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清平
祖?zhèn)饔癯幧系牡窨?最早讓我知道成語“犀牛望月”:犀牛的角長在鼻子上,長時間望月后感其影于角,比喻長久盼望。
編輯《達州政報》后,通川區(qū)委書記洪繼誠、區(qū)長陳文勝,原通川區(qū)委常委、宣傳部長王成軍,他們多次告訴我犀牛山景色優(yōu)美,值得一賞。有一次我抽時間去,不料半路上因為修路堵車,只好悵然若失地返回,這次沒有欣賞犀牛山美景的遺憾一直縈繞心頭。后來,作家龍懋勤先生邀請我抽空同游犀牛山,我不假思索地承諾一定去看看如今的犀牛山是什么樣子。
一路歡歌,琵琶樹、銀杏樹、李子樹、梨子樹列隊在公路兩旁,似七彩的村姑,迎風點頭歡迎,到了綠樹叢中的犀牛石。犀牛真有福氣,一年四季青草不斷,花香不歇,靜靜地享受天地之靈氣,尾巴旁還有兩棵松樹直立伸向空間,向空中采集陽光雨露,滋養(yǎng)著犀牛永不枯竭的生命。側(cè)邊一塊向上常望著犀牛的石頭,狀似活潑潑的青蛙,隨時都有跳向犀牛背上的可能,與大犀牛一塊感受自然清新的空氣。小青蛙石與犀牛石之間還生長著三棵松樹,它們和牛尾的兩棵松樹組成近似五棵松的籬笆,攔住了犀牛,給人感覺只許它勇往向前耕耘,不能后退半步。牛也不管春夏秋冬,風吹雨淋,默默無聞地固守寂靜、清貧,以自己的高大勤勞給小青蛙作出身體力行的榜樣。這里有臥牛、青蛙、松樹,和諧、自然、雅趣,讓人遠離塵囂浮躁。
從犀牛石往犀牛寨爬的過程中,只見松林古樹密密的筆直的桿,像一支支毛筆豎立,綠云朵似的樹在風中掀起層層波浪,松林中多是兩棵相互依存,長在一起,團結(jié)似一人,我們戲稱兄弟松、姐妹松,總之,是互相鼓勵,在一個根的前提下,奮力向上生長著。仔細觀察,松樹稀疏的地方,樹枝較矮小,筆直的程度也不便言表恭維,是不是周圍沒有競爭力了,自己就懈怠了?這樣長勢,筆直成材就大打折扣了。抬頭望去,密集的松枝反而朝氣蓬勃,齊齊整整,筆直如桿,是不是正因為生長得密集、陽光透射度小,它們就更加奮力爭取陽光、雨露、空氣等養(yǎng)分?看著那筆直、奮力向上的松林,爬著幾百年前鑿成的自然石梯,心靈的跫音仿佛與大自然靈犀相通了。
到犀牛寨有三條路可走,一條是二百七十多步青石梯順坡而上,一條是林間小土路盤旋而至,一條是直面崖壁,陡似西岳華山的老虎嘴,往上爬時,手腳并用,專注石梯,小心翼翼,別無雜念,一路爬上,在這里,細心和專一鑄就了勇氣。爬上犀牛寨,腳踏宣漢縣君塘鎮(zhèn)與通川區(qū)磐石鄉(xiāng)、北外鎮(zhèn)交界的綠色地毯,四周遠景盡收眼底,居高臨下,連綿起伏的群山像萬馬奔騰向遠方?jīng)_去,血管里響起馬蹄的聲音,松濤陣陣,石寨滄桑,幾百年過去了,只有斑駁的石條暗示著這里曾是四方百姓躲避戰(zhàn)亂和土匪騷擾的福地……
走出犀牛山,驀然回首,夕陽下,那山,正呈現(xiàn)一抹雄渾大美。
責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