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燦金
一
唐太宗的朝堂之上可謂群星閃爍,人才濟(jì)濟(jì):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尉遲敬德、秦叔寶……他們要么是李世民的創(chuàng)業(yè)班底,要么是李世民的長期合作伙伴,要么和李世民有姻親關(guān)系,和他們相比,魏征無法不自慚形穢。
雖然唐代并不十分講究門第出身,但出身名門望族依然是可以傲視他人的原始資本。當(dāng)然一個人的出身無法選擇,退而求其次,那就要看一個人的“出處”,也就是看一個人的政治身份,所謂“英雄不問出處”那是掌握話語權(quán)的人做賊心虛之時的自我安慰。所以一個人要想在風(fēng)云變幻的朝廷之上站穩(wěn)腳跟,要么同時具備良好的“出身”和“出處”,要么二者居其一。但是,魏征既無良好的“出身”,也無過得硬的“出處”。在和李世民相遇之前,魏征的個人信用幾乎喪失殆盡。
魏征出身河北巨鹿魏氏,要說也勉強(qiáng)算是北齊之名門望族,其父曾任北齊屯留令,只是魏征時乖命蹇,距他出生還有三年之時,北齊就被北周給消滅了。在他剛滿一周歲之時,北周又被隋朝給取代了。連續(xù)的改朝換代,連續(xù)的政治洗牌,生生把原來馬馬虎虎可稱得上望族的魏氏給弄成寒門。因而,對魏征來說,所謂的“名門望族”只是可供自己精神勝利的一個溫暖回憶而已,他從來沒有從中得到過一絲一毫的實(shí)惠。反而因?yàn)榧邑?年紀(jì)輕輕的魏征很早就出家做了道士。
魏征親身感受到了離亂之苦,所以他說“自古喪亂未有如隋世者”?!皩帪樘饺?不為亂世人”, 對此,魏征有著深切體會。
挺住挺住再挺住,是魏征的生活信條。在這一信念支撐之下,魏征先后或主動或被動地改變了五次主人:先投舉兵反隋的武陽郡丞元寶藏;后服侍瓦崗寨首領(lǐng)李密;后隨李密降唐效力于李淵;不久因被俘開始效命于另一個義軍首領(lǐng)竇建德;竇兵敗后,魏征開始作為主要謀士奔走于李建成的鞍前馬后,在此期間,他曾為李建成獻(xiàn)出了及早動手除掉李世民的毒計。在這一系列的跳槽過程中,魏征經(jīng)常遇到來自外界的巨大壓力,冷嘲熱諷,挖苦打擊,好在魏征總是以自己的機(jī)智從容化解。魏征為太子李建成做事的時候,眼見李世民一天天坐大,曾多次建議李建成先行下手,除掉李世民以消后患。只是誰也沒有想到,率先發(fā)起斬首行動的居然是李世民。
辛苦了幾十年,連個穩(wěn)定的靠山都沒有找到,每一次押寶都押錯了地方,這就是魏征在遇見李世民之前所有的政治履歷?!俺錾怼本筒挥谜f了,這樣的政治履歷讓魏征對自己的“出處”也無法說得清楚??梢赃@樣說,在唐太宗的文臣武將之中,像魏征這樣一生幾易其主,數(shù)跳其槽的人并不多見。我們無法想象魏征將如何面對世人,面對唐太宗。
李世民干凈利落地干掉李建成之后,所有的人都知道魏征這次玩完了。果然,李世民剛坐穩(wěn)位子,馬上就把魏征喊來痛罵:“你個垃圾,當(dāng)年為何明目張膽離間我兄弟情感?”可以想見,當(dāng)時的場景多么恐怖——秋后算賬的時間到了,魏征似乎已在劫難逃!誰知魏征卻不卑不亢,慷慨自若,他從容說道:“當(dāng)日皇太子若聽從我的勸告,哪會遭逢今日之禍?”在場的所有人都預(yù)測,這次魏征已經(jīng)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面對作為勝利者出現(xiàn)的李世民,魏征居然連一點(diǎn)悔過的表示都沒有,反而在公共場合大放厥詞,豈有此理!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面對死不悔改的魏征,唐太宗居然“為之?dāng)咳?厚加禮異,擢拜諫議大夫。數(shù)引之臥內(nèi),訪以政術(shù)”。
