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莉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國刑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保障體系日趨完善,但被害人的權利保障體系卻仍顯薄弱,對刑事被告人和被害人的人權保障天平已失去平衡,過度向被告人傾斜,而忽視了對刑事被害人的權利保障。為了體現(xiàn)司法的公正,有必要對現(xiàn)行制度進行一些改革,以加強對刑事被害人的權利保障,使失衡的天平恢復平衡。
關鍵詞刑事被害人 權利保障 精神損害賠償 直接上訴權
中圖分類號:D9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9-362-02
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人權保障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尤其是在刑事訴訟領域。因為在強大的國家機器面前,作為個體的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顯得那么渺小、無助。他們的權利曾一度難以獲得全面保障,所以后來無論是立法還是司法中,大家都高度關注對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的權利保障。而作為刑事案件的另一方當事人——刑事被害人的權利保障問題卻被人們不自覺地淡忘和忽視。在權利保障的天平中,他們的權利被高高懸在了空中。
一、刑事被害人權利保障現(xiàn)狀
《刑事訴訟法》第82條規(guī)定:“當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可見,被害人不僅是刑事訴訟的當事人,而且居于當事人之首,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的地位應該是比較高的,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對被害人的權利保護遠不如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一)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的權利缺失
刑事訴訟法既然將被害人作為刑事訴訟的當事人,就應賦予其當事人的權利,令其充分參與到刑事訴訟中,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然而由于我國刑事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部分權利的缺失,被害人難以參與到刑事訴訟去。
1.在起訴階段的陳述意見權因缺乏配套規(guī)定難落實
《刑事訴訟法》第139條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應當訊問犯罪嫌疑人,聽取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委托的人的意見。”可見,聽取被害人或其委托人的意見是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的必經(jīng)程序。遺憾的是,《刑事訴訟法》和有關司法解釋卻沒有對如何聽取,采用何種方式、程序聽取,不聽取被害人意見會有何后果等問題作出具體規(guī)定,以至實踐中,各個檢察機關甚至同一檢察機關不同檢察官之間都做法不一,有的地方甚至省略了這一程序。所以《刑事訴訟法》的這一規(guī)定在實踐中難以落實。
2.在審判階段的訴訟參與權無保障
我國刑事訴訟法沒有明確規(guī)定被害人有出庭的權利,法院有通知被害人出庭的義務。所以法院無需向被害人送達起訴書副本和開庭傳票,這樣被害人無法了解檢察機關以何種罪名起訴,案件何時開庭,無法參與進刑事案件的審判過程中。這樣,法官無法聽取到被害人陳述,不了解此案給被害人帶來多大的痛苦,在量刑時就難以將被害人意見綜合考慮進去,以致作出的判決常難以讓被害人接受?,F(xiàn)在個別地區(qū)出現(xiàn)的輕刑化趨勢,跟被害人沒能充分參與庭審不無聯(lián)系。
3.對判決不服無上訴權
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guī)定,被告人只要對一審裁判不服,就可通過上訴啟動二審程序。而被害人對一審裁判不服只能向檢察機關申請抗訴,是否抗訴取決于檢察機關。如果檢察機關決定不抗訴,被害人即使對判決再不服,也無法啟動二審程序。在實踐中,大多數(shù)被害人的抗訴申請都難以通過檢察機關的審查。因為被害人與檢察官對法院裁判正確、公正與否的衡量標準是不完全一致的。所以,許多被害人對此情形有著強烈的不滿,認為法官被被告方買通,重罪輕判,檢察官又與法官官官相護,從而喪失對司法公正的信任。
4.對罪犯減刑、假釋無需聽取被害人的意見
《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對罪犯的減刑、假釋由執(zhí)行機關提出建議書,報請人民法院審核裁定;沒有規(guī)定聽取被害人的意見。一些罪犯雖然在監(jiān)獄表現(xiàn)不錯,卻拒不賠償被害人的損失,對被害人沒有絲毫愧疚之意。因為立法未規(guī)定減刑、假釋要聽取被害人意見,所以他照樣能獲減刑或假釋。而對于被害人來說,在自己慘遭犯罪行為侵害,判決的賠償款還沒拿到,就看見傷害自己的罪犯減刑或假釋出獄了,在這種情形下被害人的心理是難以平衡的。被害人一旦心理失衡,就容易發(fā)生被害人和犯罪人的角色轉(zhuǎn)化。
(二)刑事被害人的民事賠償難以保障
1.刑事附事民事賠償范圍過窄,對精神損害不予賠償
