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凌
隨著第11屆全運會在山東的舉辦,新的國家紀錄和亞洲紀錄不斷產生,體育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事實上,科技的發(fā)展始終伴隨著人類的競技體育。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出的2008年度50項最佳發(fā)明中,高科技跑鞋和鯊魚皮泳衣LZR包括在內,體育領域入選最佳發(fā)明的還有德國乒乓球選手奧恰洛夫“潛水艇式”的新式乒乓發(fā)球技術以及美國棒球大聯(lián)盟引入的“棒球即時重放”技術。
耐克推出的男子跑鞋Zoom Victory,鞋面極薄,能緊貼腳面。鞋的細線由維克特拉纖維制成,此材料本是用于縫制幫助月球探測器安全登陸的氣球,以確保運動鞋的重量不到100克,是田徑賽場上歷來最輕的運動鞋之一。
而穿鯊魚皮泳衣LZR的運動員在北京奧運會上獲勝的概率是94%。鯊魚皮泳衣是最先利用超聲波縫合接縫的泳衣,堪稱第二張皮膚。泳衣是由美國宇航局專家聯(lián)合設計,有內置束腹來提高運動員的浮力,并有壓縮織物能防止肌肉在水中振蕩。菲爾普斯穿著鯊魚皮泳衣8次打破歷史紀錄。
科技的進步,給人類帶來福利。老一代領導人因此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茖W技術飛速發(fā)展,時時刻刻改變著我們的生活,體育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發(fā)展的巨大影響。然而,事情卻沒那么簡單,伴隨著科技深刻的介入,體育界夾雜著“讓我歡喜讓我憂”的復雜情感。
科技與足球裁判
足球,有著世界第一運動之稱。在科學家看來,足球運動更是一門發(fā)展中的新興科學藝術。從我參與報道的德國世界杯來看,科技在大型體育賽事中扮演的角色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先從裁判說起?,F(xiàn)代足球運動是從英國開始的。據(jù)專家介紹,最初的比賽是沒有裁判的,而且當時的足球比賽也沒有規(guī)則,場地和人數(shù)的限制,球員在場上火拼是家常飯菜。
1872年,在倫敦舉行了第一次國際性足球比賽,主辦方為讓比賽正常進行,臨時請來一位警察執(zhí)勤。這位警察持著一根警棍就上場,誰犯規(guī)就得挨上一棍,結果,比賽秩序出奇地好。這被看做是裁判制度的起源。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足球裁判的歷史是與整個足球比賽制度發(fā)展的歷史相對應的,最大的變化是裁判人數(shù),從一個人到兩個,從兩個到現(xiàn)在的三個加上第四官員。國際足聯(lián)已經開始嘗試設立專門的球門裁判,以提高對一些爭議進球的判罰準確程度。
在巨大的球場中,數(shù)萬人山呼海嘯,比賽非常激烈,每一次判罰都是對裁判的巨大考驗。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足球比賽中,主裁判要控制場上的比賽,不僅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而且要聲嘶力竭地大喊大叫。而場邊助理裁判判罰越位主要是靠舉旗,主裁就得不停地往場邊上看,漏了一次,就有可能影響比賽走向。怎么看怎么象是個藍領的體力活兒。
