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simo Stiavelli
From First Light to
Reionization
2009, 218pp.
Hardcover
ISBN 9783527407057
WileyMVCH
M.斯蒂維爾著
宇宙學是一個非?;钴S的領域,正在進行的密集研究活動集中在下列問題上,即宇宙體系是怎樣因在創(chuàng)世大爆炸之后顯現(xiàn)的密度攝動而形成的。
由于實驗和理論上的進展,宇宙學迅速地演化。在過去的10年中,對最大紅移邊緣的研究已經成為天文學中最令人激動的領域。經過改進的觀測工具,諸如大型的8-10m組的以地面為基地的望遠鏡以及哈勃太空望遠鏡使我們能夠把邊緣推進到紅移6以外。在某種意義上說,這代表了經典天文學的邊界。再游離時期及第一代恒星形成之前的宇宙確實是一個非常不同的地方。可以預期新的天文裝置,例如在第四次修補期間安裝在哈勃太空望遠鏡上的廣角攝像機,以及特別是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會在這個領域中取得重大的觀測進展。這本教科書涉及的時期是從氫的重新組合及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釋放開始,以第一代星系的形成為結束。它介紹了對發(fā)生在氫的重新組合及再游離之間早期宇宙中所發(fā)生的過程的基本理解。本書著重論述了破曉、第一代恒星、第一代星系以及第一代活躍系核的形成。
本書共有9章。1.結論,內容包括破曉與再游離、宇宙學框架、本書的組織結構、這個領域的重要觀測。其余的8章分成2個部分。第一部分理論,含第2-4章。2.第一代恒星;3.第一代星團與星系;4.宇宙再游離。第二部分觀測技術及它們的成果,含第5-9章。5.氫再游離歷元的研究;6.第一代星系與類星射電源;7.深空成像與分光鏡探測;8.氦的再游離;9.未來的天文儀器。最后是總標題為物理概念綜述的附錄,包括A1宇宙學參數(shù);A2薩哈方程;A3多變恒星;A4雙流體系統(tǒng)的金斯不穩(wěn)定性。
本書作者是美國天文學會、美國科學促進協(xié)會、美國航空與航天研究所及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的成員,曾在NASA的9個委員會擔任主席或任職。本書可供從事宇宙學教研工作的研究人員及研究生閱讀。
胡光華,高級軟件工程師
(原中國科學院物理學研究所)
Hu Guanghua, Senior Software Engineer
(Former Institute of Physics,C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