2000年12月4日最高院發(f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guī)定》,將刑事附帶民事賠償?shù)姆秶拗圃谖镔|(zhì)損失上,而將精神損失排除在外。且不論最高院這一解釋有無突破刑法的規(guī)定,單從此規(guī)定的公正性來講就是有爭議的。對于人身權利特別是性權利遭受侵犯的被害人來講,這一規(guī)定是很不公平的。如強奸案,據(jù)此規(guī)定,身心備受摧殘的被害人幾乎得不到分文賠償,作惡者幾乎無需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這一規(guī)定讓人們從情感和理智上都難以接受。
2.無法從罪犯處獲得賠償時,也無法從國家獲得補償
從馬加爵殺人案、邱興華殺人案的被害人的遭遇可知,我國目前還缺失一項很重要的制度,就是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被害人如果不能從犯罪人處獲得賠償,也無法從國家獲得補償。這樣被害人就感受不到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其面對嚴酷而悲哀的現(xiàn)實就容易失去對法律的信心,繼而有可能對社會秩序構(gòu)成潛在的危脅。
(三)刑事被害人獲得法律援助的門檻較高
《法律援助條例》規(guī)定對特定類型的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無須審查其經(jīng)濟狀況。而同樣類型的被害人(如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就無權享受此特殊待遇,他們要想獲得法律援助,不僅要自行申請,而且必須符合當?shù)氐慕?jīng)濟困難標準(通常是最低保障水平或略高一點)。有的被害人經(jīng)濟本身很困難,但還達不到當?shù)匾?guī)定的經(jīng)濟困難標準,這種情況下被害人就無法獲得法律援助??梢?被害人獲得法律援助的門檻比被告人更高。我國刑事被害人在法律制度層面本來就多項權利缺失,由于難以獲得法律援助,大部分受害人連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各項權利也難以充分行使。
(四)尚無專門的被害人服務機構(gòu)
許多被害人遇害后產(chǎn)生了強烈的心理障礙。這種障礙如不加以疏導可能導致被害人精神崩潰,進行自我摧殘或自行復仇,嚴重影響社會穩(wěn)定與和諧。被害人遇害后,或身心遭受嚴重摧殘,或財產(chǎn)遭受巨大損失,或生活陷入危機,同時他們獲取國家和社會幫助的能力變得更弱,渠道變得更窄。所以被害人特別需要專門為他們服務的幫扶組織,為他們提供心理上的疏導、經(jīng)濟上的援助以及其他方面的服務,幫助他們盡快地恢復正常生活。我國目前尚沒有這樣的機構(gòu)。
二、完善刑事被害人權利保障體系的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jīng)濟高速增長,刑事案件的總數(shù)和犯罪率也快速增長。近年來,我國每年刑事立案均達三、四百萬宗之多,其中絕大多數(shù)案件都有具體的被害人,許多案件的被害人還是群體性的。巨大的犯罪數(shù)量背后是巨大的被害人群體,這一群體的權益如不能很好地加以保障,既不利于社會正義的實現(xiàn),也將對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構(gòu)成巨大的威脅。為加強對我國刑事被害人的權利保障,筆者在此提出一些簡單的構(gòu)想,希能對以后的立法方面產(chǎn)生哪怕是絲微的影響:
(一)賦予被害人作為刑事訴訟當事人完整的訴訟權利
法諺云:“正義不僅應當實現(xiàn),而且應當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xiàn)”。被害人作為刑事案件的當事人,只有讓其充分參與到刑事訴訟中來,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讓其看得見正義實現(xiàn)的方式,他才可能相信這場訴訟的正義性,才會從內(nèi)心認可這場訴訟并尊重法律的權威。所以被害人非常有必要參與到刑事訴訟中來。
1.對起訴階段的陳述意見權,制定配套的程序性規(guī)定
為了保障被害人在起訴階段的陳述意見權真正得以落實,可制定配套的程序性規(guī)定,明確陳述意見權是被害人的一項法定權利,聽取被害人陳述是檢察機關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規(guī)定被害人向檢察機關陳述意見時,其委托的律師有在場的權利,被害人陳述包括對案件事實的陳述、是否支持檢察機關起訴、對起訴的罪名有無異議、對被告人量刑的態(tài)度,對此檢察機關應作出書面記錄,作為一項必備材料(除沒有被害人或無法聯(lián)系被害人的)提交給法庭。
2.修改刑事訴訟法,保障被害人能充分參與庭審
被害人參與庭審是其作為刑事訴訟當事人的權利的核心,為保障其參與庭審權的實現(xiàn),可修改《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應將起訴書副本、開庭傳票送達被害人,讓其明確被告人是以何種罪名被起訴、檢察機關認定的案件事實如何,本案何時何地開庭,告知其開庭時有權作為一方當事人參與訴訟。賦予被害人最后陳述權,讓被害人有機會陳述。使法官能充分注意到被害人由于犯罪行為而遭受的經(jīng)濟、肉體和精神的損害,這樣法官在量刑時就會綜合考慮被告人和被害人雙方的情況,這樣作出的判決才更加公平、公正。
3.賦予被害人直接上訴權
賦予被害人直接上訴權是被害人作為刑事訴訟當事人必然的要求,是訴訟權利公平的內(nèi)在需求,也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做法,如法國、加拿大、前蘇聯(lián)等國的刑事訴訟法都賦予了被害人直接上訴權。所以有必要修改《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被害人對一審裁判不服,既可以申請檢察院抗訴,也可以被害人名義直接上訴。
