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長辛
在我的居室掛著幅國畫人物小品,是裝在一個精致的核桃木鏡框里。畫中那位陜北農(nóng)村女娃,手拿一朵淡紅色的山丹丹花,黑油油的頭發(fā),圓圓的臉蛋,大大的眼睛,多么地天真可愛。這是我國當代著名畫家劉文西畫贈給我的。
在當今中國畫壇,提起劉文西的大名,幾乎是無人不曉。他曾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西安美術學院院長、全國人大七、八兩屆人大代表、陜西省文聯(lián)副主席等,有著一大串顯赫的頭銜。但他更令人矚目的是藝術上輝煌的成就。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工筆重彩,到六十年代的筆墨寫意;從色彩明快到水墨淋漓,從中國傳統(tǒng)技法到融匯中西,他那嫻熟的人物畫表現(xiàn)技巧,令人們驚嘆不已。劉文西1958年在浙江美院畢業(yè)后,自愿告別家鄉(xiāng)浙江,遠赴陜西工作。50年來,他除了教學之外,堅持不斷深入生活,畫了二萬余幅速寫。以陜北為創(chuàng)作生活基地,先后去過60多次,還掛職當過延安市副市長。他與黃土高原和那里的人民結(jié)下了深厚的感情。創(chuàng)作了大量以陜北革命歷史題材和人民群眾風土人情的作品。他的作品在國內(nèi)外發(fā)表和展出的已達幾千件。出版的畫冊十余種之多。代表作有“毛主席與牧羊人”、“同歡共樂”、“祖孫四代”以及近年創(chuàng)作的“東方”、“春天”等。僅中國美術館就收藏了劉文西的作品25件。
1980年歲次庚申初冬,時年47歲的劉文西,來到大理采風。記得初見文西先生是在大理古城楊民同志家中。白族畫家楊民那時還沒當上文化局長,是縣文化館館員。他和文西正在小桌子上吃飯。在那個還沒取消票證的年代里,也只能是名符其實地用“家常便飯”來招待客人。當時這位蜚聲中外的畫家,戴的是一頂早已過時的青色小圓帽,身穿布衣中山裝,平實如同五十年代的村干部。怎么也難以讓人和他的名望聯(lián)系起來。那些天,由楊民陪同,他走訪周城、喜洲等許多白族村寨,了解風土人情,畫了不少人物速寫。不久,又轉(zhuǎn)到下關。我陪他從蒼山路步行到西洱河邊,拾級登上洱海公園望海樓,遠望風光綺麗的蒼山洱海,文西先生激情滿懷,一連畫了好幾張速寫。歸途中,他說下關雖然城區(qū)不大,但市容面貌具有中等城市的規(guī)模,給他留下很好的印象。那天,我心想像他這樣著名的畫家,應該下榻于洱海賓館,打算去聯(lián)系一下。文西先生卻說:“這次出來采風,是由中國美協(xié)組織,補助費少,只好節(jié)省點,今晚就在你工作室搭個臨時鋪,這樣我們還可聊天畫畫?!毕壬钠揭捉撕瓦@一建議,使我肅然起敬,只好遵命照辦。當晚,他毫無倦意,興致勃勃地邊說邊畫,竟一口氣為我畫了三張,第一幅就是陜北女娃,他胸中早有成竹,不用起稿,提起筆來一氣呵成。接著畫了幅水墨魚鷹與一幅荷花。殊不知,作為“黃土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花鳥畫同樣是十分精彩的。文西先生見我畫的墨竹頗為贊許,囑我當面揮上幾筆,我只好硬著頭皮,“班門弄斧”地畫了張墨竹。那晚“筆會”進行到深夜12時才結(jié)束。為了敬慕和感激,次日我趕刻了兩方“文西”名章印。一方是方形,另一方是長條形,都是朱文。印料是價廉的青田石。想不到這兩方印,竟得到他的偏愛,日后鈐蓋在他的許多作品中,特別是次年訪問日本時用得較多。發(fā)表在陜西“長安”文學雜志封面上的一幅“日本少女”和封二的“雨中嵐山”寫生畫,蓋的都是我刻的“文西”兩字的方形印。
劉文西先生在下關期間,住在幸福路市一招的普通客房里。白天出去寫生,晚上忙著整理畫稿。還應邀到市文化館,和美術愛好者座談。離關之前,我州美術界的楊曉東、夏斌文、楊光炳等同志邀約有一桌人,請文西先生吃了頓飯。當晚,他不辭辛勞,在客房里為在座的每人畫了張畫作紀念。時隔不久,他描繪的白族小金花和三塔風光等許多反映大理的畫,陸續(xù)散見于國內(nèi)報刊和畫冊中,為宣傳名城大理,先生沒有虛度此行。
半個世紀以來,劉文西先生不斷地艱辛創(chuàng)作,他的畫形神兼?zhèn)?、格調(diào)高雅,受到人民廣泛的喜愛,成為當代最具實力的畫家。從1981年起,他遠涉重洋,先后訪問了日本、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馬來西亞、泰國和歐洲十二國等國家,又創(chuàng)作出一批獨具個人風格的域外風景畫。不僅使我們看到了世界的博大,同時也讓人們看到了中國畫筆墨的神奇。從央視的專題節(jié)目中和在報刊上發(fā)表他在巴黎街頭寫生的照片,劉文西依然是那頂青布小帽、普通的夾克。難怪有人說,在他身上除了自己是名牌,穿著上找不到什么名牌。而在當今藝術市場上,有資料表明,他的作品價格為每平方尺四萬元。央視節(jié)目主持人說,全國人民都藏有他的畫,因為新版人民幣上面的毛主席像,就是劉文西精心繪制,經(jīng)過手工雕版印刷而成的。
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牽動全國人民的心。在《中國書畫報》上刊登了一則報道和照片,為響應西安美院舉辦的“抗震救災獻愛心書畫義賣筆會”,年已75歲的劉文西帶病從百里以外的療養(yǎng)地專程趕來,忘了病痛,帶著一身疲弱,當場揮毫潑墨,但他筆下的陜北老漢依然神采奕奕。此舉令人感嘆。大哉,文西!他就是這樣一位不知疲勞,為人民勤于創(chuàng)作的畫界“鐵人”。在長期的苦樂中他得著一個道理:“你要創(chuàng)作嗎?到生活中去。你要激情嗎?到人民中去?!边@兩句話也許就是他的“座右銘”。他這種對藝術的執(zhí)著和忘我的精神,是永遠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楷模。
(大理人物主持 廖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