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小東
中國自古有封禁的歷史,凡封禁之地,不得開墾圍獵,不得居家行走,也不得砍樹伐木。不知是有幸還是不幸,位于閩、浙、贛三省交界處的銅鈸山成了一塊這樣的封禁區(qū)。自唐末至明清近千年的漫長歲月中,不見炊煙,不聞人聲,所有的美麗景致都像琥珀一樣被封存在一塊冰冷的界石之內(nèi)。
也許是認為天高皇帝遠,也許是終究敵不過密林原野的誘引,也許是屈服了枕山而眠聽泉入夢的夢想,到了清末,深山老林里還是悄悄住進了一族葉姓人家。墾山燒荒的煙火很快就把朝廷給嗆醒了,官府派出勘探繪圖小組直奔銅鈸山而來。已經(jīng)在此開族的葉姓人家眼看就要失去這安身立命的世外樂園,虧得族中有位日食斗糧、力大無窮的好漢急中生智,搶在前一天夜里,拔起江山嶺上那塊重達三百多斤的封禁石,連夜扛著翻山越嶺,把它穩(wěn)穩(wěn)地安放在了銅鈸山的更深處。官府的人被引進深山,面對漫山遍野的青青翠竹、姹紫嫣紅的爛漫山花、靈動活潑的珍禽異獸、無邊無際的云煙霧海、珠碎玉濺的飛瀑流泉、千姿百態(tài)的奇峰怪石,一時意亂情迷,糊里糊涂就認下了那塊界石。這么一來,封禁山的范圍縮小了,落地生根的葉姓人家得以安心地繁衍生息。官府繪制的封禁山地圖,一直在民間收藏著,圖紙大若被單,用匣磚裝著,每逢夏日拿出來曬一次??上У氖?這樣一張罩滿玄妙光環(huán)的地圖,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不知所終。
封禁山的這個傳說其實也詮釋了一些史況。銅鈸山,古稱銅塘山,一名封景山。明朝李鴻在《封禁山考略》一文中描述:“鉛山分水關(guān)由崇安(現(xiàn)為武夷山市)入閩,永豐(廣豐)柘陽關(guān)由浦城入閩。二關(guān)相去數(shù)百里,其間空棄數(shù)百里,在分水、崇安之東;柘陽、浦城之西者,則所謂封禁山也?!薄扒笆纻鞔松街車鷶?shù)百里,實廣長各三四百里,北東西三面則屬廣信屬邑之上饒、永豐、玉山,南東西三面則屬福建建寧之浦城、崇安?!鼻寮螒c廣信府知府王賡言在《擬陳封禁利弊稟》中講,“竊卑府所屬封禁山,界連閩浙二省,周圍約三百余里,重巒疊嶂,密箐深林?!薄鞍磸V信府禁山浙閩二省毗連,延袤三百余里。約其界址,江西居十分之七,閩浙二省居十分之三。浙屬江山縣界,閩屬浦城、崇安二縣界,江西則上饒、廣豐二縣界?!睆V信府知府五諾璽在《請罷弛封禁山議》中指出,“銅塘心,為封禁之腹,重巒復(fù)嶂,最易藏奸?!鼻宄瘍山偠今R新貽在《奏銅塘山弛禁折》中談到,“銅塘山自唐季迄元明,歷久封禁,我朝因之?!睋?jù)史料文獻我們得知,封禁山界涉及到浙江的江山、福建的浦城、武夷山,江西上饒、廣豐等地,但最為封禁核心之處還是現(xiàn)廣豐銅鈸山區(qū)一帶。官府為防戒“賊擾”而封禁,歷史悠久,自唐末到明清,尤其明正德年間(1506-1521)至清同治八年(1869)弛禁,期間350年左右封禁最嚴?!敖钭顕?累加防守,逋民逃匿,輒加重刑,或合山焚之”(明·《歷代禁略》)。所在的地方官從知縣到知府、巡撫都主張封禁,如清朝江西巡撫蔡士英、胡寶泉,廣信知府五諾璽、王賡言等都親臨其山區(qū)查勘,極力上疏要求封禁的。但也有少許官員主張弛禁的,如清待郎趙殿最、撫臣陳宏謀就兩次請開。到1860年(咸豐十年)鐘世楨就任廣信府知府,開始考慮如何弛禁事宜了,隨后有廣豐知縣王恩溥書《稟請銅塘山弛禁稿》、廣信府知府蔣繼洙書《稽查銅塘山稟稿》、兩江總督馬新貽《奏銅塘山弛禁折》都主張馳禁的。
封禁山封禁期在各進山的路口都設(shè)置了封禁石碑,鍥刻了禁文、山界范圍,時任的知府、知縣還要俱名,注明立禁碑的日期。
清乾隆年初時任廣豐的知縣詹廣譽還為封禁山題作過詩,后有廣豐洋口人謝希晉依他詩作所用的韻來和詩《封禁山次詹邑侯韻》:
崇巖峻嶺奠金湯,
僻壤何曾棄版章。
閩浙無烽成曠土,
朝廷有禁自遵王。
山空長抱熊彪隱,
谷邃層生草樹荒。
安靖正多賢執(zhí)政,
每飛鳧舄入羊腸。
因為封禁歷久,銅鈸山保留著大片的原始森林,分布了三萬多株國家一級保護樹種南方紅豆杉。至今,這里人煙罕至,古藤粗如碗口。據(jù)《江西通志》講:“封禁山蜘蛛大如碗,其吐絲如繩,間有白色而放光者,土人嘗見不敢攫取。”境內(nèi)有白花巖廣福寺和悟道尖馬氏夫人廟;有明末清初九仙山農(nóng)民起義軍城堡;有明清所建、處在地勢險峻的木城關(guān)、支面關(guān)、五通關(guān)、條鋪關(guān)、太平關(guān)等雄關(guān)隘道;還有許許多多美麗動人的民間傳說。
在銅鈸山原始森林內(nèi)一個叫六角坑冬毛區(qū)的半山腰上,這一塊巖石被古人鑿了一些類似文字的奇怪圖案,巖石的圖案已有一半被埋在地下。相傳在唐朝安史之亂時,有一位富戶逃到冬毛區(qū)避難,把寶藏隱藏在深山叢林。為了不遺忘各個寶藏處,就在一塊巖石上鑿刻了一幅藏寶指示圖。
封禁千年的神奇土地,空寂寧馨的世外桃源,閱盡滄桑的古道邊關(guān),一塵不染的青山秀水,儒雅孤高的寺院道觀,空靈曼妙的鳥鳴泉音……歷史在這里封存,時間在這里定格,動與靜,剛與柔,純與雅,健與婉在這里達成無痕的融合。
銅鈸山,這座原始沉靜的神秘之山。
銅鈸山,這座靜穆貞潔的生態(tài)之山。
銅鈸山,這座厚重古樸的傳奇之山。
責(zé)任編輯:蔣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