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
胡焱榮:翡翠本是奢侈品,但翡翠不分貧富貴賤,只要是愛玉之人,就有權欣賞它。
《根柢風流》
《海闊天空》
大亨的怪癖
2007年秋季的某天,對富御珠寶臺北店的所有員工而言都是悲喜交合的一天。這天一位日本商界大亨開著私人飛機直奔臺北,找到富御珠寶藝術展示中心,要以2億新臺幣(約5000萬人民幣)購買其中一件藝術品。所有員工都激動地接待了這位日本豪客,就在他們激動地向掌門人胡焱榮報告此事時,胡焱榮卻冷淡地回答:不賣。
在胡焱榮眼里,翡翠不止奢侈品那么簡單,更是具有生命力的藝術品。有些藝術品耗盡他的心力智慧,是用以傳世的珍品,不以金錢為衡量標準。他心中想的是如何通過翡翠傳承儒家文化和中國氣質,而不僅僅是做一個翡翠商人。所以面對高昂的售價,在員工們嘀咕著說他不賣的“怪癖”時,他仍氣定神閑地保持著自己的一貫作派。
1965年,胡焱榮出生于緬甸最大翡翠礦區(qū)帕敢的華僑家庭,從曾祖父一輩起,這個家族就從事著翡翠開采與原石買賣。經過上百年積累,整個家族擁有18座翡翠礦坑以及幾十萬顆翡翠原石。上世紀80年代,胡焱榮繼承家族產業(yè),往來于緬甸和泰國之間,從事翡翠、紅藍寶石的原石買賣,同時學習寶石切割技術和珠寶設計。為了更好地體會玉器翡翠的精髓底蘊,胡焱榮前往臺灣,一面學習中文,一面對臺北故宮博物館的玉器翡翠依次觀摩欣賞。
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翠玉白菜》讓胡焱榮深受震撼:一半白一半綠的翡翠雕琢出白菜鮮活欲滴的形色,足以亂真,葉片上停留的一只螽斯和蝗蟲,毛須清晰,栩栩如生。胡焱榮從小見過的珠寶翡翠并不少,但帶給他如此震撼的作品,《翠玉白菜》卻是第一件。
每個時代都應有它傳世的作品,中國不能只有一個《翠玉白菜》。為了創(chuàng)造出比肩《翠玉白菜》的藝術精品,胡焱榮挑選出最具價值的翡翠原石進行雕琢。傳統(tǒng)的翡翠雕刻思路是盡量保存翡翠原石大小,依石而雕,胡焱榮卻推翻這一思路,為了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不惜最大限度地去掉多余石料。如今作為富御珠寶鎮(zhèn)店之寶的《根柢風流》就曾是一塊9公斤重的三彩翡翠原石,雕刻細膩,突破了翡翠重、硬、脆的元素,經過3年的雕琢和數十次的反復修改,最后才完成這件重不到一公斤的稀世珍品。
許多作品都在這種思考與磨合中創(chuàng)作而出。生長于峭壁絕境的蕙蘭,蘭根穿透垂于險壁的麻繩,展現了強勁的生命力。這件《海闊天空》是胡焱榮黃山之行的感悟,“退一步海闊天空”是中國的心境,也是老坑種與墨翠共生翡翠的代表之作。
翡翠情緣
就在胡焱榮醉心翡翠藝術創(chuàng)作時,太太劉偉貞走進他的視野。第一次約會時,劉偉貞帶來很多綠翡翠讓胡焱榮鑒定,胡焱榮只看一眼就知道這全是B、C貨,但他并未向劉偉貞公布自己的鑒定結果,“我要是講了,只怕以后她不肯出來和我約會了。”
就是這段翡翠奇緣造就了兩人幸福的婚姻,也締造了翡翠名品富御珠寶。出身商界世家的劉偉貞執(zhí)掌經營事宜,醉心翡翠藝術的胡焱榮則擔當藝術總監(jiān)。
這個7歲時就被爺爺教授如何辨別翡翠玉石的世家子弟,因愛石成癡,在臺灣家中堆滿了翡翠原石。家是一個300多平方米的中式庭院,院里有山有水,院中“河道”里也堆滿石頭。普通人以為是普通石頭,其實全是價值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翡翠原石,隨意堆放,只是滿足胡焱榮時刻都要品鑒、創(chuàng)造翡翠作品的生活習性。