魏征的回答看似狂傲、扯淡,實(shí)際上卻是當(dāng)時情景之下他的唯一活路:他如果痛哭流涕地懺悔,或者無原則地自我貶低,反而會讓唐太宗滿懷厭惡地將他殺掉。于是,他反其道而行之,大肆標(biāo)榜自己的先見之明,同時又巧妙地道出了李建成的不聽良言,自己懷才不遇的基本事實(shí),而這一切又都是為了襯托李世民的偉大,李世民勝利的必然。因此,在關(guān)鍵時候,魏征以自己的才華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同時更贏得了李世民的青睞。
面對唐太宗的盛氣凌人,背負(fù)原罪的魏征只好拿出自己曾下過功夫的“縱橫之說”來應(yīng)對,瞬間就化解了殺機(jī),并贏得了主動。即使如此,魏征仍然不時遭人非議,時人曾經(jīng)罵魏征“有奶便是娘”。李世民面前的第一紅人,朝臣中的當(dāng)權(quán)派長孫無忌曾語帶譏刺地對魏征說:“當(dāng)年您可是李建成的心腹大將,和我們勢不兩立,沒有想到今日居然同席飲酒?!笨梢韵胂?魏征當(dāng)年面臨多大的道德和輿論壓力。
二
挺住!除了“挺住”還是“挺住”,才是魏征能夠成功的所有秘訣。魏征將挺住發(fā)展成為自己的信念和生活信條,堅持了終生,并將之發(fā)展成為一種為官藝術(shù)。
魏征先聲奪人,他充分利用李世民對他剛建立起來的好感,利用自己的縱橫特長,大大方方地和李世民來了個中國人最易誤解的文史常識方面的詞義辨析——“忠臣”與“良臣”的本質(zhì)差別:能讓自己獲得美名,輔助君主獲得尊貴的聲譽(yù),子孫相傳,福祿無疆的臣子是“良臣”;而自身遭受殺戮之禍,又讓君主背上陷害忠臣的惡名,使“小家”和“大家”都遭受損失,只留下空名的臣子是“忠臣”。這是中國古人最擅長的“正名”。魏征將自己置于了道德高地之上,從而讓唐太宗處于守勢。殺兄奪權(quán)的李世民如果還想笑著走進(jìn)歷史,只能老老實(shí)實(shí)地接受魏征的“進(jìn)諫”。
魏征巧妙地說:“陛下導(dǎo)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你看,魏征的應(yīng)對總是如此得體!這難道不是所謂的巧言令色嗎?
這就是魏征的縱橫術(shù)。在李世民的朝堂之上,魏征以其縱橫術(shù)開始了縱橫馳騁。他把整個朝廷變成了自己唱獨(dú)角戲的地方。于是,我們看到了一個成功的“持不同政見者”的形象:
后妃越禮,他犯顏直諫;太子越禮,他犯顏直諫;皇上想去泰山封禪,他依然犯顏直諫……“直諫”成了魏征生存的武器,成了邀寵的法寶,以至于李世民有一天就曾情不自禁地說:“人言魏征舉動疏慢,我但覺其嫵媚?!蔽赫鹘K于以其“縱橫之術(shù)”贏得了巨大的成功。唐太宗以皇帝的身份總結(jié)道:我當(dāng)皇帝前,功勞最大的是房玄齡,而我做了皇帝之后,功勞最大的非魏征莫屬。魏征終于可以在同僚面前站直腰板了。
然而,一個人不可能將所有的一切做得如此盡善盡美。
魏征生前,曾經(jīng)力薦過杜正倫和侯君集,認(rèn)為他們有宰相之才。因?yàn)槲赫鞯耐扑],杜正倫被提拔為兵部員外郎,后又改任太子左庶子,侯君集也官至檢校吏部尚書。魏征死后,他們倆人都因牽連到太子李承乾事件,一個被流放,一個下獄被殺。
薦人失當(dāng),魏征難辭其咎,世人甚至推測,魏征此舉有暗結(jié)同黨之嫌。魏征在唐太宗心中的高大形象,第一次打了折扣。讓李世民更郁悶的還在后面:有人作證,魏征諫諍唐太宗的奏章,都自己偷偷地錄下副本,交給了史官褚遂良,以求錄之國史。只顧自己名揚(yáng)千載,卻不顧此舉會給君主抹黑。魏征的形象因之轟然倒塌。盛怒之下的唐太宗不但令人毀掉了自己給魏征題寫的碑文,而且還取消了將衡山公主嫁給魏征兒子叔玉為妻的允諾。
這對以獨(dú)到的深刻關(guān)系而著稱的著名君臣,其最終的結(jié)局不過如此。
(摘自《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