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紅
“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沉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細細揣摩鄭板橋的這首題畫詩,韻味十足。嚼之,眼前豁然開朗,茅塞頓開,解開我從教11年來的最大困惑: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總覺語文課越上越難上,越上越不會上了。課上抓了朗讀訓練,卻涉嫌不重視語言文字訓練;抓重點詞語品讀理解,卻抱怨丟了語文教學的“根”——朗讀;放手讓學生主動學習,以學定教,難逃弱化教師主導作用的指責等等。對語文課賦予太多的外殼,開掘得太遠,增容得太多,使語文教學變得臃腫,弄得學生頭暈目眩,語文味變少了。語文課堂不正像鄭板橋畫竹一樣必須“冗沉削盡留清瘦”;語文教學要減“胖”;要返璞歸真;要簡簡單單地教,上出地地道道的“語文味”嗎?
一、刪繁就簡——凈化課堂目標
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過程中,要完成語文任務,語文課必須把工具性與人文性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仍然需要有“語文味兒”。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凈化課堂目標。有人問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樣把石頭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頭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蓖瑯拥牡览?語文課盡可能的把不是語文或不具有“語文味兒”甚至是語文但不是重點的東西清除出語文課堂,“刪繁就簡三秋樹”,達到課堂目標最優(yōu)化。
首先,根據(jù)不同類型課文,簡化目標,抓住關鍵,訓練重點。如教學《荷花》一課,文質(zhì)兼美,文中的優(yōu)美詞句需要理解,但文章中有的意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如果詞句過細咬嚼,那就如同將一朵含苞欲放、充滿活力的“荷花”,一片一片摘下,最終弄得瓣離花碎,留下遺憾。課上要做的是將更多的功夫花在朗讀上,通過品讀、評讀、個性化朗讀等方式,靠讀感悟文章的美,借讀領悟語言的魅力,達到讀懂“荷花”,嗅出“花香”。
其次,根據(jù)年齡特點,扎實訓練年段培養(yǎng)目標。同樣是課文的學習,不同年段的課堂教學方式、訓練側(cè)重點大不相同。低年級學文重在鼓勵美讀課文,少些零碎評價與分析;中年級學文重在讀通讀懂課文,初步領略語言文字的魅力;而高年級學文不但要讀懂學會文章,而且能初步感悟語文博大的內(nèi)涵和豐富的美感,以實現(xiàn)“舉一反三”、厚積薄發(fā)。
我們應該追崇的是崔巒先生說的:“我們欣賞并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求發(fā)展,扎扎實實求發(fā)展,回歸常態(tài)的語文教學?!?/p>
二、“讀”占鰲頭,課堂溢著濃濃的 “語文味”
多年來,我們的老師已經(jīng)習慣了用提問和分析來駕馭課堂和學生,似乎不提問學生就不會讀書。崔巒老師就曾多次指出,閱讀教學的怪病就是“讀書少,感悟少,提問多,分析多”。盡管新課標頒布以來,這種現(xiàn)狀有所改變,但是串講串問仍然是目前課堂教學需要根治的一個頑疾。
不久前,我聽了兩位老師執(zhí)教《珍珠泉》,感受很深。《珍珠泉》是一篇寫景的佳作,作者采用清新雋永的文字描繪了家鄉(xiāng)的珍珠泉美麗獨特的景致。教學這篇課文,第一位老師仍沿用了傳統(tǒng)的講讀分析法。課上老師不停地追問學生:泉水是什么顏色?為什么這么清澈碧綠?珍珠泉為什么有那么多泡泡?泡泡有哪些特點?泡泡為什么會有那么多顏色……教師問個不休,且問題瑣碎,一篇優(yōu)美的文章被肢解了。學生在老師一大堆問題的牽引下,忙于在書中尋找答案,無暇品味語言文字的精妙。
而另一位教師的教學設計則體現(xiàn)了以讀為本的原則,將解讀文本與感受自然之美巧妙合一。他采用了初讀談印象、提問題,深讀賞文字、悟景美,精讀學語言、重積累的方法,層層推進。整節(jié)課教師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導工作就是引領學生入情入境、逐漸深入地讀書,學生最多的活動也是理解地讀、體驗地讀、欣賞地讀。尤其可貴的是,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教師又放手讓學生自由選擇最喜歡的句子或段落說一說、抄一抄、背一背,將摘抄和背誦引進課堂。這不僅便于學生積累語言材料,而且有利于他們對書本語言的內(nèi)化吸收,形成良好的語感,也體現(xiàn)了教師重視“雙基”訓練的思想。
讀是語文的基本功。教學設計一定要體現(xiàn)以讀為本,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更直接與文本對話的空間,使學生在讀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同時還要注意在積累的基礎上進行語言訓練。如學習寫景狀物的文章,對于文中優(yōu)美的語句和段落不僅要多讀,加深學生的感悟和體驗,使他們受到熏陶和感染,還應該結(jié)合教學實際當堂讓學生抄寫、背誦,為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潛心會文,少一些形式的東西
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是新課程最重要的變革。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小組合作學習一時間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但是很多老師為了追求時尚,致使合作學習流于形式,成為時髦的“課堂道具”,雖然表面熱熱鬧鬧,卻沒有一定的實效。
課標強調(diào):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zhèn)€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fā)揮。教科書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教材中選編的課文,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名篇佳作,是學生學習語言的規(guī)范藍本,也是閱讀教學中重要的讀本,而且學生又是借助文本來接收和處理作者輸出的信息的。所以語文教學一定要重視引導學生對文本的學習,要讓學生“虛心涵泳,切己體察”,在反復咀嚼、品味語言的過程中,獲取知識,體驗情感,升華認識。而離開文本語言的學習,離開語言的品味,一味追求熱熱鬧鬧的教學形式,留給學生的只是一些浮華的、表層的東西,它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語文教學必須依托文本,在每個學生潛心讀書、品味語言、提高語文素養(yǎng)中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