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文 劉 娜
為促進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深入發(fā)展,增強學科凝聚力,由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江蘇省臺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徐州師范大學文學院共同舉辦的第三屆世界華文文學高峰論壇于2009年6月22至24日在徐州召開。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名譽會長張炯教授,徐州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校長徐放鳴教授,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會長、江蘇省臺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會長曹惠民教授等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來自美國、澳大利亞、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qū)的60多位學者和嘉賓圍繞“跨文化、跨學科的華文文學研究”主題,就跨地域書寫中的詩學問題、跨文化對話中的話語形態(tài)、華文文學研究跨學科的可能性以及華文文學學科建設的理論反思等議題進行了熱烈研討,并提出了一系列對于學科發(fā)展有著建設性意義的見解。這次會議是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界的又一次盛會。
一、跨文化、跨學科:華文文學研究的新視野
作為跨文化、跨學科研究,近年來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呈現(xiàn)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會長、暨南大學饒芃子教授在致辭中指出,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不能滿足于文本和專業(yè)限制,而是應和本次主題“跨”,注重多樣性和豐富性,多方探討從而尋找新意。譬如華文文學和比較文學研究,二者都是新疆域,這二者之間又是有聯(lián)系的:華文文學著眼差異性,比較文學注重聯(lián)系;華文文學要求開闊的視野,比較文學則尋求新的生長點;同時,在研究方法上二者還有很多共同的學術空間,所以華文文學研究可以從比較詩學的范式中尋找新的闡釋。
中國社科院張炯研究員認為,華文文學不僅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還受到世界各地不同的宗教、風俗人情等方面的非中華文化的影響,因此,華文文學研究將義不容辭地朝著跨文化、跨學科的方向發(fā)展。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社科院楊匡漢研究員認為文學文化研究終將回歸古典,我們應該重視傳統(tǒng)文化,要堅持有領地、有立場、有邏輯、有規(guī)范的學術研究。
江蘇社科院陳遼研究員指出,文學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不同文化的載體,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下的華文文學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因此,從文化學的角度研究華文文學是順理成章的事。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於賢德教授指出,海外華文文學對反映民族文化心理機制有著重要意義。在海外華文文學中,有通過描寫移居生活點亮民族精神之火的,有展示異國別樣生活的,有以新眼光審視故鄉(xiāng)生活的,還有直接表現(xiàn)移民與故土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的,這些題材都為華文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文學形象,為國人看世界開辟了更廣闊的天地。
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會長、福建社科院劉登翰研究員對華文文學學科文化理論的依附性進行了反思,他提出,作為一種集體的弱勢文化,我們應該對各地的華文文學研究狀況投入更多的關注,并努力設法從華文文學自身的土壤中建構現(xiàn)代文化理論以代替西方文論,如此才能保證學科穩(wěn)定的研究。華僑大學莊偉杰教授認為華文文學是文化的華文文學、族群的華文文學、個人的華文文學,這是一種多元共生的文學。他強調(diào)自主寫作,主張從作家本身的主體性上進行研究。中國社科院李晨博士從紀錄片中探究臺灣原住民文化。濟南大學宋曉英教授以華人文學的商業(yè)文化現(xiàn)象為切入口,展現(xiàn)出華文文學研究的新思維。旅美女作家汪洋則以親身寫作經(jīng)歷論證了跨文化、跨地域華文寫作的意義和價值。
此外,廈門大學朱雙一教授從跨文化、跨學科的雙重角度闡述了學科研究領域的拓展方向,他提倡對文學性作更寬泛的理解,認為這有利于臺灣文學研究視野的開拓。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古遠清教授梳理了大陸文學與臺灣文學的七個不同之處,他認為,強調(diào)臺灣文學自主性的前提是不能過度,兩岸文學終究是同根、同族、同文的,臺灣文學填補了大陸文學在文革時期的空白處,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但絕不可逾越中國文學而獨立發(fā)展。
