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茂之
檔案:
1953年,出生于北京:
1959年隨父親李祖孝先生(中國考古學者、書畫家)學習書法詩文:
1966年:拜師于著名書法篆刻大家康殷先生,開始中國傳統(tǒng)師徒授業(yè),臨摹古璽秦漢印、碑版石刻、歷代法帖:
1976年:選入故宮博物院從事專職書法篆刻研究,故宮現(xiàn)很多文物說明均出自李燕生先生之手,并由此與眾多故宮博物院權威鑒定專家及知名藝術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1985年:應邀東渡扶桑,于日本各地講學:
1986年至今:在世界各地舉辦過眾多的個人書畫藝術展,其作品被世界許多藝術收藏家、各界名流及藝術博物館收藏,其中八條屏隸書《文天祥正氣歌》被臺灣歷史博物館珍藏。已在中國、日本出版了多本書畫篆刻書籍,其中《漢籍名言百選》被大英博物館收藏。
引子:李燕生先生曾幾次為祖國日益興盛的書畫藝術而欣喜,也曾為某些粗制濫造的作品而汗顏、而蒙羞:“這樣的作品怎么能走出國門呢?不丟中國的人嗎?”還曾為那些沽名釣譽、嗜錢如命的書畫人而憤慨,特別是聽到日本友人對此類作品和人之輕蔑與斥責時,他如芒在背,隱隱作痛。同時,還有種沉沉的責任感。
在日本,每每看到“書法進課堂、學書從根起”的群眾熱潮,而想想國人從書之現(xiàn)狀,大有文化母國的書法已經(jīng)落后于文化子國的震驚和急迫,同樣有種沉沉的責任感。正是這種責任感促使他毅然回國,準備為祖國的書畫藝術事業(yè)作出自己的貢獻。這樣一位具有強烈愛國之心的文人志士,這樣一位“八藝”俱精、德優(yōu)業(yè)宏的藝術家到底又有怎樣的一個“恰同學少年”時期呢?讓我們走進他的青春時代吧。
李燕生的第一個老師,是他的父親李祖孝。曾任山西省平遙縣文物管理所所長,精研書法,篆、隸、草、行、楷,皆有深厚功力,魏碑雄渾蒼勁、氣勢偉岸,行草流暢自然、獨具神韻;尤其是有一顆正直、善良、愛國、為民的心。在燕生學童時期,父親就教其背誦《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guī)》,漸大就沉浸在唐詩、宋詞的美韻、佳句、妙理中。每逢春節(jié),看著父親揮毫潑墨,為親友、鄰居書寫春聯(lián),從對方滿意、稱贊、感激的神態(tài)里,他體味到書法的魅力、助人的快樂以及本領的重要。燕生十歲時隨母親返回北京讀書,在繼續(xù)習研書法的同時,又學起了篆刻。在他十二歲那年,他的一位叔叔把他篆刻的作品送給了當代著名書法、篆刻家康殷,請其予以指導??狄笤谥朴》矫媸抢^吳昌碩之后的第一大家,也是著名的文字學家,十分愛才。聽說是位孩子之作,連說:“不簡單,是顆好苗子。我十二歲時還刻不了這么好呢”便到燕生家里看他“你為什么要學這玩意呢?刻刀和石頭是不好玩的?!薄拔也皇窍胪娴模窍氘攤€篆刻家?!薄芭?當個篆刻家有什么好々篆刻不是人人都能看懂,都喜歡的,那不是出力不討好嗎?”“我沒想要討誰的好,只覺得制印很美?!薄翱墒菍W制印很苦喲!手指要磨破幾層皮,結上幾層繭哪!”“我不怕苦‘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薄昂?你這個徒弟我收定了!”