始于上世紀90年代后期,信息化開始應用于足球裁判工作。被裁判們稱之為BB旗的助理裁判與主裁判之間的無線感應裝置開始應用。這種裝置裝在助理裁判的旗上,當助理裁判發(fā)現(xiàn)球員有犯規(guī)行為,在舉旗的同時,旗幟就可以發(fā)射出無線信號,主裁判的手表就會收到并產生震動,即使主裁正在前場,也可以根據(jù)后場助理裁判發(fā)出的信號對后場的犯規(guī)行為做出判罰。
除了BB旗2006年德國世界杯上,國際足聯(lián)開始給每位裁判都配備了無線耳麥。利用此裝置,主裁判與助理裁判,第四官員甚至工作人員都可以隨時進行通話,溝通主裁的視覺死角處可能發(fā)生的任何情況。這一設備受到了裁判的廣泛好評,從此在大型比賽中都可以看到這種設備了。
裁判員用于計算比賽補時的方法也有了很大進步以前,裁判主要是靠經驗來判斷傷停時間,而現(xiàn)在,裁判們會佩戴專用手表,表盤上下配有兩種秒表,當比賽中斷時,上面的秒表停止計時,下面的秒表則將持續(xù)運轉更有利于裁判員通過上、下秒表的時間差計算補時時間。
科技與足球器材
科技和足球器材的關系也與日俱增。比如德國世界杯用球就經過一系列測試考驗。樣球必須用傳感器探測,每個足球都必須是完美的球形。足球必須以每小時50公里的速度,射向一塊鋼板達3500次而不出現(xiàn)問題,最后還要被塞進一臺內部用粗糙砂紙襯墊的洗衣機里經受考驗。
而測試顯示,現(xiàn)在的足球比過去任何一個都飛行得更加精準。以前的足球在遭到球員一腳猛踢時,氣門芯周圍的部分往往會變形。而德國世界杯的比賽用球卻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球可以飛得更加穩(wěn)定。
足球外表結構也在進步,在我的小時候一個足球要用32塊材料縫合而成,現(xiàn)在已經減少到了14塊,材料之間連接的空隙更小。
職業(yè)足球運動員射門時,足球的飛行速度達到每小時80到130公里。為了模擬世界杯用球在一般情況下可以多準確地命中目標,測試人員安裝了一個機器腳。它能夠一直以同樣的力量,同樣的位置同樣的速度射出足球。球的準確性讓人驚訝。
關于足球的進步遠沒有結束,在不遠的將來足球內部會被安裝一種智能芯片——類似小型無線電發(fā)射器這將有助于測定足球方位,特別是當運動員在邊線附近擋住裁判員視線時。這種裝有芯片的足球可以在越過端線時發(fā)出信號,可以精確判斷進球或者出界。在2005年底,國際足聯(lián)已對這樣的“芯片足球”進行過測試,06年德國世界杯前就風傳會采用這種帶芯片的比賽用球。
科技對足球領域的影響還有很多。
未來足球運動員身上將普遍帶著電極和發(fā)射器裝置,這有利于遠距離實時通報運動員的心率及其變化以越來越人性化地調整球員的訓練強度。
作為足球運動員最基本的“武器”球鞋的好壞對球員的競技能力有著極大的影響。英國一家足球鞋生產商準備推出一款有著全能的“完美球鞋”,穿上這款球鞋的運動員能如虎添翼般發(fā)揮球技。它通過“三維激光技術”縫制而成即把特殊金屬絲用激光束一層一層地縫制到尼龍材料中制成球鞋的面料;而且它通過“量腳定做”每一雙球鞋都按照球員的個人特點來設計,結合電子模型和力量測試的結果,設計出最適臺球員的球鞋,不僅穿著非常舒適還能使運動員在接、傳射的動作中做出最合理的力量和技術控制,并降低受傷的幾率。
自從上個世紀60年代發(fā)明了尼龍草皮球場以來,這些人造草坪已變得越來越舒適和柔軟。如今,高度為5厘米的聚乙烯“人造小草”勝過沙地和橡膠粒。這方面的需求在迅猛增長,因為天然草皮球場的造價和維護費用太高了,要比聚乙烯草皮球場貴10至20倍。上屆17歲以下世界青年足球錦標賽就是在人造聚乙烯草皮場地上進行的阿森納隊也將用人造聚乙烯草皮鋪設它的球場。
被監(jiān)控的球隊
對科技的日常應用,意大利的AC米蘭隊首屈一指,它也是世界上第一支被“監(jiān)控”的球隊。它的足球訓練場像一個生物分析研究中心,對每一名隊員的身體數(shù)據(jù)都了如指掌——骨骼和牙齒的
