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全
我于上個世紀70年代出生在湖南湘中的一個小山村里,那時候的鄉(xiāng)村物質(zhì)匱乏,沒有工廠,也沒有便利的交通,整個村子幾乎找不出富裕的人家。我家人口多,勞力少,家境更是拈據(jù)。然而我從小愛干凈,好講究,不樂意穿破衣服和舊鞋子,更不喜歡穿別人穿過的衣服和鞋子。
或許是因為我的個性使然,我和衣服、鞋子之問發(fā)生了不少令我難忘的事?,F(xiàn)在我便來講一講我和鞋子的一些故事。
我家那時候雖然很窮,但是我特別喜歡新式樣的鞋子,而且要是一般小朋友沒有的。那時候,人們外出時所穿的牲子,幾乎清一色是解放鞋,既能做運動鞋,又能當雨鞋穿;在家里時,則多數(shù)穿布鞋。布鞋商店里沒得買,都是南家庭主婦親自做的,我家的布鞋便是我母親的杰作。我士士親不管多忙,每年至少都會給家人各做一雙布鞋,天冷的時候,還會做棉鞋。我則覺得我穿布鞋不太好看,嫌母親沒有做得合腳,每一雙布鞋的前面都太尖,鞋背則太平,不飽滿。有一次,我還差點把母親給我做的一雙新布鞋跟別人換成草鞋了呢。
那是一個夏天的中午,我正穿著母親為我做的新布鞋在家門口玩,忽然一陣吱呀吱呀的聲音傳過來,我抬頭張望,發(fā)現(xiàn)一個擔砂罐的老漢走了過來,嘴里還嚷著“買砂罐不”。我對這滿擔的砂罐不“感冒”,卻搜尋起吱呀聲的出處。經(jīng)過仔細觀察,我發(fā)現(xiàn)這聲音來自老漢穿的鞋。那是一雙草鞋,但不是那種全部由稻草編織成的草鞋,這雙鞋的鞋底是用夾了布條的橡皮筋做的,鞋背上電有橡皮筋,走起路來,橡皮筋就被托扯得吱呀吱呀地叫喚。這聲音對我來說,具有相當?shù)恼T惑力,就像如今的小孩常被那利,帶有小哨子的鞋吸引住一般。
我很想用布鞋換老漢的草鞋穿,但又怕別人說我是傻蛋(當時還沒來得及考慮合不合腳)。我腦子里一邊激烈地斗爭著,一邊想起一個故事。故事是講一個人看到別人的草鞋穿在腳上吱呀作響,覺得很好玩,便用自己的新布鞋去換別人的舊草鞋,結果被家人狠狠地罵了一頓,旁人知道后都笑他是傻蛋。我想如果自己也這樣做的話,別人會不會也笑我是傻蛋。這時,母親從家里出來了,她看了看老漢的砂罐,就打發(fā)老漢走了。望著老漢遠去的背影,聽著那吱呀吱呀的有趣的聲音,我那句想和他換鞋的話堵在了嗓子眼里,讓我悵然了好久。
那次換鞋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后來,我卻為了買新鞋而干了一件實實在在的壞事。
在我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母親給我買了一雙白色的球鞋,這雙鞋是用那種白色的帆布做的。當時這種鞋在農(nóng)村還很少見,我又是班上第一個穿的,因此我非常高興,好像走路都輕快多了,走多遠都不費勁。那段日子,我的心情特別好,學習也進步很快??墒呛镁安婚L,我發(fā)現(xiàn)這雙白球鞋非常容易臟,而且沾上了污漬后就沒法徹底洗掉。這個不足迅速削弱了我對這雙向球鞋的喜愛。
穿了3個多月以后,我就不停地嚷著要買新球鞋,可是父母不答應,說這雙鞋才穿兩三個月,又沒壞,怎么能這樣浪費。我爭取了許多回,仍沒有一點效果,便苦苦地思索起對策來。
一次,我無意中聽說同學李大毛的鞋子在礦車道上被劃了一道口子。當時我就讀的小學正位于礦車道旁,上學放學我都要經(jīng)過那條礦車道。那是一條專供拉鐵礦石的電車行駛的有軌道路,路上經(jīng)常會有一些鐵皮碎屑,大伙走在路上都是小心翼翼的。這個看似與我無關的事情卻讓我眼前一亮。我偷偷地揀了一塊小鐵片,將我的白球鞋的鞋底劃了一道長長的口子,回到家以后,我便對母親說我的球鞋被路上的什么尖東西劃破了,穿不了了,雨天會進水。媽媽當時就從我的腳上脫下鞋子仔細看了看,然后嘆了口氣,沒有說什么,看樣子一點都沒懷疑我。沒多久,母親就給我買了一雙新球鞋,這次不是白的,而是黑色的。
隨著我不斷長大,我慢慢開始了解生活的艱辛,以及父母對子女深沉無私的愛。特別是當我讀了一個名為“數(shù)鞋子”的故事后,我的心靈更是深受震動。故事是說一次上課時,老師看到一個同學老是走神,還總是盯著自己的腳看,便問她怎么了。這個同學說她想買一雙漂亮的新鞋,找父母要錢,沒想到父母不給,她便氣得沒吃飯就來到了學校。
老師沉思片刻,說:“我給你布置一道家庭作業(yè)吧,你回家后數(shù)一數(shù)你和你父母的鞋,明天把結果告訴我。”
次日,老師一見到這個同學就問:“你昨晚數(shù)鞋子了沒有?”
同學答數(shù)了。
老師追問:“你爸爸有多少雙鞋子?”
“4雙?!?/p>
“你媽媽呢?”
“6雙?!?/p>
老師停了停,再問:“你呢?”
同學臉紅紅的,好一會兒才說:“12雙?!?/p>
“那你還生氣嗎?”老師問。
這時,這個同學的眼里已滿是淚水,她哽咽著說:“老師,我錯了??墒?,您沒去過我家,怎么知道我父母的鞋沒我的多呢?”
老師感嘆道:“父母的鞋總是比兒女的少,這是家家戶戶都存在的現(xiàn)象,只是做兒女的常常忘了數(shù)一數(shù)啊!”
是啊,作為孩子,尤其是在求學階段的孩子,習慣了父母無私的給予,總認為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應該的,更未想過要報答父母的恩情。有些人甚至當父母沒有滿足自己的要求時,就發(fā)脾氣,真是要不得啊。
在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我們的父母恨不得傾其所有,以換取我們的衣暖飯喬,也正是因為天下所有父母的傾情付出,我們的生活才一天比一天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