6年的班長和少先隊隊長。
閔婕上小學期間,國家教育部門已經開始提倡素質教育,想方設法為學生們減負。閔衛(wèi)國夫婦為之高興,同時,他倆又為閔婕擬定了更具特色的“開門家教”模式。
夫妻倆的英語水平都不錯,到孩子該學外語的時候了,兩人刻意在女兒面前用英語對話。第一次聽到爸媽用英語對話時,小閔婕覺著很意外,她撲閃著大眼睛問爸媽:“你倆嗚哩哇啦的說什么悄悄話呢?是在說我壞話嗎?”媽媽就告訴她:“這是英語,你在學校里也快學了……”但是,效果并不太明顯,如何才能調動閔婕對外語的興趣呢?
夫妻倆一商量,還是走“開門”路線,決定帶女兒去鼓樓廣場的英語角。
英語角的氛圍與家里就大不相同了,在這里,不僅有愛好外語的大人,還有剛學英語的孩子;不僅有白種人,還有黑人。剛在這里“泡”了一個下午,回家的路上,閔婕就對爸媽說:“這么多說英語、學英語的啊,真好玩!我也得好好學英語,好與那里的小朋友們用英語說話……”
無論學什么,無論干什么,自發(fā)的愛好和興趣,就是最大的動力。小學二年級開始學英語時,還不到半學期,閔婕就把整個學期的英語課本掌握了。
1999年暑假,夫妻倆帶閔婕去靈谷寺游玩時,一個老外用非常標準的普通話向閔衛(wèi)國問路,他想去靈谷桂園。閔衛(wèi)國一看是個不錯的機會,就用手一指跑在前面的閔婕,對老外說:“請你用英語去問前面的那個女孩,那是我的女兒,你要想方設法讓她為你帶路,送你到想去的地方……”老外心領神會,馬上追上去,與閔婕搭訕,二人談到投機時,樂于助人并還蒙在鼓里的閔婕,轉身對爸媽說:“這個外國伯伯要去靈谷桂園,我知道那里,咱們送他去吧。反正也是出來玩的,去哪里玩不是玩啊!”
爸媽欣然應允。一行四人,說說笑笑地結伴來到離靈谷寺不遠的靈谷桂園。這里桂花萬株、桂枝婆娑、花香襲人,漫步其間,恍如置身人間仙境??墒?就連初次來此游玩的老外都顧不得賞景了,他心甘情愿地成了閔婕的臨時外教,而閔婕也成了他的小向導……
此后,只要有機會,夫妻倆就帶著閔婕出行,天南海北地讓孩子接觸豐富多彩的世界。
2000年“五一”期間,夫妻倆帶著閔婕開始遠行了。在漓江游玩,當游艇逆流而上來到“百馬圖”石壁前時,導游小姐開始繪聲繪色地講解著景點的傳聞,她借著擴音器大聲說:“這石壁的自然圖像,有好多像馬的,誰能看出3匹馬來,可以做秀才;誰能看出5匹馬來,可以做榜眼;若能看出7匹馬來,就可以做狀元了!”于是,游客們爭先恐后地觀察石壁上的自然圖像,數著自己對“馬”的發(fā)現(xiàn)。當張女士剛數到5匹馬時,閔婕拉著她的手說:“媽媽、媽媽,我看出來16匹馬了!”當張女士表露出驚奇的神色時,閔婕怕媽媽不相信,就用小手指著那些圖像一一解說:那個像奔馬、那個像回頭馬、那個似飲水狀……夫妻倆激動地在孩子臉上親了又親。
2001年的國慶節(jié)期間,閔衛(wèi)國夫婦又帶閔婕來到泰山,夫妻倆早就說好,一定要讓閔婕一步步登上泰山。在父母的激勵下,用了5個多小時,閔婕攀上了玉皇頂。在半山腰時,閔婕雖然有過想歇的念頭,但她終于挺住了,用稚嫩的雙腳硬是攀上了五岳之尊。
在閔婕上高中之前,跟著父母或夏令營、旅行團,不僅游過祖國眾多的地方,還到過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地。在名山秀水、名勝古跡和異國風情的特定環(huán)境里,閔婕不僅增長了地理、歷史和人文知識,還無形中增長了各種見識、鍛煉了體能和生存能力。
夫妻倆的“開門策略”,還包括鼓勵女兒走出家門、走進社會,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閔婕先后到南京博物院、下關福利院做義工、獻愛心。
通過一系列走出去的策略,讓閔婕鍛煉了各方面的能力,拓寬了視野。
放手:培養(yǎng)女兒的
自學能力和自強自立
2003年9月初,閔婕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南京外國語學校初中班。成為一名中學生的閔婕,在父母的眼里已經是個小大人,他們深知溫室里長不出良材,溺愛和寵愛更是對孩子的另一種不負責。從初一開始,夫妻倆就嘗試著對閔婕實行“放手教育”。
初一寒假里,有老師建議學生們在假期里報個對應的輔導班,閔婕征詢父母的意見,父母異口同聲地說:“孩子,你已經不小了,以后這些事情,就自己做主吧……我們認為,無論如何,你只要能掌握那些知識就可以了?!遍h婕就說:“我自己都可以看懂、可以研究明白的?!弊詈?她決定不報任何一個輔導班。
即便是閔婕上高中期間分文理班,她征詢父母意見的時候,夫妻倆還是那句話:“孩子,你是大人了,你自己做主吧!”
