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基本同情、憐憫與關愛的行為,是青少年“情感荒漠化”的典型表現(xiàn),而且已出現(xiàn)低齡化趨勢。現(xiàn)在,強調(diào)知識性與技術性的學習,似乎成了青少年生活的唯一內(nèi)容。正直、善良、勤勞、孝心與愛心,這些品質(zhì)的培養(yǎng)與家庭生活密不可分。家庭本是預防“情感荒漠化”的重要單位,但現(xiàn)在卻無形中成了“情感荒漠化”的“助推器”。
家住北京市崇文門東大街的高女士最近“有點煩”。寶貝女兒馬上就要參加中考,但困擾她的不是女兒的學習成績,而是女兒漸趨跋扈的脾氣?!吧跞?,孩子似乎越來越不懂禮貌了,儼然一個‘小冰人兒。”但高女士同時向記者坦言,只要孩子能順利考上重點高中,“就算表現(xiàn)稍微過分點兒,也就由著她了?!?/p>
近年來,每當“考試季”來臨,老師、家長總免不了提心吊膽。媒體上不斷披露學生因不堪升學壓力而引發(fā)的傷害事件,在同學食物中投毒、學生殺害教師等惡性事例也時有發(fā)生。人們不禁心生疑惑:如今的孩子為何情感冷淡,甚至可以漠視生命?
“極端案例雖然駭人聽聞,但我們更須警惕青少年‘情感荒漠化傾向的日?;c普遍化?!敝袊嗌倌暄芯恐行母敝魅螌O云曉研究員表示,“情感荒漠化”正向青少年日常生活蔓延,必須引起每個教育工作者重視,“在某種程度上,這恰恰比個別極端事件更可怕?!?/p>
壓力催生“童年恐慌”
孩子看到父母工作勞累、生病無動于衷;碰上身邊同學承受痛苦麻木不仁;在家庭生活中,孩子與父母很少主動溝通,出現(xiàn)長期“無語”現(xiàn)象……“這些缺乏基本同情、憐憫與關愛的行為,都是青少年‘情感荒漠化的典型表現(xiàn),而且已出現(xiàn)低齡化趨勢。”孫云曉認為,“應試教育是青少年‘情感荒漠化的根本原因?!蓖ㄟ^升學考試,進入名牌或重點大學的競爭壓力正在逐層下傳。“受此影響,不少孩子和家長出現(xiàn)了‘童年恐慌癥狀。孩子們?yōu)榱松龑W,不得不把更多時間與精力投入到繁重的學業(yè)中,失去了很多走進大自然、體驗豐富社會生活的機會?!?/p>
更讓孫云曉“看不懂”的是,奧數(shù)等一些本屬于一部分孩子課外興趣的學科學習,也搖身一變成了“應試需要”,孩子們不論是否有興趣,在老師、家長的“挾持”下,“一窩蜂”上課、學習、參加考試。“在這樣的氛圍下,怎么可能讓這些孩子對周遭世界產(chǎn)生美好的情感?”
文藝體育促進情感培育
“情感的培育,與文學藝術有著緊密聯(lián)系,閱讀是重要的載體。但目前的教育,并未對此引起足夠重視?!睍r下,中小學生閱讀率最高的是教學參考書。音樂、舞蹈、美術、書法等與審美體驗相關的課程,均不占“主流地位”。很多學校一到畢業(yè)班階段,就減少所謂“副課”課時量,或者把原本的體育課換作考試學科之用,等等。
在孫云曉看來,文學藝術與體育運動是人格、情感培育的重要載體。在西方社會中,很多家庭都很重視兒童閱讀,且有“睡前閱讀”的習慣——父母在孩子入睡前,為孩子朗讀文學或童話故事。
與此同時,體育運動也是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但現(xiàn)在中小學生的運動時間明顯不足。孫云曉對記者說,孩子在運動中,能直接體會到尊重對手、與人交流、責任感、合作精神、意志力等關鍵詞的具體意義。“一個經(jīng)常參加體育運動的孩子,出現(xiàn)‘。情感荒漠化的概率相對會低一些”。
教育應營造一片綠洲
“兒童教育是生活化教育,而不能成為知識化教育?!比欢F(xiàn)在,強調(diào)知識性與技術性的學習,似乎成了青少年生活的唯一內(nèi)容?!爸灰惆褜W習搞好了,其他什么都不用管?!毕嘈挪簧僦袊⒆樱瑢@句話都耳熟能詳,但這句話卻傳遞了大量負面信息。孫云曉分析,正直、善良、勤勞、孝心與愛心,這些品質(zhì)的培養(yǎng)與家庭生活密不可分。家庭本是預防“情感荒漠化”的重要單位,但現(xiàn)在卻無形中成了“情感荒漠化”的“助推器”。
當知識教育不僅成為學校教育傾向,更成為家庭教育傾向時,那將是非常可怕的。孫云曉表示:“教育的本質(zhì)特點是要營造一片綠洲。如果忽略了每個孩子的千差萬別,把他們畸形地當作學習知識的機器,就如同喪失了水分與土壤,只能看到不盡的荒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