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曉艷
“南方古絲綢之路”上,在成都至西昌之間有一個歷史悠久、保存較好的千年古鎮(zhèn)——禮州,它曾是南方絲綢之路牦牛道上的一個大驛站,“北接三巴、南臨六詔”,商貿(mào)繁盛。后來工農(nóng)紅軍長征經(jīng)過此地,“筑臺吊鼓、打富濟貧”,書寫著千年禮州的紅色歲月。
禮州至漢代建縣至今,迄今2000多年,曾七朝設(shè)縣郡,五代置州所。“崇德尚禮,故名禮州”。禮州的“崇德尚禮”絕非虛名。明清時,禮州受宗教文化影響,掀起建廟熱潮,小鎮(zhèn)各種寺廟至清末達45座。那時的禮州,幾乎街街都有宮宇,村巷都有寺廟。城內(nèi)有祖師廟、關(guān)帝廟、川帝廟、城隍廟、觀音閣、天上宮等;城外小街有玉皇宮、恒王宮、財神廟、文昌宮、萬壽宮、忠烈宮等;城郊有佛祖殿、牛王廟、天王廟、五顯廟、孔明廟、止水寺等。而今,古廟已存不多,南華宮、禹王宮、文昌宮、川主廟、祖師廟等香火十分興旺,廟會也很熱鬧,每逢宗教儀式和廟會時,幾百年來傳唱的洞經(jīng)還在頌詠勸人向善,孝敬老人,尊敬師長,古老的崇禮文明生生演繹至今。
徜徉在禮州古城,仿佛走進了歷史隧道。古老城門,青石街衢,深幽小巷,古老的寺廟,巍巍的古塔,陳舊的店鋪,傳統(tǒng)的茶館,古風猶存,無不閃爍著歷史的光輝。文昌宮、西禪寺、邊家祠、孫家大院、禮州會議遺址、……禮州的歷史和未來由此敞開,每一座院落,每一片瓦礫,都是一個故事。
古鎮(zhèn)現(xiàn)有七街八巷,街道兩邊民居小院多系清末民初所建,多為磚木或土結(jié)構(gòu)。古樸的建筑高低錯落,石板鋪街,木屋為舍。小鎮(zhèn)一條橫貫?zāi)媳钡闹鹘?整條街上一家家臨街作坊鋪子鱗次櫛比,數(shù)不清的攤點和賣鋪經(jīng)營著百貨、土雜、農(nóng)具、古董銀飾,扎染、制鞋、裁縫、木器、釀酒、理發(fā)等,一切應(yīng)有盡有。一路上挑擔的來來往往,吆喝聲不斷。叮叮當當?shù)那么蚵?匆忙的摩托聲,人們買賣兜售、問好的招呼聲,織就了一幅小鎮(zhèn)特有的溫煦圖畫。
禮州人嗜茶。街道兩邊一個接一個都是簡陋的茶館,卻有著好聽的名字,“談天閣”、“仙聊居”、“友誼茶館”等,各個茶館里都聚有不少悠閑從容的茶客,或擺龍門陣,或打麻將牌,黃發(fā)垂髫怡然自得。我們走過拍照,里面的也不覺得稀奇,篤定自如??鋸埖木飘Y,塵封的鏡面,陳舊的桌椅,文革的標語、毛主席語錄依然斑駁可見,時間在這里緩慢而悠遠,仿佛人們就是用一種出世的態(tài)度過著每一年。
我站立街頭,欲解讀這座古鎮(zhèn)的歷史質(zhì)感,卻讀到了一種不期而遇的柔軟,那是粗線條卻又脆弱的都市生活已無法邂逅的一種柔軟。禮州的美不單是老,而在一抹灰色,一種舒意自如。一扇窗、一座廟、一彎橋、一低頭間,便活色生香了起來。
■路線:禮州鎮(zhèn)地處西昌市以北,距西昌23公里。從西昌出發(fā)走雅攀高速公路,過路費為5元,約半個小時的車程就可到達禮州鎮(zhèn)。西昌每日也有很多交通車發(fā)往禮州。
■住宿:可在民居借宿
■特色餐飲:面條、涼粉、太和豆豉、腌白菜、窩子油糕等。彝族餐有:彝族砣砣肉、彝族酸菜雞、煎蕎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