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光陰足以湮滅太多的東西。
太多的東西湮滅了。
尤其是那些偽裝的崇高,閹割的性別,定做的臉譜,和反人性的表演。
但是仍有很多人,很多事,銘記在人們心里。
共和國12位最美麗的女性——這是建國以來早已或者正在進入我們的集體記憶,閃耀著動人光輝的12位中國女性的面孔。
她們是:林徽因、王丹鳳、楊麗坤、嚴鳳英、張志新、章含之、潘虹、周曉蘭、鞏俐、伏明霞、楊瀾、章子怡。
世上的任何獎項,都敵不過人民的集體記憶。
對于美的集體記憶,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致敬,不受任何外力的強制,無論意識形態(tài)的香花毒草的命名,還是商業(yè)勢力的追捧封殺。
這樣的集體記憶不會被時間任意損毀和涂改,但凡有人提起,被記憶的人與事就會栩栩如生,自動浮現(xiàn),盡管我們會暫時忘卻,盡管我們的大腦和心思隨時會被形形色色的新奇事物填滿。
向世界輸出自身的魅力,是所有文明國家大力經(jīng)營的一項事業(yè):正義的魅力,山水的魅力,思想的魅力,藝術的魅力,人的魅力。
有輸出,就有引進。民國時期中國引進的最著名的文學形象,是英國19世紀浪漫主義詩人拜倫,這位身穿希臘民族服裝的美男子,在魯迅和蘇曼殊心目中,他的形象是和他為希臘獨立赴湯蹈火的英雄行為聯(lián)系在一起的。
整個20世紀,西方的美麗面孔走馬燈般進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今天,幾乎所有中國青年都有(或曾經(jīng)有過)他們熱愛的西方偶像,很多人甚至迷戀到如數(shù)家珍的地步。
作為一種互動,中國的美麗面孔,也從來沒有停下走向世界的腳步。
1949年以后的中國并非意識形態(tài)全面掌控的鐵板一塊。我們能看到那些美麗的身影,活躍在各自的舞臺上——林徽因、戴愛蓮、王丹鳳、白楊、上官云珠、袁雪芬、秦怡、王文娟、新鳳霞……她們的美,甚至可以輕松地突破政治的濃墨重彩,散發(fā)出來。
林徽因不但是中國人心中的美的化身,也是美國人費正清和費慰梅心中的中國之美的代表。出色的詩人,了不起的建筑學家,妙語連珠的沙龍女主人,征服了眾多杰出男性的迷人的知識女性,這一切令林徽因的美具有了鉆石般堅實華彩的魔力。
1956年,蘇聯(lián)領導人赫魯曉夫開始挑戰(zhàn)斯大林的個人崇拜;1969年,普通中共黨員張志新向中國的個人崇拜發(fā)起了挑戰(zhàn)。這個追求真理,熱愛藝術,喜歡聽妹妹用小提琴演奏波隆貝斯庫的《敘事曲》的美麗女性,6年后被判死刑,臨刑前慘遭割喉。這樣一位推動了時代進步的偉大女性,她的美有著青銅的堅不可摧的質(zhì)地。
女性在重要關頭的果敢與勇氣永遠令人動容。1980年代以來,我們在銀幕上看到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勇敢女性的形象。這是鞏俐,她在銀幕上的形象充滿了力量,這力量源自抗爭的意志,與傳統(tǒng)倫理中東方女性的溫順與柔弱有著天壤之別。
這并非孤立的形象,中國歷史上的勇敢女性,甚至有著壓倒男人的大義凜然的氣概,這就是歷史學家陳寅恪要將那么隆重的敬意投向柳如是的原因,這也是張志新贏得我們愛戴,鞏俐受到世界推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