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吉
4歲的小雯把媽媽弄得很煩心。
“媽媽,告訴你一件事哦,我要做新娘子啦!”小雯滿臉興奮,說完后,就害羞地把頭蒙在被子里——這幾乎成了小雯每晚睡覺前的一個儀式。
小小年紀,怎么對結(jié)婚這么感興趣?媽媽收起了結(jié)婚照,刻意不提及任何相關信息。不料小雯翻出了照片,還明知故問:“這是誰的照片呀?”
會不會是孩子過于早熟了?媽媽覺得有必要給小雯洗洗腦:“你長大了就可以做新娘子了。但是做新娘子之前,你還要先做幼兒園的好兒童、學校的好學生??”這之后,當著媽媽的面,小雯說得少了,卻繼續(xù)跟外婆念叨她的“結(jié)婚經(jīng)”。
媽媽曾鄭重地問過小雯:“你為什么要結(jié)婚?”誰知她一臉茫然,答不上來。媽媽百思不得其解:結(jié)婚對于小雯,究竟意味著什么呢?
孩子的成長中總有這樣那樣奇奇怪怪的行為,你可能無法在任何一本育兒書里找到現(xiàn)成的答案,怎么辦呢?
心理學家的研究可以給爸爸媽媽們一些啟發(fā):
你會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嗎?
7歲之前,孩子對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與成人有很大出入。
“結(jié)婚”,在成人世界中,意味著責任,意味著性;而在一個4歲女孩的眼中,卻可能代表著新娘子的美麗衣服、數(shù)不清的美味佳肴和熱鬧的親朋相聚,這些和成人理解的“早熟”是風馬牛不相及的。當孩子頻繁地使用諸如“結(jié)婚”等抽象詞匯時,其實他是在模擬成人社會,并不斷嘗試適宜的使用范圍。
越早出現(xiàn)成人概念和詞匯的孩子,認知越早進入更高的發(fā)展階段,同時也會給父母帶來“必然”的麻煩和困惑。但是當你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時,會覺得這些其實很自然。
你會和孩子溝通嗎?
對于一個學齡前孩子,“你為什么要結(jié)婚”是一個過于“開放”的問題,孩子根本無法回答,即使心里有想法,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所以,不妨采用判斷題,諸如“是不是參加鄰居姐姐的婚禮,讓你覺得很開心,所以自己也想要做新娘子呀?”或是選擇題,給孩子多提供幾個選項,由此逐步“破解”孩子的想法。
你會引導孩子嗎?
開誠布公地交談比躲閃和壓制更為有效。如果媽媽眼中流露出驚恐或不安,孩子得到的信號就是“結(jié)婚原來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所以,媽媽不妨找一個合適的場合,邀請孩子談一談想法,在充分理解和傾聽孩子的基礎上,再表達自己的看法,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對于婚姻的正確價值觀傳遞給孩子。
另外,有的孩子以談論某些話題來吸引家長的注意。對此,爸媽一定要反省自己是否平時陪孩子的時間過少了。
了解這些“透視童心”的原則后,你揪緊的心是否可以稍稍放松了?那么,對于這個特殊的案例,你還可以做些什么呢?
1. 緊跟孩子的成長腳步
細心的媽媽發(fā)現(xiàn),以前,小雯總是嚷著要“結(jié)婚”,現(xiàn)在,她能夠加上定語:我“長大后”要做新娘子啦。幾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它表明小雯有了對于“未來”的知覺。此時,正是培養(yǎng)小雯時間觀念的黃金時期。爸媽可啟發(fā)孩子制定計劃,比如:午睡起來的一小時能夠做些什么?一整天的時間又可以用來做哪些事呢??不斷地幫助孩子評估計劃并予以實施,可以使孩子形成較為準確的時間知覺和良好的工作習慣。
2. 帶孩子接觸更廣闊的天地
總是蝸居在一個狹小的世界,孩子難免會對一些話題抓住不放,重復單調(diào)而刻板的生活。
多帶領孩子參加體育活動,在流汗奔跑中釋放活力;培養(yǎng)興趣愛好,讓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給孩子更多的自主與責任,哪怕是澆灌一株小小的花草,都會讓他對每天的生活多一份期待。也許某一天,你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孩子已經(jīng)不知不覺中度過了讓你煩心的階段,在廣闊的天地間自由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