4.規(guī)定對罪犯減刑、假釋須聽取被害人意見
犯罪不僅破壞了國家的管理秩序,更給被害人帶來了直接的傷害,被害人是犯罪行為的直接承受者。所以對罪犯的減刑、假釋不僅應由代表國家公權力的執(zhí)行機關提出建議,還應聽取作為犯罪后果承受者的被害人的意見,看看被害人有無得到有效的賠償,所受的傷害有無得到修復,是否同意對罪犯減刑或假釋。所以可修改《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人民法院在審核執(zhí)行機關的減刑、假釋建議前,應聽取被害人意見,了解該罪犯有無積極進行賠償,被害人是否同意對該罪犯的減刑、假釋建議,并將罪犯有無積極對被害人進行賠償規(guī)定為一種法定的悔過情節(jié)。
(二)保障被害人的民事賠償權利
1.將精神損害納入刑事附帶民事的賠償范圍
無數(shù)案例已經(jīng)證明,對刑事案件造成的精神損害不予賠償,對被害人嚴重不公,違反人情常理,無法為公眾所接受,所以有必要廢除最高人民法院“對于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失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這一規(guī)定,將刑事附帶民事賠償?shù)姆秶鷶U大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為給被害人或其他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造成的物質(zhì)或精神上的損害”。這樣,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害的被害人,可以通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途徑獲得相應的物質(zhì)補償,并獲得心理的慰籍,緩和或解除其精神上的痛苦,減少或避免報復行為或過激行為。同時,也讓被告人全面承擔起其犯罪行為給被害人造成物質(zhì)、精神損害的責任,幫助其吸取教訓,防止再犯,實現(xiàn)預防再犯的目的。另外,還可與民法里的侵權損害賠償規(guī)定相統(tǒng)一。
2.建立國家補償制度,對未能從被告人處獲得足額補償?shù)谋缓θ擞枰匝a償
1963年新西蘭建立了刑事?lián)p害國家補償制度后,加拿大、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國陸續(xù)建立了國家賠償制度。加強對刑事被害人的權益保障,建立國家補償制度,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鑒于我國擁有龐大的被害人群體,及被害人從犯罪人處獲得賠償極不充分的現(xiàn)實,我國很有必要建立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規(guī)定刑事被害人或其家屬,對因遭受犯罪侵害而造成損失,如果不能從犯罪人處或其他途徑得到足額賠償時,有權請求國家予以補償,由國家補償差額。由于我國目前尚無國家補償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建議頒布專門的《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法》,明確規(guī)定國家補償?shù)膶ο蟆l件、范圍、程序、資金來源。隨著我國財力的增長,建立該制度所需的資金并不難落實。所以建立國家補償制度具有現(xiàn)實可行性,也是世界主流趨勢。該制度的建立,不僅能完善刑事司法制度,有利于保障被害人的權益,而且有利于實現(xiàn)社會正義、構(gòu)建和諧社會。
(三)降低特定類型的被害人享受法律援助的門檻
建議修改法律援助條例,對盲、聾、啞、未成年人和嚴重暴力犯罪的被害人申請法律援助免予審查經(jīng)濟狀況,降低被害人獲得法律援助的門檻,讓更多的刑事被害人能享受法律援助的惠澤,讓他們在法律專業(yè)人士的幫助下充分地行使自己的權利。
(四)建立刑事被害人服務機構(gòu)
我國目前尚沒有專門為被害人服務的機構(gòu)。建議成立專門為被害人服務的“被害人支助組織”,可以是民間組織,也可以是社會團體,最好是政府機構(gòu)。由該組織來協(xié)調(diào)社會資源,使被害人能享受更及時、有效的服務和幫助。為心理有障礙的被害人進行心理疏導,為經(jīng)濟困難的被害人組織募捐,協(xié)調(diào)有關單位,為被害人生活、就業(yè)方面提供服務和幫助。該組織如能充分發(fā)揮職能,可使被害人充分感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關愛,幫助他們早日恢復正常,使其能盡快回歸社會。
三、結(jié)語
被害人是不幸的,值得欣慰的是我們的時代逐漸進入了一個關注被害人權益的時代。相信我國也會順應時代潮流,日益加強對被害人的權益保障,被害人那被高高懸空的權利終會回歸其應有的位置,權利保障天平又會趨于平衡。
參考文獻:
[1]李亞軍.刑事被害人權利保障制度的完善.東方法眼網(wǎng).http://www.dffy.com/faxue jieti/xs/200311/20031130085016-7.htm.
[2]蔡鴻銘.“執(zhí)法如水”理念下的被害人正義: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之本土建構(gòu).法律圖書館網(wǎng).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8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