健康狀況,眼睛的活動能力以及血樣和尿樣。
每當隊員們踏上訓練場,記錄工作就開始了。一個放在運動服衣兜里的只有香煙盒大小的傳感器記錄AC米蘭隊球員的脈搏。在健身室里,結束鍛煉的球員必須把一個記錄他們鍛煉信息的電子鎖插進一個終端,這個終端再自動把鍛煉信息傳輸?shù)酱鎯υO備。
即使是在食堂,AC米蘭隊球員也在觀察之下。當他們開始用餐,工作人員便將每餐對應的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數(shù)量用計算機傳輸?shù)街醒霐?shù)據(jù)庫。
AC米蘭隊的電腦據(jù)此可以為每一名隊員打分。8到10分用藍色表示,說明這名隊員處于最佳狀態(tài)。綠色說明他的狀態(tài)還可以,橙色說明必須仔細監(jiān)測這名隊員,而紅色說明他不能參加比賽。
足球不相信攝像
對球迷來說,在過去的四年中,雖然發(fā)生了無數(shù)的大事,因為職業(yè)關系,這些偉大的事件我都在場。比如阿森納超級逆轉AC米蘭,西班牙隊44年后重奪歐洲杯,但是,一切都不如2006年德國世界杯決賽中最富戲劇性的一刻更值得回味。
世界杯決賽在柏林奧林匹克球場打響。比賽在90分鐘內戰(zhàn)成1:1平,比賽掌握在法國人腳下,因為他們有世界上最偉大的球星之——齊達內。加時賽進行到第19分鐘,不可思議的一幕出現(xiàn)了,世界足球先生齊達內在無球狀態(tài)下用頭頂撞了馬特拉齊。而當時,當值主裁判埃里松多并沒有直接看到這一幕,但是他中止了比賽,跑向球場的另一端。在與助理裁判協(xié)商后向齊達內出示了紅牌,將其罰下場。并最終導致了法國隊的崩潰。
事件的爭議焦點在于第四官員是否在觀看了身邊的電視錄像回放后,才幫助主裁做出了將齊達內紅牌罰下的判決。而國際足聯(lián)明文規(guī)定,足球比賽的判罰權在于當值主裁判,電視錄像不能作為判罰的依據(jù)。
被高科技武裝的足球場,重要比賽的轉播機位達到數(shù)十個。但令人驚訝的是,足球不相信攝像。足球界很多人士對此持相當強烈的反對意見,擔心裁判技術會改變目前運動的面貌,從而帶來無法預料的不良后果。一種理由則是:足球比賽的連貫性“神圣不可侵犯”。有些人則堅持認為,錯誤永遠是足球運動比賽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有時甚至是其區(qū)別于其他體育項目的“非凡魅力”。
有裁判也指出,足球比賽跟其他比賽的最大不同在與判罰的剛性程度。對網球比賽中球出界,籃球比賽中打手等等的判罰,都是非常剛性的。比賽中,一個犯規(guī)動作,對籃球來說,只要裁判看見,就可以判罰;而對足球來說,裁判看見,未必代表犯規(guī)。很多球迷甚至也認為,錯誤的判罰不可避免,而一些錯誤的判罰反而讓足球這項運動有時更充滿快樂。比如讓大家至今仍津津樂道的馬拉多納的“上帝之手”。
將競技比賽的判罰權交付科學技術,還是允許人性的弱點存在于比賽之中?這的確是一個哈姆雷特式的問題歐足聯(lián)主席普拉蒂尼堅決反對足球比賽引入電子裁判,他的辯解令人震撼:“這是一項人類的運動,而錯誤也是屬于人類的。我們需要做到的是解決這些錯誤但是我們不能讓我們的運動失去人類的感情?!?/p>
“鷹眼”減少誤判
攝像技術的最成功應用是在網球賽場對爭議球的判罰。
