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軍
水厙,顧名思義,就是貯水的“倉庫”,一般在山溝或河流的峽口處建筑大壩攔蓄上游的河水而形成的。它是一種具有特殊形式的人工和自然相結合的貯水水體,它凝結著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力量,我們通常將之稱為“人工湖泊”,這和靠自然的力量形成的天然湖泊是相區(qū)別的。
人類早期建造水庫很實用,主要有解決水患和蓄水備用兩個目的,公元前2650年前后,埃及在杰賴維干河上修建了異教徒壩,建成了一座完全用于防洪的水庫;公元前2300年前后,在尼羅河畔利用法尤姆綠洲的天然洼地建成的美利斯水庫兼有了防洪和灌溉雙重功效。中國古人也建造了很多相當于現在水庫的人工跛塘,用以存蓄水分,調節(jié)江河流量。這些陂塘就是利用低洼之地匯集周邊的水源而形成的池塘。歷朝歷代。所筑陂塘眾多,但若以時間和成效而論,則非芍陂和鑒湖莫屬。芍陂是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代的楚相孫叔敖主持修建的蓄水灌溉工程;鑒湖是東漢馬臻所建的最古老的大型蓄水工程之一。
水庫這種調蓄洪水和灌溉農田的作用至今仍被人類重視并大力開發(fā)利用。但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水庫對城市的生存與發(fā)展的作用更為直接和顯著。人類對水庫的開發(fā)利用,使水庫在給城市供水、供電、提供水產品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充分顯現。城市在盡情地享受水庫對它的養(yǎng)育和恩惠,水庫自然而然地就具有了“城市戶口”的味道。
建造水庫的地方自然是“風水寶地”,因而日益成為了備受城市壓力的人們消遣的好地方。這里青山綠水,藍天白云,綠樹成蔭。在其間,或垂釣,或沖浪,或放歌,或休憩,總能讓城里人盡享其樂。水庫不僅是盛水的“巨盒”,也是豐富水產的聚集地,是孕育水生動植物的天然場所。水庫形成了良好的生物鏈,出產數十種營養(yǎng)豐富的植物和數百種魚類、蟹類、蝦類等水產資源,許多水庫都有“日出斗金”之說,這么豐富的水產資源為城市的生活提供了強有力的生活保障。如東漢的鑒湖被人譽為“越之有鑒湖,如人之有腸胃”,現在正在使用的密云水庫和潘家口水庫已成為了維系北京、天津兩大城市生存與發(fā)展的“生命線”。
水壩的存在使水產生了極大的落差,利用這種落差,用水推動旋轉的渦輪來帶動發(fā)電機發(fā)電。城市工業(yè)化進程加速,需要電力的大力支持。水電是清潔能源,無污染,可再生,運行費用低。在地球傳統(tǒng)能源日益緊張的情況下,世界各國普遍優(yōu)先開發(fā)水利資源發(fā)電。利用水庫上的水力發(fā)電機發(fā)電,日益受到世人的青睞,水庫發(fā)電給城市的發(fā)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水是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石。隨著城市功利性擴張日益加速。城市日漸獲得對水資源的話語權,優(yōu)先占有了用來灌溉農業(yè)的水資源,人為地對自然水進行了分配,將農業(yè)灌溉用水變成了城市用水、景觀用水和生態(tài)用水。工業(yè)的肆意擴張排放污染物,造成了水資源嚴重污染。這使得水資源緊缺問題更為嚴重。一旦大旱來臨。各地均采用了“先城市生活用水。保重點工業(yè),然后才是農村”的策略。一批農業(yè)灌溉的水庫只好停止對農業(yè)的灌溉。來保證中心城市的供水。在北京,不僅把用于農業(yè)灌溉的官廳、密云水庫轉為了城市供水,還多次分別從北京延慶的白河堡水庫、山西大同的冊田水庫、河北的友誼水庫、壺流河水庫、響水堡水庫、云州水庫等處緊急調水。如果利用水庫的水灌溉農田,每畝地成本僅有十多元,但農民灌溉卻要把機井打到地下100多米深,澆一個小時地就耗電18度,面對高成本,有的農民干脆放棄了抗旱。在中國,房地產引領著城市發(fā)展的節(jié)奏,豪華的本景似乎成為某種精神圖騰和城市標志,可對于人均水資源日益緊缺的中國來說。這無疑是“雪上加霜”。如果沒有水庫供水,一個城市的發(fā)展也就無從談起。
水庫擁有了“城市戶口”,它對人類的貢獻功不可沒。但水庫自身也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由于水庫通常選擇在峽谷中筑壩攔水,而峽谷又常是斷層隱伏的地方,水庫蓄水后,打破了巖石本來的平衡狀態(tài)。極易發(fā)生山體滑坡、塌方、泥石流和地震等地質災害;又由于受水壩的攔截,造成了庫區(qū)泥沙淤積,導致了下游土壤鹽堿化,致使了庫區(qū)及下游的水質惡化。更為甚者,在國際河流上興建水庫,重新對水資源進行了分配。間接地導致了水庫所在國家和下游國家外交緊張。
水庫猶如“頂在頭上的一盆水”,是城市生命的“寵兒”;如果水庫安全不保,農民將首當其沖?;炝恕俺鞘袘艨凇钡乃畮熵M能不讓農民既羨慕又心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