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麗君
[王習山,其內壺畫作品《唐太宗》榮獲“最美的中國·最美工藝獎”。]
他是一個歷經坎坷的藝術家,他建立了一個創(chuàng)新的藝術流派,他帶動了一個年產值10億的文化產業(yè)。
永無止境的創(chuàng)新
《中華手工》:據了解,鼻煙壺畫原是清代流行的一門特色藝術,后來漸漸沒落,您為什么會對這門藝術感興趣呢?
王習三:從小我就喜歡書畫。一次去天壇玩,偶然發(fā)現有個人在裝青霉素的小瓶里畫畫,一個小瓶子怎么能畫畫兒呢?我覺得特有意思,就天天去那兒看。后來,我考進北京工藝美術研究所,拜了內畫藝人葉莑祺和葉曉峰為師,他們的作品可比天壇那兒的漂亮多了。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命運的安排就是如此巧妙。
《中華手工》:您師從葉派內畫,可如今最知名的四大內畫派別是冀派、京派、魯派、粵派,反倒沒有葉派,為什么?
王習三:葉派其實是屬于京派的。我在繼承京派厚樸古雅的基礎上,糅進魯派細膩流暢的傳統畫法,又將國畫皴、擦、染、點、勾、絲等技法引入內畫。
從繪畫工具到繪畫技法及繪畫形式我有三項創(chuàng)新:金屬桿鉤毛筆、油彩內畫、系列煙壺。
我學內畫那會兒基本是用竹筆,比較硬,作畫時很不靈活。一次,一截落在地上的電線給了我靈感。我于是把那電線頭的塑料皮去掉一塊,然后拿錘子拍扁了,做一個小煙袋鍋,包一個小毛筆頭。這種金屬桿勾毛筆的牢固度比竹筆結實多了,而且它可以隨意彎曲,其含墨量也比竹筆便于控制?,F在很多流派都使用“金屬桿勾毛筆”來作畫。
《中華手工》:上世紀80年代前,內畫始終是以國畫為主,您如何想到將油彩引入內畫藝術的呢?其難度更大嗎?
王習三:大約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一個收藏家讓我畫《蒙娜麗莎》,開始我們完全用國畫來表現,怎么畫也達不到神韻。我思考很久,人家既然是油畫,那我何不用油畫來試試?從那時起,我就開始嘗試把油畫用到內畫當中。
但西方油畫的載體是布,能吸油,而內畫的載體是晶體,不吸油,頭天畫好了看效果還不錯,第二天壺里就油洇了一大片。經過很長時間的摸索,我才成功地將油畫移植到內畫當中來。
就作領跑者
《中華手工》:幾個月前的拍賣會上,您的作品《百蝶圖》以45.5萬元成交,刷新了當代內畫作品拍賣價格紀錄。不少藝術家都創(chuàng)作過《百蝶圖》,您的《百蝶圖》為什么擁有如此高的價值?
王習三:畫《百蝶圖》時我的確花了番心思。鼻煙壺是采用的清代老煙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作畫前我還經常到動物園觀察蝴蝶的動態(tài),單單作畫,就用了半個月時間。
若說幾十萬太貴,我有些心理不平衡!國外藝術家的畫經常一幅就拍到幾千萬美金。其實咱的工藝水平絲毫不比他們差吧!我記得1986年,參加國際鼻煙壺收藏協會組織的拍賣會,當時我有件作品拍了四五千美元。有人就說太貴了。當時我說,梵高的一幅畫得幾千萬美元吧,我可以把梵高的畫臨摹得惟妙惟肖,如果叫梵高來臨摹我的作品,怕是還要先學幾年內畫吧!當時,與會的人集體為我鼓掌。所以,一幅畫的價值不僅要看藝術家內在功力,也得看他的社會影響力。
《中華手工》:未來,冀派內畫將怎樣發(fā)展?
王習三:冀派內畫藝術要想在新時期做大做強,就必須走產業(yè)化、市場化道路。創(chuàng)辦習三工藝美術中等專業(yè)學校,是為了更系統、科學地培養(yǎng)更多初級人才;建立習山內畫藝術學院,是把有創(chuàng)作能力、個人風格的后起之秀聚集到一個團體,發(fā)揮群體優(yōu)勢,而且給他們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讓他們不斷提高,讓國內外對我們這門藝術刮目相看;同時,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鼻煙壺內畫,擴大內畫的影響,我在衡水、北京、石家莊三地開設展覽館。館中收藏著不同材質、不同造型的鼻煙壺,還展示了鼻煙壺的加工過程和工具,以及作畫的程序等,內容極為豐富。
冀派的發(fā)展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成果。目前,冀派的從業(yè)人員已近四萬,年銷售額約10個億,是河北最具影響和實力的藝術產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