美國科學家經研究發(fā)現(xiàn)網球裁判容易受錯覺影響,很多情況下,誤以為球已經出界但實際上球仍在界內。這一發(fā)現(xiàn)是在對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4000個得分進行認真分析后得出的。在83個誤判中,他們發(fā)現(xiàn)有70個原來是界內的球被判為界外,誤判率高達84%。這一發(fā)現(xiàn)證明裁判誤判并不是判斷力差所致,而是因為大腦處理移動物體視覺信息的方式造成。大約30年前約翰麥肯羅在球場上演的怒發(fā)沖冠讓全世界球迷大為不滿,但根據(jù)這一新的研究發(fā)現(xiàn),麥肯羅的憤怒可能是有道理的。研究人員在報告中指出,錯覺會對裁判造成極大影響,網球比賽中的每一個得分都應通過即時錄像重放進行判定。長期以來,選手和觀眾便一直對裁判莫名其妙的判罰大為迷惑,尤其是在電子邊裁出現(xiàn)之前。
“鷹眼”的正式名稱是“即時回放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由10個乃至更多高速攝像頭,數(shù)臺電腦和大屏幕組成。當比賽中球員就球是否擊出邊線發(fā)生爭議時,可以申請觀看“鷹眼”?!苞椦邸钡牧鞒淌鞘紫冉柚娔X的計算把比賽場地內的立體空間分隔成以毫米計算的測量單位;然后,利用高速攝像頭從不同角度同時捕捉網球飛行軌跡的基本數(shù)據(jù);再通過電腦計算,將這些數(shù)據(jù)生成三維圖像;最后利用即時成像技術,由大屏幕清晰地呈現(xiàn)出網球的運動路線及落點。從數(shù)據(jù)采集到結果演示,這個過程所耗用的時間,不超過10秒鐘。
這項技術早在2001年初問世時便獲得了英國皇家電視協(xié)會頒發(fā)的科技革新獎2003年又因廣泛使用于網球轉播而獲全美電視最高獎艾美獎的“杰出科技貢獻獎”。有了“鷹眼”技術,網球賽場上的爭議大幅度減少。
但鷹眼系統(tǒng)至今不能得到球員們的一致寵愛,因為它在解決一些問題的時候又引發(fā)出了更多的問題。費德勒就曾表示鷹眼系統(tǒng)一開始就不應該被引入網球領域,莎士比亞式的經典對白會不停的在球員的腦海中響起,“界內還是界外這是個問題。”“我該尋求鷹眼的幫助還是不應該?“這些問題讓球員們揪心不已。因為每名選手在比賽中只有三次機會對爭議球申請鷹眼回放,用一次就少一次,什么時候使用,又成了球員們的一個智力題。
2006年擊劍世錦賽上國際劍聯(lián)開始使用“鷹眼”。在北京奧運會上,“鷹眼也首次出現(xiàn)在體操比賽中。羽毛球在球類運動中速度最快,球落地時究竟是在線內還是線外經常會產生爭議。但用“鷹眼”裁決羽毛球比賽難度很大。因為“鷹眼”是通過測定球的運動狀態(tài),依據(jù)空氣動力學推算球的軌跡和落點,網球光滑規(guī)則,動力性特征簡單,而羽毛球的空氣動力特征要復雜得多。另外,羽毛球不是規(guī)則形狀不利于雷達的追蹤、定位。即使如此國際羽聯(lián)仍然決定將在羽毛球比賽中引入“鷹眼”技術,以減少爭議和選手們在場地里因為誤判憤而摔拍的情景。
田徑賽場上的高科技
第12屆世界田徑錦標賽今年在柏林拉開戰(zhàn)幕。除賽場上各國運動員的矯健身姿外,最吸引眼球的恐怕就是柏林奧運體育場那很“酷”的藍跑道。當牙買加百米飛人博爾特猶如一道黑色閃電劃過柏林賽場的時候,一項令人瞠目結舌的奇跡就此誕生——“9秒58”,博爾特在柏林田徑世錦賽上創(chuàng)造的成績遠比在北京奧運會時提高了整整0.11秒。
開賽之前,罕見的藍跑道就成了媒體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報道稱這種跑道不僅看上去賞心悅目,而且在上面可能跑得特別快。德國心理學家布里姆認為藍色會對運動員心理產生助跑效應。藍色讓人想起無邊無際的海和天空,具有吸引力,人們會更愿意在藍色跑道上奔跑。而塑膠跑道常用的紅色太“跳眼”,會給人造成排斥的心理壓力。甚至有報
道說,藍色跑道這次有可能成為德國運動員合法的“興奮劑”,因為有調查顯示藍色是大部分德國人最喜歡的顏色。這條特殊跑道造價不菲:大約40萬歐元。
