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煒
2008年9月15日,有著百年歷史的雷曼兄弟破產,推倒了金融危機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隨后的金融海嘯使得華爾街風聲鶴唳。在整個金融體系的危機面前,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美林當然也不例外。美林銀行曾數(shù)次與經濟危機和經濟蕭條擦身而過,但是這次卻不能化險為夷,最終以賣身自救結束了它的一生!曾經長袖善舞,游刃有余的美林為何走到了這步田地呢?
最近由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的《繁華散盡——美林》一書以講故事的方式,生動地解答了這一問題。閱讀該書就像欣賞一部情節(jié)跌宕起伏的電影,又好似觀看一部經典的三幕劇。書中沒有任何枯燥高深的經濟金融理論,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段引人入勝的小故事,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成為美林銀行興衰的親歷者。
我們常說貪心不足蛇吞象。有著90多年歷史的巨人坍塌得如此之快,過高的財務杠桿的使用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杠桿經營是一把雙刃劍,放大盈利同時放大風險。在次貸危機之前,美林的杠桿率一直保持在31.9:1,比其他大多數(shù)金融公司都高。而實際上,在投資銀行平均15倍左右的凈財務杠桿和20倍以上的總財務杠桿下,5%以上的風險資產虧損都將給公司帶來致命打擊。盡管美林有排名全球第一并且絕對穩(wěn)定的經紀業(yè)務,盡管房地產抵押貸款只是它們眾多利潤源中的一個,而且比例不大,但由于數(shù)十倍財務杠桿的存在,房地產抵押貸款這頭“小老鼠”卻頂翻了美林這頭“大象”。
貪婪是人性的劣根。歷史上的南海泡沫事件,就是一個非常慘痛的教訓。1719年,南海公司的股票坐火箭似地上升,投資者趨之若鶩,人們完全喪失了理智,他們不在乎這些公司的經營范圍,經營狀況和發(fā)展前景,只相信發(fā)起人說的他們的公司如何能獲取巨大利潤,人們唯恐錯過大撈一把的機會。但是很快南海公司股價就一落千丈,很多投資者家破人亡。
當人們被利益蒙蔽了雙眼,那些曾經基于理性而制定的各種規(guī)則和制度就會被摧毀,風險會被高高掛起、拋于腦后,當人類貪婪的根須膨脹到極點的時候,災難就不可避免。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但是美林的管理者并沒有記住這些歷史教訓。由于所謂的華爾街金融天才們過度經營風險,貪得無厭,衍生品以火箭般的速度在各家金融機構中迅速躥紅,他們對擔保債務憑證美化包裝,瘋狂地將巨資貸款給信用等級低的“邊緣貸款者”,沒有償還能力的借款者,甚至專業(yè)的“騙貸者”,然后出售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美林銀行的繼任者忘掉了他們的創(chuàng)立者梅里爾先生的經營理念——誠信是一切生意的基礎和根本。一旦信用鏈條中的某一小小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信用大廈就會頃刻坍塌。隨著美國房地產業(yè)的急劇下滑,次級貸款違約率的急劇上升,危機爆發(fā),強大的美林銀行最終走到了懸崖邊上。經過一場48小時的緊張激烈的談判,美林宣布以大約440億美元的價格將自己出售給美國銀行。對于往日趾高氣揚的投行家而言,誰能想得到現(xiàn)實給這些善于交易的投行精英們的幾乎最后一個交易機會,竟然是要賣出自己。
“小老鼠”為什么能翻動“大象”?強大的美林帝國為什么會由盛而衰?貪婪無疑是罪魁禍首。美林繁華散盡的歷程警示我們,中國金融機構和企業(yè)在參與衍生產品交易時,必須擁有防范市場風險的本領,必須經常保持清醒的頭腦,要從外資銀行經營失敗的教訓中“吃一塹長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