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懷良
摘要:李石曾同時兼有無政府主義思想和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思想,“過渡理論”為其既信仰無政府主義又從事有政府革命提供理論根據(jù),當時的形勢和孫中山等革命者對李石增的影響促成了這種理論的產(chǎn)生。
關(guān)鍵詞:李石曾;過渡理論;政治思想
中圖分類號:K82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6—0100—02
李石曾(1881—1973),名煜瀛,字石曾,河北高陽人。[1]48他是民國政壇上一位頗為奇特的人物,為人處世特立獨行,聞名于國內(nèi)外,被稱為“一代奇人”。[2]147是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
李石曾一生的政治理想和活動,均以“世界大同”為致力的目標。[3]6他詳細描述了世界大同的理想社會,“人人立于平等之地”,“戰(zhàn)爭息、國界無”;[4]1001就這樣他為未來的世界勾畫出一幅完美誘人的治世圖景,一個桃花源式的理想社會,一個東方“烏托邦”。李石曾說自己對這種社會達到了“想念、神馳”的地步。李石曾的“大同理想”在本質(zhì)上和其他無政府主義者一樣,它是一幅飽蘸了中國傳統(tǒng)的大同思想、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等顏料勾畫出的一幅帶有濃厚空想色彩的理想社會畫面。
李石曾認為實現(xiàn)無政府社會必須進行無政府革命,他說:“察今日中國之社會,其民情之困苦,風俗之腐敗,決非僅行有政府的革命所能改良其社會也。欲廓清而辭辟之,舍行無政府的革命末由?!盵5]148他認為無政府的革命就是:傾覆政府后,不立政府,社會上一切制度階級,含有有政府之性質(zhì)者,皆革除之,婚姻也、財產(chǎn)也、家庭也、國界也、種界也,俱欲一掃而平之,始可見較為正當之社會。[5]148“無政府革命者,掃蕩社會一切之階級也。無政府革命后,則社會惟人耳?!盵5]159既然實現(xiàn)無政府社會,必須進行無政府的革命。為什么他參加了孫中山領(lǐng)導的以建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為目標的“有政府”的革命,并且后來長期擔任國民黨政府的重要職務呢?這就必須分析他的“過渡理論”。
一、“過渡理論”的內(nèi)容
這也是無政府主義新世紀派所特有的一種理論。具體內(nèi)容是:1907年,李石曾從互助進化論的觀點出發(fā),把革命分為三類:(一)舊世紀的革命,這只是易朝改姓;(二)新舊過渡時代的革命,這是傾覆舊政府,建立新政府;(三)新世紀革命,這是要掃除一切政府。[6]孫中山領(lǐng)導的革命要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國,是屬于過渡時代的革命,是有政府的革命。但這和他主張的無政府革命有一致的地方,李石曾認為“無政府的革命與有政府的革命于實行時固無沖突,同抱傾覆政府之方針?!盵5]148不僅如此,他還把這種有政府革命作為無政府革命的必經(jīng)階段,“社會革命必自傾覆強權(quán)始,傾覆強權(quán)必自傾覆皇帝始?!盵4]999他在《進化與革命》中聲稱“若以共和與王國比較,則共和似已盡善,不必復進矣。而天演則歷無不然,故共和仍日進而無政府,而為甲、為乙、為丙……”總之,凡物凡事無盡善者。謂其不能盡善可也,謂其較后來為不善亦可也,一言以蔽之曰:‘無窮盡進化之公例也?!盵7]1042他還認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由酋長而封建,由立憲而共和,至共和而為政府末路,可使之終矣”。在這里他把“共和”視為“王國”和“無政府”之間的一個必經(jīng)的過渡橋梁。[5]136
根據(jù)這種理論,李石曾將“民主共和”視為實現(xiàn)無政府大同社會的中間過渡階段,作為近期的奮斗目標與孫中山的政治目標相和。他不再主張推翻清政府后立即實現(xiàn)無政府的大同社會,而把這個理想推向了遙遠的未來。
二、“過渡理論”產(chǎn)生的原因
首先,不合當時的形勢?!缎率兰o》出版后,李石曾和“新世紀派”的其他成員進行無政府主義的宣傳,受到不斷的抵制和詰責。“吾儕之主張社會革命者,多受人疵議,雖有志之青年,亦無不加以白眼?!盵8]983說明了當時無政府主義新世紀派李石曾等人所遇到得尷尬情況。有的人則以“無暇觀覽”為理由,“將原報退回”,[9]148有的則直接寫信進行詰責,有的人則在《民報》和其他報刊著文進行抨擊,主要的觀點如下:(1)、指出無政府主義的一套,“不合目前之形勢”,違背了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如說:“諸君之議論誠是也,惜不合于中國目前之形勢。雖歐美如是之文明,尚不能達此目的,何況中國哉!”。[10]148(2)、指出在民族危機嚴重關(guān)頭,宣傳無政府、無國界,“去兵”,將導致國家的滅亡。如說:“今祖國危如累卵,岌岌不可終日”“今不思實行種族革命,以逐腥羶,令吾民重見漢天,實行政治革命,以強吾國,使四鄰莫敢余侮,不此是務,乃呶呶以無國界無種界教民,使其愛國尚武精神,銷歸烏有,吾敢曰亡中國者此主義也?!盵11]148(3)、針對李石曾等人所宣傳的 “大同主義”,與無政府、“去兵”的主張,指出好的政府和軍隊,正是中國所必要的,而且也是達到將來大同的方法。如說:“若夫一無所恃,徒空言曰無政府,無兵備,無種界,無國界,曰是大同也,是公理也,是自由平等也,吾恐只知有強權(quán)不知有公理之蟊賊,聯(lián)軍而至,瓜分其地,支配其民,而四百兆講大同公理愛自由平等之民族,永沉淪于奴隸之苦海,而竟無達其得平等自由之目的之一日也?!盵12]148