田徑世錦賽的田賽場上也有新鮮事物;如鐵餅賽場,以往厚厚的防護網會干擾觀眾視線,本次比賽的防護網則是用一種不反光的特種鋼材料制成,5米之外用肉眼幾乎看不到它的存在,有利于電視轉播和現(xiàn)場觀眾更好地欣賞比賽,跳高賽場也有新設備,跳高橫竿兩邊的支架是可伸縮的,橫竿架在支架的頂端靠支架伸縮來調節(jié)高度。與傳統(tǒng)跳高設備相比,這一新設計會讓運動員感覺高度更低,更有利于運動員發(fā)揮。
都是泳衣惹的禍
有關泳衣的爭論一直在繼續(xù)。在早期的幾屆奧運會上,泳衣用棉織平紋布和羅紋布制成,阻力很大。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絲綢泳裝尼龍泳裝先后風靡世界。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出現(xiàn)了有伸縮性的毛線泳裝。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泳衣的肩帶和胯部的剪裁做了改進。1988年漢城奧運會,美國選手借助一種叫做“大力士”的泳衣勇奪金牌……
2000年悉尼奧運會時,如日中天的澳大利亞泳星索普和他的隊友身披一襲黑色的連體緊身泳裝形貌奇特,泳衣上的斑紋突起仿佛鯊魚。事實上索普這個名字,在很大程度上是和“鯊魚服”(FASTSKIN)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悉尼奧運會上,身穿“鯊魚服”的選手拿下了游泳比賽83%獎牌。這個橫空出世的“鯊魚服”,一時讓人議論紛紛。
于是,世界泳壇牢牢地記住了一個名字——SPEEDO(主打產品為鯊魚服)。此后,在雅典,它推出第二代,22項奧運會紀錄有16項被“鯊魚”吞噬。2008年2月第四代鯊魚服—LZR問世于是,紀錄的改朝換代又開始了。
據(jù)稱“鯊魚皮”是仿照鯊魚皮膚真實的結構,在游泳服表面排列了百萬個細小的棘齒。當水分子沿著這些棘齒流過時會產生無數(shù)微型的渦流,使得“邊界層”的分離點推后,從而延遲和弱化尾渦的形成。此后,不管是第幾代,它的目標只有一個——減少水的阻力,這是SPEEDO透露的成功秘訣。
男運動員身穿連體泳衣,在2000年的時候看起來還異常古怪突兀,而現(xiàn)在,你幾乎找不到只穿短褲的男游泳選手,除非他不想贏。對男選手來說,哪怕不穿連體泳衣,至少也要穿一條“長褲版”。這種風氣,就是從“鯊魚服”開始的。
終于,“神奇泳衣”讓人憤怒了,人們評論說“科技興奮劑”,造成了起點上的不平等,最終會毀了游泳運動。
北京奧運會八金王菲爾普斯在游泳世錦賽男子200米自由泳決賽中,出人意料地敗給德國一名“無名小卒”比德爾曼后者打破了菲爾普斯保持的世界紀錄并以1分42秒的成績奪冠,比菲爾普斯快了驚人的1.22秒。
人們毫不猶豫地將比德爾曼奪冠歸因于他穿的由Arena公司開發(fā)出的超越鯊魚皮的最新一代Arena X-Glide泳衣,而菲爾普斯因為跟Speedo簽了約,已經無法借助其他品牌的產品了。
菲爾普斯教練在賽后表示,游泳運動已經被高科技給羞辱了,除非國際泳聯(lián)禁止一切塑料衍生物的高科技泳衣否則菲爾普斯將不再參加任何國際性大賽。鮑曼用了一句經典的諺語來形容人們對高科技的感受和無奈,“該適可而止了(Enough is enough come on)”
但也許他選擇性地忘記了,當初飛魚菲爾普斯們用鯊魚皮的時候,對別人也并不公平。
當破紀錄狂潮已經變得空前之時,人類的力量似乎在比賽中發(fā)揮的作用越發(fā)微小,用韓喬生的一句話:“現(xiàn)在比的不是人,而是在拼高科技。”盡管高科技泳衣并非取勝奪牌破紀錄的必然條件,但這種超越競技初衷的產品在某種程度上不亞于禁藥對田徑的危害。國際泳聯(lián)就此召開了緊急會議,討論高科技泳衣問題。面對一個游泳賽事可以打破數(shù)十項世界紀錄的驚人現(xiàn)象,國際泳聯(lián)終于決定將在2010年徹底禁止一切塑料衍生物的高科技泳衣。屆時,所有參賽選手動的泳衣都必須回歸純紡織物材料。
