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 悟
玩石起源很早,大概從我們祖先就開始了。記得小時候,從地上撿幾顆小石子在泥地上劃幾個格子就可以玩“跳房子”,也有找?guī)讉€小圓石握在手心里快速朝上拋起,反過手背手掌比誰接得多,大概七、八歲的時候不分男孩女孩大家瘋狂地玩在一起。稍后有了汽水彈子,就伏在地上用右手去彈彈珠,我的彈珠碰到你的彈珠就算我贏,那時書包里裝的香煙罐里面都是彈珠,這是小朋友引以為榮的財富。
上了小學高年級我們成群到河里玩水,大家都是從小在河里泡水長大的從沒聽說過有人淹死。
最喜歡玩的一種游戲是“打水漂”。用來打水漂的小圓石是差不多銀元那么大的小石片,用右手大拇指和無名指捏住圓石的邊向左側著頭,用力朝水平面漂去,嘴里叫著“打水漂漂”,石片接觸水面連續(xù)彈起又落下,可以在水面上連跳七下,我最多的紀錄是連漂十三下。
我最早玩的是石英石。小時候去山中打柴,路上會看到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的石英,一排一排的石英礦脈像脊背一樣露出地面,根部仍然埋在紅土里,露出地面的是六角形半透明的石英石,我只撿幾顆大的。
稍后撿到的小圓石、小溪石居多。石膚細膩,黑得發(fā)亮。躲避日本軍追殺時,村民們都向山里跑,山石嶙峋割破赤腳,那時我就不覺得石頭好玩了。
長大后,家鄉(xiāng)經(jīng)常洪水為災。父親就雇傭石工到山里開挖大石,那些不規(guī)則的大石每塊都有一百多斤重,石匠將石頭壘成凹形,再將另一塊巨石重重地壓在上面,砌成不規(guī)則的墻那時沒有水泥,只有用巨石相互倚角砌起一面堅固的墻,這時的石頭是用來實用而不是玩的。
我的家鄉(xiāng)浙江青田山多石多,除了山口裸露出的青田石可雕刻圖章及屏飾,其余都是花崗巖,石塔山下半壁山都被開成一條條的花崗巖石柱和石片運到國外去做建材。那些石匠光看好石頭紋路,然后鑿成一個四方石洞,再用鐵尊打入石洞,赤著臂高舉起石槌一下一下地錘下去這鐵槌的“柄”不是木頭的,而是用好幾片竹片綁在一起成一支“柄”,這種以鐵擊石是“硬碰硬”。如果用木柄錘下去,振動力會使雙臂麻木;用竹做的柄有彈性有緩沖力,不會傷人。
看到這些石匠的辛勞,我感到石頭不好“玩”。它使人們?yōu)榱松顒诳嗔餮骱埂?/p>
真正接觸石頭是來臺灣后。1985年我任職彰化社會教育館長,看到彰化愛石協(xié)會在彰化文化中心展出,聽會長尤福來談起他們在文化中心展出場地要付租金。正好社教館有一娛樂大廳空著,我就以合辦名義邀請來館石頭展出,并以館方名義印請柬,不但不收場租,還補助五萬元作為搬運費用。因有些名家藏有較大名石,怕搬運時損壞,不輕易外借,而會場展出若沒有一些名石不易吸引遠道而來的石友參觀,因此還是付費搬運部分過來參展。
我當了七年教育館長,辦了七次展覽,自己也愛上了石頭退休后十五年中,我每年都會買一顆好石頭去參展。
玩石二十多年,稍有心得,有一次《石之藝術》社長石丁來我家,知我常寫文章,約我寫稿,基本為本會一年一兩次到各地撿石寫些報道文章,有訪問石友的,亦寫專文報道。只是這位一生貢獻給石藝的老友,南北奔波不幸勞累而逝,《石之藝術》也???。
這次《中華奇石》林震坤先生邀我寫稿,便以我多年玩石經(jīng)驗來談談。有人以撿石為樂,與太太及三、五好友,自駕車到處游玩,撿了好石頭送與朋友共賞前彰化縣警察局副局長黃亭溪,到奧萬大撿到一些龍紋石,送我一塊;彰化愛石協(xié)會前會長曾天勝,撿到一塊紅石,切成兩塊茶盤,就有一塊送予黃亭溪玩賞。
