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烈
上月,韓國《文化日報》的記者前來采訪,提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在你的眼中,當今中國是什么樣的形象?”我即答日:“當今中國是一個布滿腳手架的國家!”他聽罷,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連聲說妙……
其實,“布滿腳手架”的印象,不論近在眼前,還是遠在天邊,處處比比皆是。就在我家陽臺對面,便矗立著一大排腳手架。我在用電腦打這篇文章時,水泥攪拌機的轟鳴聲正不絕于耳。至于“天邊”,無論去夏在北方邊陲黑河,還是今春在南海明珠??冢橙胙酆煹?,也是密密匝匝的腳手架。
給我的印象最深的,還是“紅色之路”上的腳手架。
這幾年,我沿著中國革命的紅色之路采訪,沉浸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強烈交叉之中。有著“紅色搖籃”之稱的井岡山,黃泥墻,茅草,那里仍保存著當年毛澤東的舊居。原來山頂只有幾十間這樣的草屋而已:如今,居然也布滿了腳手架——那是用井岡山翠竹搭成的。一大批現(xiàn)代化的“廣廈”如雨后春筍般冒出,成了一座山中之城——“井岡山市”。那里兼革命圣地和旅游勝地于一身,光是山上旅館的床位便達5000多張!
坐落在黔北腹地的遵義,以遵義會議著稱于世。我很驚訝,這座古城也觸目皆是腳手架。我尋訪毛澤東舊居,來到丁字口,那里新樓林立,繁華如同上海南京路。而當年毛澤東卻是從這里提著馬燈,沿著泥巴路步行十幾分鐘前往“柏天順”醬園出席遵義會議,好不容易,我在一條青石板鋪成的小巷——古寺巷內(nèi),找到毛澤東舊居。那幢二層花園洋房,黔軍旅長易少荃的公館,是當年遵義城里最豪華的建筑。如今已落入一片高樓的包圍之中。為了從不同角度俯攝易公館全貌,我叩開附近一幢居民樓三至五層的房門。步入這些尋常百姓家,我發(fā)現(xiàn),家家有沙發(fā),彩電,冰箱,洗衣機……在遵義。旅游者既從會議會址得到革命傳統(tǒng)教育,又從“酒文化展覽”“蠟染時裝表演”中領(lǐng)略貴州現(xiàn)代風采。
黃土地上的“紅都”延安。那寶塔之下。裹著白毛巾的農(nóng)民們世居窯洞。這幾年新蓋的大樓,在那里匯聚成一座新城。窯洞傍山掘,新樓平地起,涇渭分明。在毛澤東住過的楊家?guī)X窯洞里,見到他膝蓋上打著大補丁的照片:在大街上,年輕人已是“金利來”的世界。不過,在我看來,從大補丁到“金利來”,正是“紅都”半個世紀風云的縮影。我曾看到一大片腳手架,建筑物的半圓形“腦袋”已經(jīng)展露,那是延安火車站。別出心裁的設(shè)計師,特地把車站設(shè)計成拱形——窯洞的象征。
中國的革命是從當年最貧困的地方爆發(fā)的?!凹t色之路”如今充滿春意。
走南闖北,我仿佛覺得那些腳手架是一塊巨大的幕布,一位姑娘正在幕后精心打扮。一旦梳妝畢,除去幕布,天仙般的姑娘就款款而出。
華夏大地如今時時、處處可見“幕布”。整個中國都在梳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