有人據(jù)此評價,取消超級泳衣終于給游泳找回了人性化的臉。我們終于又能看到運動員們拼盡最后一絲力氣的動人表情了。一切為時未晚但澳大利亞隊教練伍德也表示了對未來游泳運動員的同情:“在羅馬水池中誕生的新世界紀錄,在接下來的40年中也許都無法再被打破了?!?/p>
興奮劑也曾是高科技
興奮劑的使用始終伴隨著人類的競技體育。
公元前3世紀的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運動員就嘗試飲用各種白蘭地或葡萄酒混合飲料,或食用蘑菇,以獲得附加的“力量”來戰(zhàn)勝對手,甚至用士的寧一類的生物堿與酒精混合在一起服用以尋求刺激,運動員們不擇手段,想方設法提高成績,奪取比賽的勝利。在當時不存在任何禁用規(guī)定有辦法提高成績總是讓人羨慕大家還互相介紹經驗沒覺得這事有什么不好。
19世紀末期拳擊選手在上場比賽前通常要喝酒,并服用士的寧或其他混合制劑。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苯丙胺取代士的寧成為運動員首選的興奮劑。20世紀40年代,連趕考的學生夜間趕路的卡車司機和工廠里上夜班的工人,在身體疲憊時都經常用它來驅趕睡意煥發(fā)精神,
1964年東京奧運會上出現(xiàn)了可怕的情景:奧運村盥洗室里到處都是運動員使用后丟棄的瓶子和注射器。
到了上世紀70年代初,由于興奮劑檢測已可輕而易舉地查出運動員是否服用了苯丙胺,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用于軍事目的的血液興奮劑(血液回輸)開始在重大比賽中被使用,最初是一位瑞典專家將這一技術應用于運動員,后來此法風靡歐洲。
所謂血液興奮劑就是運動員先從自己身上抽出一部分血液保存起來,臨近比賽時再注射回體內以便增加血紅細胞的數(shù)量把更多的氧氣輸送回肌肉,從而提高運動能力,直到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后血液興奮劑才真正引起人們的重視。美國奧委會曾透露,參加洛杉磯奧運會自行車比賽的美國自行車隊中,至少有7名運動員賽前進行了血液回輸,而且其中4名還獲得了獎牌。不久之后,國際奧委會宣布禁止使用血液興奮劑。
當時,運動員也開始服用一種根本查不出來的藥——臺成類固醇。這類藥物可增加蛋白質的合成促使肌肉發(fā)達,從而提高力量和耐力。據(jù)統(tǒng)計,一段時期內,未發(fā)現(xiàn)服用雄性合成類固醇的,僅有乒乓球男女花樣滑冰和女子體操等幾個少得可憐的項目,在所有需要爆發(fā)力耐力和速度的項目中,都有運動員服用雄性合成類固醇。
1976年,在蒙特利爾夏季奧運會上,有記者問在總共13項女子游泳比賽中風卷殘云般地奪走了11枚金牌、6枚銀牌和1枚銅牌的前民主德國國家游泳隊領隊,為什么在比賽中所向披靡的民主德國女子游泳運動員講起話來都嗓音低沉?該官員回答:因為她們都是來比賽游泳,不是來比賽唱歌的。
在這種前提下、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變成了高科技“更高、更快、更強”的商業(yè)比拼,而興奮劑與高科技的道魔較量則變成了“逮住你就是興奮劑,逮不住你就是高科技”的尷尬現(xiàn)實。美國田徑名宿卡爾·劉易斯曾放言,博爾特一年前百米成績?yōu)?0秒03,一年后就迅速提高到9秒69,“如果有人對此不曾心存質疑,那么這個人一定是個蠢材”。