為了鑒定自己雕琢翡翠的藝術成就,胡焱榮帶著3件作品拜訪掌舵臺北故宮18年的館長秦孝儀。已80高齡的秦院長拿著放大鏡凝神細看,交談的話題在翡翠創(chuàng)作與歷史間游走。即便看盡天下寶物,秦院長對胡焱榮的作品也贊譽有加,“翡翠藝術,件頭不見得要大,而是要精、雅。”
這次見面讓胡焱榮與秦孝儀成為忘年之交,秦院長言談間流露的君子其溫如玉的儒雅和智慧打動了胡焱榮。這次交談,讓胡焱榮感受到中國文化溫潤如玉的氣韻和中國翡翠文化的博大精深。
翡翠自古就是達官貴人玩賞的器物,它稀少昂貴,但不能因為它的價格高昂就讓喜歡它的人無法欣賞它,“我看到許多富豪大亨,他們死后什么也沒留下。”胡焱榮不想成為這樣的大亨,他希望翡翠藝術能讓自己的生命在這個世界留下永恒的印記,能讓普通大眾也能欣賞翡翠的美。
在秦院長的鼓勵下,建立一個翡翠博物館的愿望越演越烈。這個博物館不在大而在精,可以傳承翡翠文化藝術,供所有喜歡玉石的朋友分享,而不僅僅讓翡翠成為富豪明星的玩物。
打開一扇翡翠的門
2009年8月,凝聚著胡焱榮一生夢想的翡翠藝術博物館在臺北開幕。館內陳放著胡焱榮1990年雕刻至今的50多件珍品,它們以雅致的陳列營造出人與展品間對話的可能,為參觀者創(chuàng)造出一種與以往截然不同的藝術體驗。
藝術館按照功能分為簡介廳、展示廳以及博物館商店,館內的“12生肖動物拍照區(qū)”是參觀者可以伸手觸摸的翡翠精品。那些對大眾而言可能一生都無法擁有甚至觸摸的翡翠珍品,在這里不僅可以摸,還能與之合影。溫潤的翡翠連同晶瑩的色澤、冰涼的觸溫,每樣都能讓參觀者細細品味。
就連翡翠博物館的門,也是一件大型翡翠作品。36個由翡翠雕琢而成的蓮蓬,象征著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如同中國古代宮廷建筑大門的門釘,莊嚴肅穆。但這36顆翡翠蓮子又非一式一樣,每一個蓮子在細節(jié)上皆有不同,有的蓮子繁華落盡,有的卻初露山水。為了讓翡翠更像宮廷大門上的門釘,胡焱榮又佐以特殊技法,把翡翠材質轉化為金屬銹蝕的色澤和質感。
老朋友們打趣胡焱榮:一扇門就如此下血本,不怕賊惦記嗎?
胡焱榮倒不懼怕地回答:既然想做這個博物館,就要把翡翠的任何可能展示給大家!
從臺北到北京,富御珠寶以翡翠之名培養(yǎng)了大批玉石愛好者。那些全年都沒有折扣的翡翠飾品,曾讓劉偉貞擔心重重,胡焱榮卻堅持以精品定價,沒有折扣,是對翡翠的尊重。
10年間,胡焱榮把店開在臺北、北京、澳門,原本以為熱愛翡翠的都是深受中華文化感染的華人,但臺灣地區(qū)將近1/3的翡翠都被外國顧客買走的事實卻告訴他,翡翠的美是不分國籍和年齡的。那些佩戴在林志玲脖頸上的翡翠項鏈,握在金馬獎獲獎者手中的翡翠騎士勛章和榮譽別針,是以時尚奢華的形貌顯露出的翡翠的另一種美。
“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是富御珠寶提倡的理念,也是胡焱榮秉承的翡翠哲學。“不僅建翡翠博物館供人們欣賞,我的每個柜臺也都是我們的博物館?!焙蜆s說,“不僅是賣翡翠,我們還肩負有傳承與推廣翡翠文化的使命感,滿意不代表花錢,只要能在我這兒感受到翡翠文化,亦是我們實現的價值?!?/p>
這些美麗的石頭從地底被挖掘出,經過雕琢打磨漸變?yōu)檎鞣覀兊拿利惼媸?。如同一位翡翠普及?胡焱榮以大亨之名譜寫了奢華與親民的翡翠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