后來證實,在這個上輔導班成風的年代,有90%以上的中學生上過各種各樣的輔導班,有80%以上的尖子生參加過各種各樣的學科競賽。然而,閔婕既沒參加過任何的輔導班,更沒參加過任何的競賽。正是因為閔婕的自學能力和自我主見,讓她越來越優(yōu)秀、越來越出類拔萃。閔婕回憶,初一的時候,父母的那句“孩子,你已經不小了”讓她忽然之間長大了許多。以至于,從初中開始,作為班委的她,就一直是班里、校里的小能人、小紅人,校里校外的一些學習活動或沙龍聚會,她都能夠組織得有條不紊、恰到好處,令老師放心、讓同學們佩服。到了高中,她的視角、觸角和足跡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校內,甚至不局限于國內了。
2007年4月,她代表南京外國語學校、代表中國,出訪新西蘭,參加在那里舉辦的四國五校會議。在14天的時間里,她參加了由中國、新西蘭、日本和澳大利亞四國學生代表參加的演講、野營、對話等交流活動,宣傳了華夏文化,領略了異國文明。
2008年2月,她又參加美國常青藤模擬聯(lián)合國大會,會期12天,她在那里不僅參加了學術文化交流,還參觀了心儀已久的麻省理工學院和耶魯大學。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她有了入學耶魯的想法和計劃。
2008年4月,她參加中國國際中學生模擬聯(lián)合國大會,并出任該大會主席助理。
2008年7月,她籌劃、組建了第一屆南京市中學生校際模擬聯(lián)合國大會,并出任第一任秘書長。
與此同時,她還一直擔任班長、校電視臺臺長……這些看似“不務正業(yè)”的活動和職務,充分說明了父母以及學校提供的非常寬松自由的成長環(huán)境,讓她遠離了題海戰(zhàn)術,遠離了苦學和枯學的樊籬,有更多時間和更大的空間讓她自由發(fā)揮、蓬勃成長。
從去年10月,她就陸續(xù)接到來自美國多所名校的錄取通知書??墒?她認定了非耶魯不上,而耶魯卻似乎還想為她施加些鍛煉和磨煉的機會。
2008年底,閔婕信心十足地給耶魯寄去了申請材料,可是,等來等去,她卻沒有被耶魯“提前錄取”,而是被打入了“待審”的行列。
閔婕雖說還不到20歲,可是,經歷這些年的成長和磨礪,她哪會認輸呢?她不僅不氣餒不放棄,還再接再厲,加大了申請的力度和“技巧”。她第二輪“進攻”耶魯的材料準備了10個版本,還特意寫了一篇有關竹子的美文。在申請材料中,她寫竹子的堅韌不屈,以此寓意自己成長過程中克服困難的心志和追求。她通過描寫竹子,引出自己的兩個故事:一是她小時候不會騎車,卻硬要參加獨輪車表演,為了能成功,練習中她摔了很多次但都沒放棄;二是她在北京學習時,適逢校際模擬聯(lián)合國大會,整整一個月忙碌不堪,但仍堅持了下來。這篇富有特色的美文,給她加了不少分,而且讓主審官對她有了特別深刻和美好的印象。
事實證明,就像她預期和設想的那樣,耶魯大學終于向她伸出橄欖枝。按她自己的話說:“有人戲稱申請就像相親,我寄出的‘情書成功了,從某種程度上說,最關鍵的一步,就是準確地自我定位?!?/p>
而這個“準確地自我定位”隱含著閔婕父母幾多的智慧和培育。她說:“我想念國際關系專業(yè),希望自己今后能成為一個影響世界的人,所以致力于培養(yǎng)領袖型人才的耶魯大學更適合我?!?/p>
閔婕的成功,尤其是爸媽打破“勸學樊籬”、“放任”孩子自由成長、快樂成長的“育女經”,無疑是素質教育的典范。作為家長,對孩子適當地放手,讓他們自由成長、自主成才,從小就養(yǎng)成自學能力和自強自立的心志,比什么都重要。
(責任編輯/豫良)Tel:(010)84220026
E-mail:jyly8@163.com
網址:http://www.mf-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