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燕
第一節(jié)課:實話實說
主講人:陳女士
女兒小的時候,我每次洗衣服,都會從她的衣兜里翻出許多吃的,有糖豆、巧克力、餅干、花生米、半截香腸等等。上學后,她的書包里更是經常出現半袋薯片、鍋巴、牛肉干、話梅等小吃。每當家里大掃除的時候,也能從抽屜、書架、衣柜的角落里發(fā)現一截香腸、一盒開過蓋兒的零食。以前,我總以為是女兒吃剩下的,就沒太在意。但女兒現在已經上高中了,情況不但沒有改善反而變本加厲起來。有一天,我收拾衣柜時,竟然在棉衣下面發(fā)現了十來袋打開的小吃,而且在床鋪下的棉被中也藏著零食。由于時間久遠,這些食物都已經變質了。
女兒的行為讓我很吃驚。我們雖然不是特別富裕的家庭,但是從來也沒有在吃的、用的方面限制過女兒,她提的要求只要是合理的,我們一般都滿足,家里的錢更是隨便放在抽屜里。女兒跟我上街,很少提出買這買那的要求,尤其是吃的方面,她總是很堅決地說“不要”。我不知道這些吃的是怎么來的?女兒為什么像小老鼠一樣,喜歡藏匿零食呢?
陳女士的女兒姍姍:
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行為,只是覺得藏著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心里就特別踏實。如果沒有零食了,我就會想方設法去弄。記得小時候,我總是望著商場柜臺里好吃的咽口水,但是我知道不該讓母親買,因為我要做聽話的好孩子。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曾經為了買一根香腸,費盡心機地積攢爸爸媽媽隨手放在桌上的一分兩分錢,用了一個月才攢夠買香腸的錢。后來我發(fā)現,家里可以拿的零錢越來越多,我也能以學校需要交各種費用為由向母親要錢,我可以買更多好吃的了。
第二節(jié)課: 實案分析
藏匿心儀的食物能讓心里感到“踏實”,從表面來看,這似乎是孩子的一個心理“補償”機制。但是,很多孩子小時候也曾經受到這樣那樣的限制,使得需求和欲望得不到滿足,他們可能會表現出對曾經向往事物的喜愛,卻并不一定需要藏匿。那么,是什么導致了姍姍的這種“見不得天日”的倉鼠行為呢?
通過與陳女士、姍姍的進一步深入交談發(fā)現,表面上親密無間、平等坦誠如姐妹的母女,對雙方互動情況的評價卻完全不一致,甚至可以說是相悖。陳女士引以為榮的是:自己每天都能與女兒交流在學校的情況,對于女兒的老師、同學、好朋友、班里發(fā)生的事了如指掌。因此,在一次學校舉辦的“家長對孩子了解多少”的家庭教育問卷調查中,陳女士在全年級的家長中獲得了最高分,因此還被學校評為“優(yōu)秀家長”。老師邀請陳女士參加班會,當她說出“我知道我女兒喜歡班里的哪個男生”時,女兒姍姍在全班同學面前面露自豪和羞澀,而其他同學則羨慕姍姍能有這樣一個形同姐妹的母親。那時候,姍姍有什么苦悶,都喜歡回家跟母親訴說,陳女士總是能夠為她解開謎團、為她支招。因此,雖然姍姍經常遇到與同學之間的人際困擾,但在陳女士的指點下,總能以完美的姿態(tài)出現在同學和老師的面前,姍姍成了德智體美勞樣樣優(yōu)秀的好學生。
到了高中,陳女士仍然一如既往地詢問女兒班里的事,姍姍就覺得母親是在“刺探”自己的隱私,以前融洽如水的傾心交流逐漸變成了“話不投機半句多”?;叵肫鹨郧澳赣H所謂的“幫助、指點”,姍姍都覺得變成了可惡的“控制、強迫”。另外,姍姍上小學的時候,母親還經常翻她的書包、看她的日記、不敲門就進她的房間……說到這里,姍姍淚如雨下,陳女士卻張大了嘴,她怎么也沒有想到,自己以為幸??鞓返呐畠盒睦锞谷徊刂@么多辛酸!
說到這里,你可能會以為這些敘述偏離了主題,但其實我們已經抽絲剝繭地接近了主題,那就是姍姍對母親的評價:控制!