人類在謀求駕馭科技的同時,如何避免反而被越來越發(fā)達的科技奴役,這才是反興奮劑的最大課題。
刀鋒戰(zhàn)士與科技底線
北京奧運會圍繞著南非“刀鋒戰(zhàn)士皮斯托瑞斯兩條假肢的爭論,讓科技與體育的復雜關系再次成為焦點。
皮斯托瑞斯11個月大時膝蓋以下被截肢,他逐漸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殘疾人賽跑運動員。2004年,皮斯托瑞斯裝上了一雙價值1.5萬英鎊,刀鋒形狀的高科技碳纖維假肢,從此獲得“刀鋒戰(zhàn)士”的稱號。皮斯托瑞斯曾26次打破殘疾人世界紀錄不過,他最大的夢想是“跑”進奧運會,與體格健全的運動員同場競逐。2007年,國際田聯(lián)連續(xù)邀請皮斯托瑞斯參加了羅馬大獎賽和英國大獎賽,這曾被認為是國際田聯(lián)正式認可他有資格參加健全人比賽的標志。
但他是否從假肢中獲得了非正常的優(yōu)勢,一直是體育界爭論不休的話題。在羅馬大獎賽上,皮斯托瑞斯的后半程速度反而比前半程要快,而健全人運動員的表現(xiàn)都是前半程快而后半程慢。反對者們認為,皮斯托瑞斯完全是憑借高科技的幫助才取得好成績
圍繞“刀鋒戰(zhàn)士”的爭論,說到底是對科技在體育中的“底線”之爭。人們沒有反對坐輪椅的運動員參加奧運會射擊比賽或者少一條胳膊的運動員與雙手健全的人打乒乓球,因為顯然這樣的殘疾運動員比健全人有劣勢沒理由不讓他們參加。
當“刀鋒戰(zhàn)士”與健全人賽跑運動員站在一起,人們徹底迷惑了他到底是一個強者還是一個弱者?人們不得而知因為他賴以與健全人競爭的部位存在根本性的差異沒有可比性。你可以說假肢不會疲勞,阻力更小,但也可以說訓練假肢跑步本身就是一件難事。到底是優(yōu)勢多一點還是劣勢多一點??峙掠肋h折算不清。
科技與體育的未來
奧林匹克運動創(chuàng)始人頤拜旦曾說“體育運動不要依靠一些外力助力提高成績,特別是科技助力?!?/p>
關于科技是否會改變體育運動基因的爭論似乎剛剛開始有人將目前的體育命名為“純科技體育前夜”。如果不加限制的話,人類必然要用最先進的科技手段或公開或隱秘地改變所有運動項目的形態(tài)最為極端的說法是,科技最有可能去改變的就是運動的主宰——“人”。
在剛剛過去奧運年之中游泳運動讓熟悉它的人感到了陌生,總共有108項世界紀錄被改寫,而以往的奧運年平均數(shù)據(jù)是22項,非奧運之年數(shù)據(jù)則要少到僅有5項。
當我們把目光從泳池轉向田徑賽場,同樣會發(fā)現(xiàn),從1968年到1988年,男子百米紀錄從9秒95到9秒92,共三破紀錄,提高了0.03秒;而從1988年到2008年男子百米紀錄從9秒92提高到9秒69,提高了0.23秒,被破了9次。紀錄越往后破紀錄理應越難,可百米情況卻是越往后紀錄越容易被打破。
現(xiàn)在興奮劑對人體危害越來越小如果有一天,興奮劑對人體沒有危害了,我們將如何界定興奮劑和營養(yǎng)藥品之間的區(qū)別?在更高、更快、更強精神下的奧運會上,還有多少比賽是真正純凈的?如果運動員不再是比賽的主體而只是高科技的載體。這是現(xiàn)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愿看到的嗎?
科技讓體育感到迷惑也不是第一次。大家一定還記得iBM“深藍”,那臺打敗了“世界棋王”卡斯帕羅夫的超級計算機。它雖然由人類制造,最終卻比人類本身還出色,成為某個項目的主宰??萍荚谑裁辞闆r下是體育運動的“助推劑”什么情況下又會成為“終結者”?科技在推動體育發(fā)展的同時,是不是也在慢慢侵蝕著體育運動,最終會把奧運會變成科技博覽會,把人變成高科技產品的“奴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