聽說有一位經(jīng)商的石友,經(jīng)常上酒家飲酒飲出問題,經(jīng)友人勸導,與太太、朋友一起去撿石訪友,玩得不亦樂乎,身體也好了,夫妻感情也好得不得了。
還有一位石友撿到一塊喜歡的石頭,喜不自禁地到處打電話請友人來同樂,眉飛色舞獻寶似的,介紹在哪兒撿的、如何發(fā)現(xiàn),真不知道有多高興。激動之余還要留朋友吃自做的肉丸。
也聽說花蓮發(fā)現(xiàn)玫瑰石時,許多人開了卡車到三棧溪、木瓜溪去采石,有一位石友在正要失望而歸時,他解開褲子放出“籠中鳥”,準備解放后上路,他無意識地對準一塊石頭尿去,石頭立刻現(xiàn)出血紅色來,好一塊玫瑰石!該石約有一百多斤,他喜出望外,用枯枝掩石,第二天請怪手來挖,如愿以償?shù)赝诘搅诉@塊寶石并運到花蓮,馬上有人給他二十八萬元臺幣,石友喜而出手。
那時臺東興起玩圖案石,有人開車去日夜撿拾,撿滿一車才回來;也有人在臺東海邊租一間小屋,撿到好石頭就堆在屋前,久而堆滿了后院這時恰逢韓國也流行賞玩圖案石,韓國石商便到臺東來買石,且都是一堆一堆地大買,一大堆一百萬元臺幣,用貨柜運回韓國去,臺東撿石的人著實發(fā)了一筆大財。
玩石頭的故事很多.花蓮有一位畫家愛上了石頭,撿來都放在地下室,每天飯后泡一杯茶端到地下室去,對著石頭消磨片刻也是一樂。
彰化二水有一位石友,撿了許多圖案石,有些圖案像十二生肖肖像,可獨缺一只虎,于是他到處找“虎”,有一天終于在一家石店發(fā)現(xiàn)了自己尋覓已久的寶貝,便不惜重金以購得。
嘉義有位石友,他是祖?zhèn)髻u方塊酥糕的,后來也賣起石頭來,兩夫妻老公賣大石頭,老婆賣小石頭,石友在玻璃柜里發(fā)現(xiàn)一座小山或是人物,便欣然賣出,成交后胖太太開口說:“貪財!”高興得不得了,將錢收入口袋。
我買石不喜歡殺價,大多是認識的朋友,對方出價,喜歡就買,皆大歡喜近來有一石友盤了一石店,來了一位熟客,從中午殺價到晚上九時,雙方都未能成交,弄得大家都不愉快。
有一回我在一石店看中一塊石頭,心生歡喜,只是價錢稍貴了一點,回家后想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還是去把石頭抱了回來。買石頭也是一種機緣,石頭與你有緣,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也不必太傷心。
每到一地,我總要買一塊石頭作為紀念有時初次見面,石友大方地以石相送,真是喜出望外了。
初見蓬山石,是在三義龍綁藝術街有一塊某店中的招牌石,女主人不敢做主出讓我用手機與其夫聯(lián)絡,先生聽是我要買石,他知道我常在《石之藝術》寫文章,知是愛石人,就一口答應了下來,而且要價也不高。
我今年八十歲,石友勸我不要玩大石頭,怕我在搬動時會閃到腰古人玩石,大的石頭比人還高,像蘇州的拙政園、獅子林都是石配假山,這些均為“庭園石”,以太湖石、靈璧石居多。一般文士用來賞玩的多是“案頭石”,以山水、人物居多有些小石,可置于袖中,最有名的典故是“米芾拜石”。
米芾玩石成癡傳到朝廷,認為米氏身為縣令,玩石荒蕪政事,專門派一位御史去查訪,米氏承認玩石,并從袖中摸出一小石示人,御史不悅,米氏從袖中又摸出一小石遞上說:“這石如何?”御史見此石十分可愛,不覺說道:“如此美石,我看了都心動”便納入袖中,匆匆離去……由此可見雅石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