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廣
銀行擔責的ATM機安全糾紛案例
2006年4月8日晚8時許,姜先生在蘇州市中街路邊的工商銀行ATM機上取錢,當機器屏幕顯示取款交易成功時,現(xiàn)金非但沒有從機器中出來,機器還發(fā)出了異響。姜先生見狀,趕忙撥打了工行客服電話95588,電話接通卻無人應答。此時,取款機旁邊一張“ATM自動取款機操作須知”的紙條吸引了姜先生的注意,紙條上的告知文字寫得煞有介事,還留有一個聯(lián)系電話618—922—95588,正是這個電話號碼后面的“95588”數(shù)字,使他堅信這是銀行為客戶準備的另一個服務電話。姜先生隨即撥打了該電話,并按照電話中對方的提示,進行了三次ATM的轉賬操作,總共13.85萬元被轉到對方的銀行卡上。第二天,姜先生知道自己上當后隨即報警,雖經(jīng)公安部門的努力,但近14萬元巨款經(jīng)過一夜時間,也僅保住了6000元。2006年7月11日,姜先生將銀行告上了法庭。
法院在審理后認為,本案銀行卡確立的是儲戶和銀行之間的儲蓄合同關系。原告取款時應有安全上的注意責任,應注意到ATM機屏幕上的顯示,不要輕信ATM機外的告示或提示。正是由于原告疏忽大意,輕信了犯罪嫌疑人張貼的“操作須知”,導致了損失的發(fā)生,原告應承擔主要責任。而銀行雖然有屏幕上的風險提示,盡了一定的提醒義務,但未及時清理犯罪嫌疑人在ATM機旁張貼的假“操作須知”及原告撥打服務電話時無人應答,說明被告對其承擔的防范義務不足,服務上存在缺陷。因此法院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條規(guī)定“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四條規(guī)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判決銀行承擔三成責任,判決生效之日起5日內賠償原告人民幣39750元。
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并沒有設立儲蓄合同類型,故儲蓄合同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上的無名合同。儲蓄合同的主要義務是給付義務,即存款人通過儲蓄合同向儲蓄機構交付存款所有權而獲得債權。附隨義務是從誠實信用原則中產(chǎn)生的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條規(guī)定: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jù)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xié)助,保密等義務。銀行附隨義務履行的如何需要法官結合具體個案認定。
2007年9月,到江西進賢投資辦廠的浙江商人毛飛劍,因在農(nóng)行進賢支行查詢賬戶余額時未能察覺到已安裝在ATM機上方的攝像頭和自動門刷卡器無線監(jiān)控裝置盜竊了自己的密碼,短短50分鐘,自己銀行卡上的27萬余元就莫名蒸發(fā),毛飛劍立即撥打農(nóng)行進賢支行營業(yè)部主任姜愛華的電話,隨后報警。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農(nóng)行進賢支行在安全防范措施上存在嚴重疏漏,判決農(nóng)行進賢支行賠償原告毛飛劍經(jīng)濟損失275927元。
類似的判決還有,儲戶顧駿發(fā)現(xiàn)其在交通銀行上海分行辦理的太平洋借記卡內的存款無端損失人民幣10068元,隨即報案。法院審理認為,由于銀行沒有設置風險防范提示,以致盜碼器得以安裝并在較長時間內未被察覺、去除,2008年2月,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判決交通銀行上海分行賠償儲戶存款及利息損失。
銀行怎樣最大限度地減少ATM機糾紛中的責任
以上案件的判決結果,無論是對銀行還是對儲戶來說,警示意義都是深遠的。對銀行來說,當儲戶的存款被冒領時,常用的“已盡到提醒責任”的“免責牌”,已不再是“護身金牌”。銀行作為專業(yè)的金融機構,在經(jīng)濟、技術方面擁有遠勝于一般客戶的抗風險能力,其注意義務應當甚于儲戶。銀行通過設置ATM機更為便捷地履行其向儲戶的給付義務,保證儲戶賬戶內的資金安全是銀行的法定義務,也是儲蓄合同的合同義務,在其履行給付義務的同時應履行一定的附隨義務。銀行卡服務是收取費用的,根據(jù)收益與風險相一致的原則,銀行應當對因自身系統(tǒng)未能識別通過盜取儲戶密碼和信息復制偽卡給儲戶造成的損失承擔相應的責任。
因此,銀行應加強對ATM機的日常檢查和監(jiān)管,及時排除設備故障,消除隱患。除了在顯著位置張貼安全提示,有條件的還可在自動取款機旁設置監(jiān)控攝像頭和針對不法安裝,破壞的報警系統(tǒng)等。為了保證儲戶的取款安全,ATM機前應設置“一米線”,并放置自動驗鈔機。一張小小的信用卡支撐的是一個龐大的產(chǎn)業(yè),銀行還應不斷提高ATM機自身的安全設計,通過科技進步來堵塞漏洞,同時要進一步加強銀行卡風險防范的宣傳力度,提高客戶的自我保護意識,加強對這類犯罪的調研,以便司法機關協(xié)同作戰(zhàn),形成打擊合力。
雖然銀行卡具有存取、轉賬、消費等多項功能,但儲蓄仍然是其本質特征,因此應將銀行卡所形成的合同關系定性為儲蓄合同。因儲蓄合同屬無名合同,根據(jù)特別法優(yōu)于一般法的原則,銀行還應認真履行國務院頒布的《儲蓄管理條例》和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執(zhí)行(儲蓄管理條例)的若干規(guī)定》等專門調整儲蓄關系的行政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執(zhí)行(儲蓄管理條例)的若干規(guī)定》明確規(guī)定:儲戶的存單,存折掛失,必須持本人身份證辦理,書面向原儲蓄機構正式聲明掛失止付,儲蓄機構在確認該筆存款未被支取的前提下,方可受理掛失手續(xù)。同時掛失七天后,儲戶需與儲蓄機構約定時間,辦理補領新存單(折)或支取存款手續(xù)……這也應適用于使用銀行卡的情形。在掛失行為人掛失,補卡,取款這一過程中,如果銀行對身份證審查不嚴,導致持偽造的身份證辦理了掛失業(yè)務,便違反了法定義務和合同義務,系違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