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憲
讀張鐵成先生的散文集《并不孤獨的旅程》,我卻首先感受到了孤獨。
這種孤獨首先源于作者的回望意識。因為生存的無奈,作者從故鄉(xiāng)到異鄉(xiāng)。多少年后,他在想著紅芍藥葉片上滴答作響的露珠,想著飄入夢中的鄰家女孩的歌聲,想著那吹著黃昏吹著子夜吹著黎明的竹簫,想著石磙子響起來的時候……如果說露珠、歌聲、竹簫都在強化一種流逝感的話,那么石磙子所強化的卻是一種沉重的碾軋,那些屬于作者,也屬于我們同一代人的顆粒般的時光就是在這樣無情的碾軋中離開了我們。這怎能不令作者的文字帶上孤獨的況味。在《滴血的歌聲》一文中,爺爺的腳被老鐵車軋壞了依然唱著東北小調。如果說苦難和快樂構成了世界路上的人生比例,那快樂的比例又是怎樣的小啊,何況這又是帶淚的快樂。作者是在強化人在路上的痛苦和生存的勇氣,但這樣的回味所帶給我們的同樣是孤獨。爺爺為了救堂弟而被老鐵車軋壞,而“我”除了給爺爺點著柴火讓柴火變成灰,堂弟除了哭,就再也沒有什么。爺爺把柴火捂在傷口上,然后“扯下一塊夾襖的里兒,把傷腳纏了纏”,在人生的行旅中,爺爺也是在用東北小調包扎破損了的自己。那樣的孤獨就留在了那年的道路上。還有作者長久面對母親和祖母墳墓時的孤獨,離開故園小屋時的孤獨,都因為回望而有了更深的況味。孤獨從來不在于孤獨本身,它與季節(jié)、風雨、履歷、人群、死亡、傷痛等等有著至為緊密的聯系。孤獨在于經歷中,更在于回味中。因為人的孤獨經歷的積累和疊加會使人生豐富起來,而這種豐富會牽連起人生的諸多酸楚和無奈,從而使孤獨的回味不再單一,看似類似的孤獨因而有了不同的質地。深刻便成為這種回味的最明顯的特征,孤獨也便成為作家重要的財富。
在《感謝苦難》一文中,作者寫到了饑餓的年月曾垂涎于生產隊粗糙的豆餅,為此還使得老馬倌兒的面龐并不好看。作者沒有明顯地寫到孤獨,但這又是怎樣的孤獨啊!如果說生活是一張張面龐,那面龐帶給我們的感覺肯定不一樣,或者喜悅,或者憤怒,或者親切,或者冷漠?!安⒉缓每础北澈笠馕吨氖且粋€孩子多么大的承受,而承受引發(fā)的難道不是孤獨和難受嗎?孩子是弱小的,因此,他才令我們憐惜。但必須說明的是,這里對孤獨的表現并不簡單化,一個細節(jié)折射出的時代背景讓人的情感變得復雜起來,你可以責怪老馬倌兒的面龐并不好看,但老馬倌兒又該責備誰呢?到底老馬倌兒給沒給“我”那塊肥皂大小的豆餅,作者把它留給了我們的想象,對人生孤獨感的體味也就永無盡頭。在特定的時代,人的情感會因那個時代因素的影響而變得似乎不可理解,但這就是生活的真實,我們會同情那個年代想吃一塊豆餅的孩子,我們也同樣不能過多指責老馬倌兒,生活的復雜性恰恰體現在這里,作家作品的審美趣味也恰恰在此。
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看到細節(jié)的情化對于作品的重要,就是說要重視事件對于散文作品的重要性。這就好比說“我多么孤獨”并不能引起我們多少同情,而一個好事件的精致的敘述和描寫卻能激發(fā)我們的情感波瀾一樣。既然說是好事件,就有一個選擇的問題。對好散文的要求,首先必須有好事件,那種信筆寫來的東西,只能是一般的生活記錄,與好散文還相距甚遠。在選材方面作者是比較注意的。敘事性構成了本書的主脈,而行走中的孤獨又在事件的自然表現中。在《為生命打個漂亮的結》中作者寫到文革時去了遠在四川的姐姐家,“陌生的環(huán)境讓我感到了深深的孤獨。面對那座坐落在墳地中間的房子和房子四周默默開放著淡黃色小花的仙人掌”,“我生出一種被流放或拋棄的感覺。那時候,我常常坐在屋前望著那一片雜亂的墳塋發(fā)呆。后來我漸漸地走出那片滋生孤獨的領地,和鄰居們到很遠的地方弄芭蕉、廣柑和紅櫻果”。這段文字在自然的敘述中富有含義,“墳地”與孤獨心境的聯系,作者又如何從孤獨中走出來,走向希望的引領,從中可見一斑。這里是人生一段過程的敘述,又是對許多人生經歷的濃縮,其隱喻性不言自明。