面對上述種種批評,李石曾不能不承認中國社會的客觀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要求的合理性。他一方面深信無政府主義,一方面又深感實現(xiàn)的艱難。他既認為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不徹底,卻又不能不投身到這場革命中去;他不滿意資本主義的制度,卻又不得不承認民主共和政治是現(xiàn)實可行的方法。包括李石曾在內(nèi)的新世紀派是一群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組成的群體,馬克思說:“小資產(chǎn)者是由‘一方面和‘另一方面構(gòu)成的……他是活生生的矛盾”。[13]147-148李石曾的“過渡理論”正是這一矛盾的體現(xiàn)。
其次,孫中山對李石曾的團結(jié)。李石曾等人所宣傳的無政府主義一開始就受到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抵制和批評。但由于他們主張掃除一切強權(quán),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還是力圖與同盟會協(xié)同作戰(zhàn)的。在實際行動上,他們對孫中山所領(lǐng)導的歷次武裝起義,在政治上和經(jīng)濟上也是大力支持的。[14]385無政府主義新世紀派的李石曾等人也為孫中山所容納,并把他們團結(jié)在推翻清政府的旗幟之下,孫中山雖然不贊成把他們大力宣傳的暗殺手段列為革命斗爭的重要內(nèi)容,但他也沒有把李石曾等無政府主義者所宣傳的一套當作有害于革命的思想進行批判。孫中山一直是把《新世紀》周圍的一批無政府主義者當作革命同志來看待的,孫中山稱新世紀派的張靜江為“革命圣人”。[14]385他以“吾友”稱李石曾,[15]48李石曾稱孫中山是《新世紀》的“輔導員”。這些都可以說明孫中山與新世紀派的密切關(guān)系。1906年,李石曾加入同盟會,身份發(fā)生變化,既是無政府主義者又是同盟會員。隨著身份的變化,其政治主張也發(fā)生了變化,當他是老牌的無政府主義者的時候,他的思想是正統(tǒng)的無政府主義理論,和其他的無政府主義者沒有區(qū)別,當身兼無政府主義者和同盟會員雙重身份的時候,就要求他對這兩種互相矛盾的角色做出解釋,于是就提出了過渡理論。
這種“過渡理論”是李石曾等無政府主義“新世紀”派和其他派別的一個重要區(qū)別,例如無政府主義的重要派別“天義派”就主張:在推翻清政府,革命成功以后立即廢除政府,反對在革命后建立資產(chǎn)階級共和政體,對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基本上采取了不合作的立場,“天義派”代表人物劉師培說:“與其經(jīng)數(shù)次之革命而后實行無政府,曷若于初次革命后即行無政府,為一勞永逸之計”。[16]96
在“過渡理論”的指導下,李石曾積極參加孫中山領(lǐng)導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1906年,李石曾加入同盟會,致力于推翻清政府、反對北洋軍閥,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等活動。
參考文獻:
[1]杜元載.《革命人物志》(第十二集)[M].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3.
[2]陳紀瀅.《李石曾先生一生事業(yè)平議》[J].《藝文志》,第218期.
[3]黃肇珩,徐圓圓,胡有瑞,劉本炎.《李石曾百年誕辰口述歷史座談會紀實》,《李石曾傳記資料》(二).
[4]李石曾.《革命》,張楠、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二卷)(下)[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63.
[5]民:《無政府說》,張楠、王忍之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三卷),《無政府說》.
[6]《新世紀之革命》,《新世紀》第1號,1907年6月22日.
[7]真:《進化與革命》,張楠、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二卷)(下冊)[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63.
[8]《與友人書論新世紀》,張楠、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二卷)(下冊)[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63.
[9]《退還書報》(自),《新世紀》第4號,1907年7月13日。
[10]《與友人書論<新世紀>》(來稿),《新世紀》第3號,1907年7月6日。
[11]《與友人書論<新世紀>》(來稿),《新世紀》第3號,1907年7月6日。
[12]真:《來書(軍魂)附答》,《新世紀》第6號,1907年7月27日。
[13]馬克思.《論蒲魯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4]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丁守和主編:《辛亥革命時期期刊介紹》(第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5]《李石曾傳記資料》(一)[M].臺北:天一出版社,1979.
[16]葛懋春等編.《無政府主義思想資料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
(責任編輯/彭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