二、跨地域書寫中的詩學問題
跨地域書寫中的詩學問題是促進華文文學發(fā)展的重要學術問題。楊匡漢研究員指出,交叉學科理論對文學文化的研究具有推動性。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會長、暨南大學王列耀教授對學科理論的發(fā)展進行了深入思考,他認為華文文學缺少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構建,呼應楊匡漢先生所提倡的交叉學科理論,并以圣塔莫尼克學院的吳琪幸教授所論述的“亞紀實”為例,指出應該抓住學科“跨”的特性對研究方向進行深入挖掘,于當代新作家、新作品中發(fā)現(xiàn)新問題。劉登翰研究員提出應建立起以華人主體性為核心的華人文化詩學,要突出華人性,即站在華人生存狀態(tài)的角度建構研究者的身份立場。
中國社科院黎湘萍研究員闡釋了“空間方法論”在文學研究中的可取之處。他以培根提出的人類可能產(chǎn)生的四種假象——族類假象、洞穴假象、市場假象、劇場假象為據(jù),認為在華文文學研究中運用空間方法論可以避免陷入假象,破解偏見,從而在研究過程中開拓出更廣闊的研究視域。武漢大學趙小琪教授同樣圍繞方法論問題發(fā)表見解,認為任何學科想要推陳出新都應該寄希望于方法論,并以金庸研究等為例提倡以突破常規(guī)的方法理論進行新方向的研究。趙小琪還提出,在臺港文學傳播中,受眾、文本、媒介等是具有互動關系的,這同樣也可以成為華文文學研究的一道突破口。
不少學者還通過具體性的研究來闡述跨地域書寫中的詩學問題。閩江學院王金城教授從20世紀80年代臺灣新生代詩人關注的都市主題入手,辨析了“都市精神”與“都市詩”的內(nèi)在關聯(lián)。華南師大凌逾博士從比較研究的角度辨析香港作家西西對卡爾維諾的書寫策略及其文學意識的借鑒和超越。
三、跨文化對話中的話語形態(tài)
語言是文學的載體,是文化交流的傳輸帶,文學的話語形態(tài)同樣是此次討論的一大重點。南京大學劉俊教授針對華文文學跨文化的話語形態(tài),提出可以把文學創(chuàng)作的語言選擇作為華文文學的研究渠道。他認為在現(xiàn)行體制下所產(chǎn)生的文學學科之間本來是相通的,應該擴大視野進行研究,這樣才不至于被體制所約束。
山東大學黃萬華教授對華文文學語言問題進行了論述。他認為,部分方言在海外華文文學中保存得相當完整,甚至比大陸文學的還要好。南京曉莊學院楊學民教授從漢字思維與海外華文文學的建構進行研究,并從漢語角度提出了華文文學的學科建構問題。
江蘇社科院劉紅林研究員結合《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的欄目設置肯定了華文文學研究跨學科的可能性,同時也對跨學科的研究提出了限制性的要求。她認為,所跨的學科必須具有文學性,而對它們的研究也必須與文學有關。中國社科院李娜博士認為,跨文化研究是研究對象——華文文學本身特質(zhì)的要求,而臺灣原住民文學正具有跨族群、跨語言等特點。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彭燕彬教授和濟南大學劉麗霞副教授分別結合宗教、文化對華文文學進行個案研究。
四、華文文學學科建設的理論反思
華文文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學科建設上一直存在著無法徹底解決的種種難題,在這次大會中,該議題成為眾多與會學者討論的熱點。
徐州師范大學方忠教授提出了他對學科建設的反思,認為華文文學的多元交叉性同時也意味著它的邊緣性,這一性質(zhì)導致了華文文學研究領域的不確定性。針對學科的規(guī)范性問題和方法運用,他認為當下最需要解決的就是學科的自足,以開放的觀念、方法促進學科的健康發(fā)展。臺灣佛光大學黃維樑教授倡導以一種中西合璧的方式從事華文文學研究,從而將中國傳統(tǒng)文學理論發(fā)揚光大,“讓雕龍成為飛龍”。鄭州大學樊洛平教授針對學科建設提出了三點建議:首先要關注海外華文文學中的多種文化命題;其次從華文文學的教學現(xiàn)狀、學科建制看華文文學教育的尷尬和困惑;再次是必須重視史料累積和理論建構,讓研究論文真正做到有史可依。王列耀教授認為學科理論建設必須深化。不論是從應用學科的交叉性理論出發(fā)還是從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出發(fā),華文文學都有待建立起自己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框架和對其他學科有啟發(fā)性的思維方式。
除外,吉林大學白楊博士針對華文文學所存在的學科理論建構問題和學科焦慮問題,認為有必要進行史料鉤沉工作。中國社科院張重崗博士探討了臺灣文化史上詩史觀念的成立,提出了“詩與文學如何進入歷史”和“孤寂的政治美學與文化污化意識”兩大問題。
在大會學術總結中,劉登翰研究員認為“跨”體現(xiàn)了華文文學的學科特質(zhì),對這個特質(zhì)的認識將有利于我們建構華文文學學科的自洽性理論。作為一門尚未成熟的新興學科,華文文學研究既年輕又稚嫩,既熱情又沖動,它需要新老兩代研究者們共同的扶持與創(chuàng)新,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學者正在加入到研究隊伍中,這是應該慶幸的,也是此次會議一個具有標志性的重大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