自此,李燕生就成了康殷的第一個徒弟。自此,李燕生就進入了篆刻的規(guī)范學習。可是,當時“文化大革命”已經(jīng)開始,康殷已被列為“反動學術權威”下放到遠離北京幾百里的河北農村勞動改造,不能面教,就改為函授。康殷用鉛筆畫出諸多古印,讓其臨摹。之后,臨摹稿寄去,修改后連同新作業(yè)再寄回。循此往復,識增情長。直到冬天,康殷才得以返京,師生才能有深鉆細研的機會。
在老師“學篆刻首先要學篆書,然后要摹刻古璽、秦漢印中的精品,先要繼承古人精髓才能逐漸形成自己風格,決不可急于求成”的明示下,燕生直取古人墨跡,反復臨摹戰(zhàn)國古璽、秦漢印、古文字源流,甲骨文、鐘鼎文、秦沼版、漢碑額、漢印文字及泰山刻石、嶧山刻石等等。自1966年到1976年,李燕生臨摹古印五、六百方。從中吸納了古圣賢巨椽神刀之精髓。在“中山王銘文”中,他學到了挺然秀麗、靈動自然之風,在“秦沼版”、“漢碑額”中,他學到了縱橫提按、頓挫急緩、輕重扣弦等用筆之巧,在臨摹諸多隸書碑銘中,他學到了空靈飄逸、瀟散簡達之妙。
與此同時,“文化大革命”以“破四舊”開端,李燕生倒以“撿四舊”發(fā)端。隔壁一家藏書甚多,紅衛(wèi)兵抄翻成堆,點火便燒。小小的燕生倒覺如燒已膚,轉來轉去從火堆里抽出幾本就走,放到家里回來再撿幾本,直至被發(fā)現(xiàn)斥回。在一個廢品站里,他發(fā)現(xiàn)了一堆舊書,正準備送造紙廠制漿,其中竟有些字帖、印譜、唐詩、宋詞,他如獲至寶,好言說服守站的老人,用爸爸給他寄來的生活費,競買了一小推車的書。他為自己有了這么多的藏書而喜出望外,也為在完成老師作業(yè)的間隙有帖可臨、有書可讀而興高采烈。有段時間,因聽說北京圖書館有好書可抄,他便從虎坊橋騎車趕到北海公園北京圖書館去借書看,有好的章節(jié)就抄下來。中午一個窩窩頭或一個干饅頭充饑,倒感到十分的愉快。
整個“文革”期間,“停課鬧革命”階段,以及后來到工廠當車工的日子,李燕生都是這樣在臨摹、篆刻、讀書、誦詩、創(chuàng)作中度過的。也因此,學識大進,書法大長,氣質大增。1975年,《人民中國》雜志日文版發(fā)表了他的篆刻作品《踏遍青山人未老》、《推陳出新》。如此年輕的作者發(fā)表如此精粹的作品,在當時是轟動書壇的。大他十五歲的范曾,初見他時,“年不及二十,而冰雪聰明,有少年吳漢槎之謄,為同儕所翹首?!?范曾文)恰逢1976年故宮博物院要挑選書法人才,故宮博物院的老篆刻家金禹民和范曾、劉炳森,都極力推薦李燕生。院長吳仲超親自審核,看其作品、人品,察其閱歷、能力,又現(xiàn)場考核其書法、篆刻,便欣然接受李燕生為故宮博物院專職書法篆刻創(chuàng)作人員。
故宮博物院是舉世公認的中國歷史文化寶庫,博大精深,藏品豐富,精品絕倫,又人才濟濟。對于虛心好學、矢志直取古人精髓的李燕生來說,如龍歸海,如鶴沖天。在出色完成故宮展牌、展標、展品之說明書寫及紫禁城內各門牌匾號之更新?lián)Q代和創(chuàng)作國禮作品等正常工作外,他一頭扎進這藝術的海洋里,縱橫捭闔,廣為汲取。歷代碑帖和傳世大家之作品,令他振奮之同時,也讓其深感傳統(tǒng)書法之奧妙、高雅,是現(xiàn)代人無法超越之極峰,是后人取之不盡之寶藏,不下極致功夫,付極致之努力,是難以望其項背的。也正因此,他在故宮博物院的十個春秋里閉門謝客、遠離塵囂,躲避名利、傾心修煉,一邊追古,一邊求今。求今,即向故宮博物院內專家、權威求教。如向古文字學家羅福頤學習古文字知識,向文物鑒賞家徐邦達學習鑒賞,向精于篆刻的金禹民學習篆刻等。賢者多愛。這些專家、權威對李燕生也異常關愛,都樂于傳給他真貨、真經(jīng)。這樣,李燕生的本領和人緣均與時俱增。
