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開透明、表達自由受憲法和法律保護的現代社會,官員不僅有權利,而且有義務對社會不公的現象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jiān)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9月在北京表示,“中國取消戶籍制度已是歷史必然”,提出取消戶籍制度、打破城鄉(xiāng)分割的二元體制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這邊話音未落,那邊的“官方聲明”就出來了!當天晚上國家統計局新聞辦公室即發(fā)表聲明稱,潘對“中國取消戶籍制度已是歷史必然”的言論純屬個人觀點,不代表國家統計局。反應之靈敏,應對之迅捷,堪稱國家統計局史上最快的聲明。青年政治學院教授展江撰文說,仔細查看了潘建成的言論,發(fā)現并無任何不當之辭,只不過一個官員說了一番全國人民都知道的常識而已,為何國家統計局如此神經過敏,如臨大敵?
文章說,官員作為公眾人物,其言論自然會受到更多的關注和要求。佩林在美國大選期間對奧巴馬言辭稍有不恭,結果被媒體抨擊犯了種族歧視的錯誤;哈佛大學前校長薩默斯也曾因涉嫌性別歧視的言論而公開道歉。但這并不是說,那些官員和體制內學者就不能在公共場合積極表達自己的意見,或者保持沉默,或者干脆像過去那樣照本宣科,翻來覆去就是幾句干巴巴的外交辭令。如果是這樣,將更加不符合公眾的利益。根據《世界人權宜言》第十九條和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第十九條也均規(guī)定,人人有不受干涉的表達自由的權利。在信息公開透明、表達自由受憲法和法律保護的現代社會,官員不僅有權利,而且有義務對社會不公的現象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這樣才是合格地履行了公民托付給自己的使命。戶籍制度之弊,天下人感同身受。作為一名納稅人供養(yǎng)的政府官員,難道替廣大人民群眾說句話都不行嗎?
《建國大業(yè)》:用想象忘記歷史
《建國大業(yè)》公映了,這個電影的關鍵是“數人頭”,看看有多少個明星出場。新華網近日載周志強文章說,《建國大業(yè)》謀求在沒有違規(guī)的前提下。放棄政治訓誡與道德說教,以商業(yè)片形態(tài)走向市場、走近觀眾,作為一種新世紀的“紅色消費”產品,有它的市場合理性。但這也顯示了“紅色消費”的尷尬處境:一方面要盡量抹去“政治說教”的印痕——這需要運用種種“文化調料”來激發(fā)觀眾興趣;另一方面,又要暗中遵循一種規(guī)定好的“政治正確”,要能夠呈現特定政治倫理的合法性——明星與歷史偉人的巧妙組合,自然就成了討巧的文化運營策略。
電影院里沒有人期待明星能演繹出歷史的“關鍵時刻”,只要銀幕上他們還健在就行了。文章說,《建國大業(yè)》和那些紅色旅游產品一樣,呈現出共同的生態(tài)邏輯:用想象歷史的方式來忘記歷史。
作者認為,《建國大業(yè)》只是沒有靈魂的空殼。因為它既要講述一段紅色的歷史為責任,又盡量要避免觸及政治評判——政治評判在市場和相關部門那里都不討好,凸顯出了今天中國文化生態(tài)的特殊癥候。我們可以到歷史中旅游,卻已經失去了理解和感受歷史的能力。《建國大業(yè)》無法成為中國版的《愛國者》,因為它只有敘述歷史,沒有本雅明所說的“正在進行時的過去”。
不必給總理額外的負擔
孫金棟媒體人
教師節(jié)溫家寶到北京35中聽課后指出,地理教科書將陜甘劃在華北是不對的,陜甘應在西北。中國地圖出版社隨即回應說,自然地理概念中的“華北地區(qū)”,包含陜西、甘肅、寧夏的一部分,與通常認為的原行政或經濟概念中的“華北地區(qū)”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地理教材出版方稱是“媒體報道不實”。明眼人一看便知,是教材出版方不同意溫總理的糾錯。而出版方又不便說出溫總理糾錯“不當”,而把矛頭指向“媒體報道不實”,對此本可以據理力爭,正大光明地實話實說,表明自己的不同立場和觀點,又為何而不要言不由衷地歸咎于“媒體報道不實”?
信力建學者
溫總理學地質出身,對教科書的地域分法提出意見,而出版社出于專業(yè)尊嚴進行“反糾錯”,這是正常的學術討論,與所謂的領導人權威是否受挑戰(zhàn)毫無關系,本無須大驚小怪。也應看到,對領導人而言,“絕對正確”其實是一種額外的負擔,從這個意義上看,溫總理稱“在老師面前永遠是學生”未必僅僅只是自謙。
董宏達網友
關于進入中學課本的區(qū)劃問題,已經不是學術爭論的東西,早已有定論。區(qū)劃的劃分,不同的標準有不同劃分法,有自然的,行政的,經濟的。這是必要的,各有各的用處,學生都應該粗淺地掌握。中小學教材出版的慣例是不搞百家爭鳴,不能各行其是。它不像大學教材,可采用多家之說。溫總理對地理課本有關表述提出不同看法,應該在實際教學中,由老師向學生做出知識性的解釋,知識的精準度到什么時候都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