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燁園/文 劉海清/評
時間,從每一個地方走過,從每一個心靈走過……哪兒,是她蔽月啟程的故鄉(xiāng)?
她又將在哪兒停泊?尋岸鉆木取火,微笑著,一枝一枝,撩旺如塔的柴禾——幾綹火亮的云,就這樣在創(chuàng)造中升起來了……這是信箋么?是時間在召喚她的空間弟兄?
時空相約的出處,也許是在浩渺的海邊吧,在盲人荷馬不在意沾衣的晨露,獨自油然彈吟的一段激昂的史詩里;或許,是在密林煙瘴的天涯,蘇東坡“十年生死兩茫?!钡膼濄?一代一代,依舊夜夜穿越人性深雨的蠻荒……古樓蘭“絲綢之路”那個風(fēng)沙肆虐的客棧,一位叫“馬羌”的羌族姑娘,在暮色里實在難捱情欲與苦戀,她一字一血寫就的情書,那封永遠(yuǎn)未能寄達(dá)的情書,是否也正是因著時空的愛撫,才在千年之后,即使是從茫茫大漠里出土,即使讀者已是無諾無信的今人,她也像同時重見天日的那幅集東方漢字、希臘肖像、佛陀華紋為一體的彩艷古畫一樣,靈韻、爛漫,悠遠(yuǎn)至美,又鮮潤感人……
抑或,時間也停駐在那部被無數(shù)人閹解的“朦朧”的《野草》里——地火濃煙的深處,飄忽著那個東方“過客”不死的身影:肉體精血焦灼,心事浩茫接連廣宇,卻又“風(fēng)雨如磐黯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然而那是青年時代的事了。在中年的《野草》里,他久久裂心仰嘆的,也許卻是個體的短瞬生命,在天地靜謐如初的深夜,似乎不期然地相遇時空博大恒久的沉霧時,每一個智者,皆會油然而生的人生不過是一個“過客”的渺小與虛無——真實的、與生俱來的渺小與虛無,永遠(yuǎn)揮之不去,人又何以總是幻想著戰(zhàn)勝呢?無益而徒勞。既如此,那就絕不再“關(guān)注”它們,你跟隨你的,我走我的路,你只應(yīng)蜷息在你應(yīng)該在的心靈一隅——愛因斯坦不就是這樣求索愈深,就愈神秘于“上帝”的造化么?
東方的“過客”在《野草》里,終于這樣徹悟了。這是人在最徹底的絕境里的徹悟。三四十歲以后的光陰,自古就是愈來愈快的,不知不覺轉(zhuǎn)眼就是五年、十年!“彷徨”不起了——于是,他用一生中這曲唯一的“主觀”與內(nèi)心的絕唱,做了形而上的冥思終于飄遠(yuǎn)的最后訣別!中年的訣別,滄桑刪去累贅的蒼涼,是何等的堅定、單純,又何等的不可替代!“過客”終于像摩西一樣劃開了“天”、“人”的河界,從此躍上的是現(xiàn)實的峭岸;他拂去了時空在鬢間無端的籠罩,踏過《野草》的猶疑,也走出了生老病死的悚懼之澤,從此義無反顧、再無回首地是只求“速朽”,只知人生愈短瞬,愈本來就渺小,那就更應(yīng)該愈益充實、加速,愈要在現(xiàn)實中握緊拳,絕不懈怠地邊走邊舉著刺向黑暗甲胄的匕首和投槍……他終于這樣尋到了屬于自己的自我,獨立的、現(xiàn)實的、局限的自我。人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各自的自我,人有權(quán)利怎樣自我,哪怕由于是在現(xiàn)實中搏殺,所以更容易散落一地局限;也哪怕指出這局限的后人、后后人將比他更局限——因為他們還遠(yuǎn)遠(yuǎn)沒有像他那樣,深知局限是時空賦予生命的正常與無奈,并深知問題的實質(zhì),也許根本就不在局限和指出局限,那是時過境遷,如茶客聊天、如白發(fā)宮女閑坐說玄宗一般簡單卻無力的(那些以別人的“局限”之托詞,來膨脹襖下之“小”的極不磊落之徒不在此列)。
黃金分割律不是說,0.618就是極美么?
因為“不完整”、“不周正”而極美——白云蒼狗。局限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任何人、任何事皆注定如此。所以問題的實質(zhì),也許在于分辨此局限非彼局限,在于思考局限時要對應(yīng)它所置身的時代、處境,要打通“過客”與時空絕地的關(guān)隘,要公正于局限所括蘊的內(nèi)涵、作用、方向、犧牲,以及她們小于或大于局限之比例的生命價值罷!
而這一切,當(dāng)年的“過客”也早已棄枷不屑了——僅此一點,于無意中,他竟又證實了群起而責(zé)的后人、后后人自身的局限,已不知深重于他豐蘊著金脈的局限多少倍了!
一程一程的生命??峙轮挥挟?dāng)滄桑成為這樣清澄的透徹之時,成為蒼涼,蒼涼得深邃,萬里無云,就像我的人間故鄉(xiāng)那雨后的凝望一樣——時間,才會在這時停駐下來,在人的心靈里,撩旺思緒的篝火,樸素、寧靜,功名跌落,并使那一如既往的硝煙,也飄零得有如生存的日常罷。
這也許就是藝術(shù)了。但這是生命的藝術(shù),人生的藝術(shù),而非語言和體裁的一枚葉子?!叭魏我粋€這樣的人都是你?!痹谏艿呢S富里,文學(xué)也罷,音樂也罷,舞蹈、繪畫、建筑、戲曲……不都是極小的一枚載體的葉子么,且有時還是太輕太不重要或有病菌的葉子。它們可曾有緣與浩瀚無垠的時空對話,就像維斯瓦河岸邊的亞當(dāng)·米奇尼克在與銀鷹一起飛翔一樣,一瞬即是一生的絢爛,一人即為人類的精華?!生命不僅僅是屬于人的。人的誕生不過只有二三百萬年,又遑論個體生命的幾十年光陰?在時空那兒,所有的自然之子,幾萬幾億年,不都是先于人類,而來自同一個故鄉(xiāng),同一個平等的、血脈相連、萬物同源的神奧而廣袤的藍(lán)潤殿堂么?