說到事件,這里有個敘述事件中的意象化問題。作者在《為生命打個漂亮的結》中寫到了告別故園小屋帶了一把小提琴的事,這里的小提琴就是一個意象,一個欲驅除孤獨的意象。希望小提琴相伴,是因為生命的孤獨。人生本質上是孤獨的,但人生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與孤獨作戰(zhàn)的過程。但作戰(zhàn)的工具是什么呢?“書”是本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意象。作者在《為生命打個漂亮的結》中寫到了在松花江邊割草休息時在大江的陡塄上讀書,困倦中書本跌落,他跳進江中抓住被大水沖走的書本。這個細節(jié)非常好,人與書,書與自然,構成了特定的情境,并且使故事向前發(fā)展,這是一個故事的旋渦,人在江水中救書的細節(jié)使故事有了江水的流韻,人生的意蘊因此而深遠。不僅是書,凡與作者生命有聯系的東西都可能成為散文中的重要意象。此文中作者還寫到了寫作中穿的衣服,說“棉布襯衫的胳膊肘處磨破了,就用剪刀剪掉半截當做短袖衫來穿”。這是一種生活化的東西,又是一種意象化的東西,與其說是艱苦和勤儉,不如說它是一種穿在身上的堅持。還有那一條漆色斑駁的木椅,一個富有詩意的地名——綠潭,一個在冰雪覆蓋的草原上緩緩行進的牛車,都讓人想到人在孤獨中與世界的聯系,讓人想到人生的綿綿思索。
這種孤獨還源于深深的尋覓感。《走進雪夜的街市》中寫到了小時候同父親在一個風雪之夜走向鄰近的一座城市,但從入夜時分到天亮只是一遍遍繞圈子,“我第一個想法則是大地是這樣的荒涼且沒有盡頭,城市距離我們是這樣的遙遠”。在《并不孤獨的旅程》中,作者寫道:“看著漆黑的沒有盡頭的夜和黑色的沒有盡頭的海水,心中充滿了難以排遣的孤獨。和大海相比,生命是那樣的渺小和脆弱。生命的盡頭仿佛就在你的面前,伸手就會觸摸得到。而大海呢,一個人如果不借助外力,恐怕窮盡一生之力都不會找到它的盡頭?!痹凇盾囘^龍水坪》中作者寫到對當年一個至清至純的女孩的尋找,在《并不孤獨的旅程》中寫到對大運河上的小船的尋找。這里無論是對人與目的地距離感的表達,還是尋找而不得時的追問,都顯示出人生路途的無奈和人在旅途的希望,“在路上”就成為一個情結,一個需要破譯的情結,“在路上”的神秘魅力也恰恰在此。
“并不孤獨的旅程”,作者的本意是想給人以溫暖和安慰,給人以生存的力量,但我卻看出了與之相反的意思。從這個意義上說,作者對孤獨的表現是真摯的,有不少地方也是很獨特的,我也從中看出了作者深深的憂傷。這也是我最佩服鐵成先生的地方。注重對生命履歷的真摯表現,注重情感的作用,這對每個寫作者都太重要了,但這里當然有個尺度把握的問題。
鐵成先生在《不老的鄉(xiāng)思》一文中寫到了大孤山,說它“孤獨得威嚴,孤獨得壯麗”,這是大孤山,也是人生啊!孤獨自有它的威嚴,孤獨自有它的壯麗,孤獨自有它的別一種滋味。不忽略孤獨,就是不忽略生命本身,就有可能凸顯文學的意義,就與媚俗拉開了距離。不忽略孤獨,并把它與人生和世界緊密聯系在一起,進而尋求最佳的表達,這是文學寫作者須臾不可忘記的。不忽略孤獨,就是憐惜我們自己,也是憐惜和自己一樣的別人的開始,就是具有大情懷的開始,就是喚起悲憫和關心的開始。這就是文學的價值所在。在這個過程中,寫作者肯定是孤獨的,因為眾聲喧嘩的熱鬧不屬于你,那些膚淺而簡單的快樂不屬于你,屬于你的只有荒原般的寂靜。
最后我要說,今天的鐵成先生是不孤獨的,因為這么多的朋友走進了你的心底。(作者單位:黑龍江省綏化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