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敏
摘要在我國社會轉型中,貧富差距的擴大、社會分層的日益明顯,使弱勢群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本文從法律的角度,論證了法治社會下弱勢群體法律保護的必要性,分析了弱勢群體人權保護的現狀,并提出法律的完善方法。
關鍵詞弱勢群體 法律保護 社會公平
中圖分類號:D9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9-230-01
一、社會弱勢群體概念的界定
2002年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弱勢群體”的概念。社會弱勢群體(簡稱弱勢群體socialvulnerable groups),又稱脆弱群體、社會弱者群體等,是指創(chuàng)造財富、積聚財富能力弱,就業(yè)競爭能力、基本生活能力差,各種社會權利嚴重缺失,生存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極差的人群。弱勢群體在整體上家庭收入低,生活壓力大,對政治的參與性和影響微弱。一般來看弱勢群體都具有社會疏離感,特別是在貧富兩級加大的今天,這個問題具的日益突出有悖于社會的公平正義,更有悖于法治社會的終極目標,是社會迫待解決的問題之一。群體問題的日益突出,違背了社會公正原則,不符合法之正義的要求。從總體特征上分析,除收入水平低、生活貧困這一最明顯的特征外,我國弱勢群體在以下方面還存在顯著劣勢:
第一,年齡偏大,身體較弱,文化程度低。以下崗職工為例,弱勢群體普遍存在“兩高”(年齡偏高、女工所占比例高)現象。
第二,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和民主參與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機會,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由于自身文化素質偏低,許多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后往往不知道或者無法通過正常渠道進行維權。
二、法律保護弱勢群體的必要性
(一)法律保護弱勢群體反映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人權保障目標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就是要充分保障人權,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憲法這些權利必須得到具體法律的肯定,體現社會主義下的人文關懷,真正做到社會的和諧,才能做到國泰民安,人人皆可安居樂業(yè)。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法律保護,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期意義也就極為重大。
(二)體現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公平正義價值
現代意義上的公平正義,首先表現在生存權、就業(yè)權等基本權利的實現上。這不僅表現為社會對個人收入的合理分配過程,更體現在對人的公平發(fā)展的關心上,這方面必須也應該是平等的。
(三)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秩序基礎
和諧社會意味著秩序社會,意味著和諧的環(huán)境與關系,如果一個未成年人得了想白血病這樣的需要大額醫(yī)療費用而無力醫(yī)治,只能無望的等待死亡,這將有悖于和諧社會的構建目標,也是一個法制社會的失敗,這也必將匯破壞社會的秩序。這樣的一個潛在的不穩(wěn)定因素,當一群體面臨此問題時,就會嚴重威脅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
三、法律對弱勢群體保護的不足
(一)法律調整的偏差
首先,法律在價值目標上存有偏差。由于法律在一段時間以來過于重視效率,忽視公平,注重短期效應,因此導致了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需要變革,但這樣的變革出現的一系列的問題,需要得到合理的解決,弱勢群體的出現反應了社會在變革中的問題,由此可見這種忽視忽視公平,注重短期效應的變革會導致弱勢群體在階層分化中的不利地位和利益受損。法律給予這一群體的保護是不夠的,這種偏差的解決是必須的。
其次,法律將其實施與否寄托于執(zhí)法者的自覺,使得在一個法律解釋不發(fā)達的司法體系中法律的救濟能力更加被削弱,當人們的合法權利被侵害之時,無法獲得及時二有效的救濟,他們的利益得不到法律的保障,使得臺法要求或者由此被虛置,或者只能通過非制度化的參與來得到發(fā)泄和解決,因此,造成了各階層之間的矛盾和沖突。
(二)法律救濟的障礙
首先,弱勢群體法律意識的淡薄使得法律救濟達不到她應有的效果。法律對社會各階層的調整只有在各階層對于法律的內容至少是不陌生,對于法律能夠形成有效的需求的情況下才能順利實行。普法存在的問題造成他們對于一些與其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并不知曉,無法有效地尋求法律救濟。對他們來說,他們保護自己的最直接的方式變成帶有強烈的反抗性質的非理性或暴力行為。
其次,法律救濟成本仍舊成為弱勢群體尋求法律救濟的一大阻礙。即使他們希望得到法律的幫助,也可能因為訴訟本身所可能帶來的耗費過高而放棄訴訟和時間過長而選擇放棄,迫于無奈和迫于現實都是弱勢群體尋求法律救濟的一大阻礙。
四、法律應當如何完善
首先,法律要建立有序的競爭環(huán)境和公平的分配機制。要對強勢群體進行監(jiān)督:如對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的調查、對于個人所得稅征繳的監(jiān)督等。只有對非法致富者予以懲治,對靠勤勞致富者予以保護才能有效抑制弱勢群體的仇富心態(tài)。
其次,建立完善的社會法律保障體系。社會法律保障制度的建立可以使社會成員能夠維持其基本物質生活,為其實現生存權而提供援助和保證:如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等等。有了這些法律制度,弱勢群體就可能抵御各種不測風險,避免不安定因素,建立穩(wěn)定、祥和的社會。
再次,“保證司法公正”建立不滿情緒的疏導機制。使弱勢者的冤情得到申訴"委屈和憤懣得到緩解與釋放"對社會的穩(wěn)定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秩序價值的實現。這樣, 既保證了弱勢群體的權利平等地享有與行使"公平地競爭與發(fā)展,也帶來了社會的穩(wěn)定與秩序,從而也保證了社會中所有人的利益。
參考文獻:
[1]何勤華.從法涪杜套到和諧杜套.新華文摘.2005(15).
[2]董云虎,劉武萍.世界人權約法總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