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給校長這點權力是好事
這一制度至少對高考的“一刀切”、“一考定終身”是一種沖擊,值得肯定
今年7月,北大邀請80所中學校長參加自主招生座談會,提出試行“校長實名推薦制”,即在向社會公示的前提下,各校長可實名向北大推薦優(yōu)秀學生。
11月8日,北大招辦明確在全國13個省份試行這一招生形式。面試合格者,在高考錄取時將享受北大一批次錄取線下降30分錄取。11月16日,北大正式公布了獲得推薦資質(zhì)的39所中學及其校長名單。隨后,各地具備資質(zhì)中學陸續(xù)公布了推薦學生名單。
但這一頗具改革意味的“校長實名推薦制”,卻將這所百年名校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不少網(wǎng)友留言,認為這“只會使校長們的錢包更加殷實”,批判矛頭指向了該制度可能衍生的陰暗面。
民眾的質(zhì)疑是否有道理?該怎么看待這一創(chuàng)新制度?本刊采訪了教育家、都江堰光亞學校校長卿光亞。
實習記者夏緒東
1
這一制度會否造成新的教育不公?
卿光亞:質(zhì)疑可以理解,但不見得會產(chǎn)生不公平現(xiàn)象。北大的做法其實是國際慣例,校長的推薦人選如不符合高校要求,將引火燒身,這無疑是不智之舉。
2
與西方的推薦制有何異同?
卿光亞:推薦制是國際通行的,不過,他們的推薦制下卻沒有中國統(tǒng)考的前提,并且尤為重視教師的信用擔保。比如申請美國的大學,就一定需要校長和老師的兩封推薦信——在沒有高考的前提下,美國大學就通過推薦信了解學生的全方位素質(zhì),最重要的就是推薦信。當然,校長推薦并不是唯一標準,其他還有個人陳述、在校學習成績、參加社會活動等。
3
校長權力過大,如何規(guī)避腐敗?
卿光亞:從網(wǎng)友們的反應來看,社會對校長們的信任程度有限,這是因為中學校長是任命制,由教育局統(tǒng)轄,缺少一種獨立人格,權力階層對他們影響太大。但是如果社會主流并不向權力妥協(xié)、向利益看齊的話,我認為交給校長這點權力還是好事。
4
這個制度被認為是偏才怪才的福音。
卿光亞:什么是偏才怪才?所謂的偏才怪才,實際上往往是優(yōu)秀人才,比如當年的華羅庚,就是因為數(shù)學上的天分由校長推薦的,錢偉長在清華轉(zhuǎn)系時也是系主任的推薦,而他的物理在當時并不出色,看起來不可思議,但最后卻造就了一個大家。對這一類人才的“另類”選拔是絕對必要的。
5
從已經(jīng)出爐的名單來看,校長們往往只敢中規(guī)中矩地選擇絕對的尖子學生,偏才怪才反而很難挑中,這是否違背了初衷?
卿光亞:總體上說,有總比沒有好,這一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另一種機會,至少對高考的“一刀切”、“一考定終身”是一種沖擊,還是值得肯定的。
6
怎么看待還有13個省與公示的39所學校無緣,是不是一種歧視,比如山東?
卿光亞:首先,北大選擇學校的遴選標準應該公布,否則難以服眾;其次應該把國家的重點中學和省重點中學納入名單,擴大范圍,再從這些學校推薦上來的學生中選拔真正優(yōu)秀的學生,這才是上策。
7 公示的學校全部位于城市,這被認為剝奪了農(nóng)村學生的機會。
卿光亞:這是北大的標準問題,他們沒有注意到70%的農(nóng)村學生,這樣的老牌名校應該“不拘一格選人才”,將注意力對準廣大農(nóng)村,并加大獎學金發(fā)放額度,這樣才能從各個階層選拔出優(yōu)秀人才。
8
有評論說這是北大“提前收錄狀元”,是搶生源。
卿光亞:如果各個“211”大學全面推行該制度,“搶生源”一說也就不存在了。
9
實行校長實名推薦制的好處是?
卿光亞: 第一,有利于實現(xiàn)“不拘一格選人才”的理想;第二,對應試教育是一個稀釋;第三,與國際接軌,也實現(xiàn)了中國大學早期的人才選拔方式;第四,很先進地利用了對學生更為熟悉的校長和老師。
10
在你看來,該制度還有哪些不完善之處?
卿光亞:首先,校長是任命制,對行政權力有畏懼,如出現(xiàn)腐敗行為,容易使矛盾激化。其次,對入圍學校的標準未予公布,應該考慮到國家重點中學、省級重點中學及私立中學的平衡。最后,也應覆蓋到西部及農(nóng)村高中,使人才的選拔范圍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