姍姍從性格上來看,是一個內向、順從、善解人意的乖巧女孩,但同時又伴隨著強烈的不安全感。由于學校期待她是一個好學生、家庭期待她是一個好孩子,所以,她以克制自己的需求來迎合老師和父母。但在她的生活中,母親對她過度“了解”、與她一起思考、隨時隨地闖入她的領地、溫情脈脈地探入她的情感深處,這些都剝奪了她享受隱私的快樂,她自己能做主的事情太少。潛意識中,她想擁有控制權,但是小小的她,能夠控制什么?她所能控制的只有那些小零食,她能夠自己做主攢錢擁有,并且通過放在別人找不到的地方,長期享受這種控制和擁有的感覺。因此,她才會“踏實”。
到了高中,青春期覺醒的獨立和叛逆,使姍姍潛意識里對控制權、安全感的需求上升為“顯意識”,她想掙脫母親的控制而獨立思考,從而矯枉過正地否定了母親所做的一切。然而無論從經濟上還是心理上,她又不能獨立。因此,已經依賴成習慣的藏匿食物的行為就開始愈演愈烈。
姍姍的行為如果不進行控制和矯正,會持續(xù)到大學、成年、成家之后,影響她的社會形象和家庭幸福。有可能由藏匿發(fā)展為無節(jié)制地進食,以至暴食、抑郁,甚至還有可能泛化發(fā)展為對其他物品如錢幣的藏匿,以至偷竊、貪污。
第三節(jié)課:父母對策
既然我們已知問題根源在于孩子控制感的被剝奪和安全感的喪失,就要把控制權和安全感還給孩子。
1.測試你對孩子愛的“溫度”,防止“熱暴力”
對孩子過于疏離、漠然屬于“冷暴力”,會使孩子喪失安全感,導致孩子自卑、冷漠、攻擊等行為。但還有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愛過于泛濫、考慮得過于周到細致,這會剝奪孩子自理能力、自主思考、心理成長的機會,使孩子總是“長不大”,我們姑且稱之為“熱暴力”。這就需要父母愛孩子的時候必須講藝術和分寸,就像是燒飯的火,既不能太弱燒不熟,又不能太旺燒糊了鍋。
2.調整與孩子的心理距離,防止“過膩”
許多重視家庭教育的家長,尤其是母親,總把全部重心放在孩子身上,與孩子形影不離。同孩子的關系過于親密、沒有心理距離,會剝奪孩子的隱私權、獨處權,其實就像是粗暴地闖入孩子私人領地、奪走孩子最寶貴的東西一樣,也會使孩子喪失安全感,導致孩子隱匿、逃避、逆反、反抗、出走等行為,還會使孩子與母親因感情過膩而糾纏,漠視母親的權威、“欺負”母親。
3.透過現象看本質,防微杜漸
尤其是對于智力優(yōu)異、學習成績優(yōu)秀、讓父母放心的好孩子,家長更要關注他們的情緒與心理健康,及時進行疏導,防止因負面情緒長期積累而形成的“噴發(fā)”效應。他們往往在青春期沖突、升學壓力、戀愛和情感遭受挫折的時候,突然出現一些讓家長難以接受的問題。
4.既要有所為也要有所不為,還孩子一片天空
物質上撫養(yǎng)孩子、情緒上關注孩子、心理上理解孩子,讓孩子知道你們愛他。家長一定不要把孩子當作談資,少在人前批評或夸獎孩子。無論是批評還是夸獎,對孩子來說,都像是當眾剝掉他的衣服,這在一定程度上屬于精神暴力。
家庭作業(yè)
1.與孩子坦誠談話。家長要做的不是了解孩子,而是了解孩子眼中的你。讓孩子說出你的言語和行為中有哪些讓她感到不舒服的地方,然后你們一起客觀地分析,共同確定一個雙方認可的尺度。比如,孩子認為你說“早點睡”是對她的控制和嘮叨,那么讓孩子確定“她打算幾點睡幾點起、過了幾點你可以提醒她”。
2.與孩子協商食物的問題。給她一定的零花錢,使她可以支配什么時候買零食、買什么零食,但是一定要放在明處。
3.向孩子保證,進入她房間時敲門并獲得允許;不偷看孩子的日記、郵箱,不翻孩子的書包、抽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