一天,一書畫界朋友約他去參加一重要筆會,說不僅潤格可觀,還有重要領導參加。李燕生回話說不去?!盀槭裁?”“這幾天要系統(tǒng)研讀宋元書畫?!薄翱茨枪哦缤矶夹新铩薄安唬粻幊?。”“這可是難得的機會。”“寧爭千載,不爭一時”。
好一個“寧爭千載,
不爭一時”,至少寓意三層要創(chuàng)造傳世之作,不計一時得失,為鍛鑄創(chuàng)造傳世之作的本領,要敢于舍棄一時一地的得失,要樹立千古流芳的雄心并去實踐,不要為一時的名利而爭斗和困惑。也正是基于“寧爭千載,不爭一時”之理念,李燕生不放過任何能鍛鑄自己本領的時機。
一個偶然機會,他聆聽了由中國佛教協(xié)會主席趙樸初請來的五臺山高僧、時任中國佛學院大法師仁祥法師講佛,頓感新知撲面、春風盈胸,便萌生了拜師學藝之念。幾經(jīng)輾轉,才得以如愿。仁祥法師看他正直、聰穎,賜他法名靈覺,“念圓功禪拳傳人垂絕,乃口授心傳。燕生深悟拳中三昧,積十數(shù)年潛練,圓融貫通,成金剛不壞之身,遂為武林高手?!?《李燕生書法集》序)
李燕生自幼喜歡音樂。在故宮有接觸名流、大家的機會。遂拜民樂演奏家趙松庭為師,學習長笛、洞簫,拜中央樂團楊牧云教授為師學小提琴,拜國家一級演奏家、著名教授李祥霆為師學習古琴
正所謂“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藝術相通,互融互勵。在一流之藝術殿堂,從一流之名師大家,立一流之雄心大志,付一流之心智汗水,焉有不成一流俊杰之理?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家文化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央美院書畫鑒定專業(yè)碩士生導師楊臣彬教授撰文評介“燕生的書法溯源循流,宗秦法漢,自有一股清新灑脫、寧靜達觀之氣韻,結體端莊秀美,行筆流利靈動,秀中寓勁,靜中見動,凝聚了儒之雅、道之仙、禪之靜、拳之動、樂之韻,可謂中華文化的藝術結晶。尤為難能之處便是燕生的書法技藝,真、草、隸、篆諸體皆佳,為世人矚目?!薄坝^燕生之繪畫,山水追北宋之風,梅蘭顯元明之骨??侦`悠遠,禪意沁心。詩吟豪情睿智、畫境夢里乾坤、書法剛柔相濟、印章妙趣橫生。且詩、書、畫、印渾然一體,珠聯(lián)璧合?!睂ζ渥趟囆g,著名篆刻大師夏承燾贈詩稱贊燕生:“鐵線縱橫筆著花,貞珉篆籀走龍蛇。壯夫不屑嗤揚子,可信雕蟲有大家?!?/p>
真正的藝術,應是專家贊譽、群眾喜歡、社會歡迎。1997年,李燕生的篆書作品應邀參加了國家文物局主
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現(xiàn)代美術展》,普遍受到好評。1980年,榮寶齋推薦李燕生為中國當代一流藝術家,參加中日文化交流活動,又收到廣泛歡迎。1984年,日本五十鈴汽車公司董事長飛山一男親自找到李燕生,請他為紀念本公司成立五十周年編撰一本體現(xiàn)中華民族傳統(tǒng)藝術的紀念冊。李燕生組織編撰了唐詩五十首書畫集《春風渡渭水》,集吟哦與觀賞為一體,融詩意與畫境為全身,全書中,“春秋的代序,風雷的運行,歷史和現(xiàn)實的照應,外感與內省的交融,無不給讀者一種新的啟示”(該書序言),美的享受,智的感悟和力的激勵。加之日本精致的印制,成為深受中日讀者珍愛的藝術品。由此,扶桑之國向李燕生投來更多的欽敬、友好的目光,向他伸出了友誼、歡迎之手。
(編輯嚴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