感恩蒼涼——許多年了,少小離家,過去從未想過這是為什么:為什么相遇了這么多人,從不愿聽人談?wù)搸浊Ю锿獾墓释?也從不問任何人,她究竟美在何處,何以勝甲天下。一個人間游子如此“心如止水”,情愿將鐘情于故土的交流擋在心界之外,是因為命定與她同在,而她的絕美和深美,又是不可逾越的么?
聽過無數(shù)的口碑,見過無數(shù)的情不自禁的詩文“公證”,有同胞,有洋客,有古人,有今人,有時在他們的嘖嘖贊嘆中,甚至沒有別人插話的空兒——我那駱越故鄉(xiāng),我的桂林、柳江、陽朔、樂業(yè)、隆林、靖西和巴馬……山如何,水如何,洞如何,鳳尾竹好像是他們親手栽種的,好像他們才是思鄉(xiāng)的游子,歷歷如數(shù)家珍,美景多于過江之鯽……然而那深而絕的壯美呢?那時空的“純金”呢?就像人生如果也僅僅是一個游客而非真正的“過客”,時間又會在哪兒停駐下來,與空間相遇,像被易名為“中國結(jié)”的鮮紅而純樸的鄉(xiāng)間“布鎖兒”一樣,一縷一縷地凝聚又綻升呢?
曾經(jīng)滄海。曾經(jīng)滄海?!?/p>
曾經(jīng)以為平靜就是呵護(hù),沉默就是同在。
于是一次次對自己也對故土這樣說——絕美和深美是不必印證、不必傾訴的,因為人與人不可復(fù)制,因為生命與經(jīng)歷注定不同,所以屬于你的,也就只能唯己獨有——唯你才有那樣不屬于游客之怨的陰天,那樣連綿多日的“長腳雨”偶爾飄散的瞬間;天上那時奔涌著烏云,光線無邊的柔暗,卻清澈又透明,一種滄桑的清澈和透明,就像中國歷代的修煉高人,即使永遠(yuǎn)不能抵達(dá),也要執(zhí)著地向往寧靜致遠(yuǎn)的境界一樣——境界,原來就是大自然,也是心靈的風(fēng)雨疆場,在激烈的鏖戰(zhàn)、相持之后,油然而悟的內(nèi)涵呵。悟出來的才是自己的,聽來的、看來的、教出來的,從來就不算,從來就可忽略不計,就像苦難學(xué)術(shù)化、工具化,人性標(biāo)簽化、閹割化,本能、本性、本態(tài)層層疊疊地包裹了意識形態(tài)的“附加值”之后,其真實都絕對地可疑一樣(例如愛情曾被納入“封建禮教”的鞋幫,故而八十多年前,愛情自主竟也就成了反抗“封建禮教”的“水準(zhǔn)對稱”)。
蒼涼,這時就像那截凸凹著悠悠往事的古城墻!擁擠的閑游者們即使看見,即使撫摸,也是無法祈盼那一塊塊磨損的裂蘚石磚,開口說出真諦的。
因為那樣的陰雨天,那樣的蒼涼,那樣從遠(yuǎn)古而至的絕美和深美,就像中年一樣沉潛少言,不屬于游客的閑暇,只屬于親歷的滄桑,屬于幾千年浸洇的血泊里,那和心靈一樣無垠生長的柔暗青光——她是對苦難的珍惜,是葆有生命完整和活力的營地。在她之后,奇山妙水、竹林農(nóng)舍,才真正地被洗得歷歷在目,纖毫畢現(xiàn)了,連鋤刃的亮茬兒也在蓑笠的背影身后一晃一閃;而當(dāng)瑤家愿唱才唱的山歌又向遠(yuǎn)方而去之時,她們的清麗、高亢,又緩又長,也才猶如古榕樹同樣無忌無憚的野性呼吸(多么奇異,被南國群山“困”住的自發(fā)山歌,從來就無遮無攔,高開遠(yuǎn)走,而在游子曾寄寓的魯?shù)仄皆?鄉(xiāng)曲一旦有了“表演”的附加值,無論獨唱、合唱,都如“文化”一般內(nèi)縮了,視野雖然遼闊,聲音卻咫尺回旋);這時,即使是在奔涌的烏云之下,灰水牛牽走的清貧童年,也是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了,也依然不會向任何人講述這樣的幻覺的——每一次傾聽火車頭長鳴的汽笛,小牧童都會仰望云天,多少年都篤信那不可思議的巨吼,是上蒼從高遠(yuǎn)的茫茫湖泊里,迅疾伸出一雙泥繭模糊的大骨節(jié)巨手,拉網(wǎng)一般地收走的,就像“麻欄”里的火塘邊,比富裕更豐盛的是一夜又一夜的傳說與冬夢一樣。她們伴著青蛙的圖騰,伴著老爹褪皮的竹水煙筒,簡樸而寒寂,來了又去,去了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