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2009年,在多起公共事件中,網絡比以往表現出了更大的威力,直接改變了現實事件的處理結果。網絡上的“民意”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推動意義重大。同時,滔滔“民意”也藏著無理智的兇猛,值得警惕。
不達真相不罷休
最近的許多公共事件再次凸顯了“網絡民意”的威力,并且在現實中施壓于相關政府,讓真相大白。從杭州飆車案中可見一斑。
該事件產生了一個網絡流行詞“70碼”。所謂“70碼”就是西湖交管部門第一次新聞發(fā)布會對肇事車輛時速的初步認定,但是相關見證人及現場的目擊者的陳述卻與此大相徑庭,他們稱受害者被車撞擊時飛起來近5米高,甩出20多米,時速一定超過70碼。網民們在質疑中創(chuàng)造了這一關鍵詞。
政府部門之所以變得被動的原因就是在第一時間內不能如實向社會公眾披露事件真相。而“俯臥撐”、“躲貓貓”等事件同樣如此,回避事件真相的背后往往隱藏著執(zhí)法機關責任缺失的問題。同樣,在面對鄧玉嬌案,最初警方也沒有如實公開,回避社會關注的熱點,在“網絡民意”的壓迫下,才直面問題??杀氖?,類似的事件不是第一次發(fā)生,也很難說是最后一次。政府例行公事地公布調查結果,草率的解釋中充斥違反常識的疑點,網民持續(xù)追蹤曝光,最后在洶洶民意和上級領導的壓力下,真相得以大白。普通的刑事案件,因為政府有關部門處理不力演變成政府危機公關。
有專家總結,公權力大、公益性強、公眾關注度高的“三公部門”和其中的公職人員,極容易成為網絡熱點和新聞炒作的焦點?!笆飞献钆9偾弧?、“史上最牛公章”、“天價煙局長”、“天價公款賬單”等許多事件都在“百萬級點擊率”以上。
曾任上海市政府新聞辦網絡新聞管理處處長的張曉宇說,“史上最?!奔印叭块T”型的網絡事件,溯其本源其實就是公共部門和公職人員“涉腐”、“涉富”、“涉權”等三類事件。在當前社會處于轉型期的背景下,人們對于公權力如何參與社會利益的調整非常敏感,因此才會對這些網絡事件如此關注。
在對這些“三公”事件的態(tài)度上,“網絡民意”表現出了與以前巨大的不同,民意已不僅是民意,而是化為了部分行動。過去,網民多是“說說就罷”,而現在,網民呈現出“不處理當官的就絕不罷休”的態(tài)度。
專家認為這是政治意識、參與意識萌發(fā)的表現。如鄧玉嬌案,網民已不光是從多方面搜集證據,表達質疑,進行聲援,甚至還有網友從異地前往巴東支持鄧玉嬌并問責政府相關部門。
正義標簽下的“非理性”
在“70碼”事件中,前后有兩種網民的聲音異常尖銳。
“斑馬線上撞人!強烈要求相關部門嚴懲肇事者胡斌!”、“譚家,虛偽!利用了我們網友,說什么要公道,目的就是為了賠償金?!薄ⅰ斑@是拿兒子的命換來的錢,他們怎么收得下去?!碑斦厥抡呓o出113萬元賠償款的消息傳出之后,本來對譚卓父母無限支持的網民,紛紛倒戈轉而唾罵譚卓父母。
賠償金是譚家應得的,是符合法理的。但網民在追求事件真相的同時,依然帶著超越現實的“理想”、憤怒,多多少少夾雜著在現實生活中被壓抑和積累的情緒,而這樣的情緒往往造成事件本身似乎已不是重點,重點變成了發(fā)泄。
而網絡槍手的出現讓“網絡民意”更顯危險。“網絡槍手”是指利用網絡,通過推手或者幕后人,發(fā)動網絡寫手對某個人物或者公司、機構進行正面效應或負面效應的評論。湖南省女生羅彩霞被縣公安局政委之女王佳俊冒名頂替上大學一事,其中反復無常的“民意”背后似乎就有網絡槍手的身影。
羅彩霞事件被媒體報道后,各大論壇上的相關討論大多是以同情羅彩霞、譴責王佳俊及其父母為主基調的。然而幾天之后,論壇上的風向卻變了,大量的聲援和同情王佳俊的帖子開始鋪天蓋地地爬上了論壇的顯眼位置。
在網上聲援冒名頂替者的帖子幾乎占絕對優(yōu)勢時,有網友發(fā)出提醒,認為網上一片不合情理和邏輯的聲音很可能是網絡槍手所為,盡管這些帖子都貼著正義的標簽,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網友“怨男終結者”在總結所有聲援王家的帖子列表中,發(fā)現了一些頻繁出現的ID。其中一個ID是2009年5月12日注冊的,隨后他發(fā)過的四篇帖子全部是高唱“倒羅挺王”的聲音,而從他發(fā)表的300多個回復計算,他平均每天要發(fā)50多個跟帖。
究竟那些“倒羅挺王”的聲音是否發(fā)自一些網絡公關公司,不便妄作判斷。不過據了解,現在的網絡公關公司確實已經將網絡公關的業(yè)務觸角從刪除負面信息發(fā)展到推廣“正面信息”。
即使拋開“網絡槍手”的可能性,“網絡民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它很可能只能體現某部分人的“民意”。專家們指出,網絡很容易形成一個以占上風觀點為主的輿論場,個體意識很容易喪失,而代之以無意識的群體。網絡為在現實中積累了心理壓力的人提供了一個絕佳的釋放出口。由于網絡具有隱匿性、開放性以及“法不責眾”的特點,在網絡上,網民一開始有某種偏向,最終可能形成極端的觀點和行為,容易放縱和過激,對與“民意”有不完全符合的聲音進行攻擊,進而加劇網絡對話的非理性趨向。
“網民的群體是非常復雜的,各種職業(yè)、背景、文化程度的人都存在。毫無疑問網民是非?;钴S的群體,有些時候發(fā)揮的正面作用比較大,有時候也會產生一些負面的效應。”江西師范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王東林認為,如果希望網絡上的網民聲音能夠更多地為推動社會進步產生積極作用,首先需要盡可能多的網民學會如何去做一個“成熟的網民”。
“迫使”政府改變應對思維
網絡利弊的問題還會一直討論下去,但是政府已經到了迫切需要轉變對網絡態(tài)度的時刻了。
今年發(fā)生的一系列涉及“三公”的網絡事件,網民的積極參與與政府的消極作為對比鮮明。一些基層干部認為,這暴露了基層政府對處置這類網絡公共事件的手段薄弱,而這個薄弱的背后,是一些地方主要領導對網上公共事件缺乏清醒認識。還有一些基層干部認為,部分基層黨委政府目前依然認為網上公共事件僅是百姓閑暇之余的聊天,而對其造成的心理情緒影響,進而導致人心向背的政治影響缺乏正確認識。更嚴重的是,還有的基層干部對互聯網存在明顯的對立情緒,認為網絡熱點事件大多是“炒作”,不足為信,沒什么大不了的。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王石泉博士認為,還有許多領導干部對網絡理解膚淺,還習慣于“宣傳部把關”,結果導致“小問題引發(fā)大熱點”,最終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王石泉建議,今后對領導干部的培訓,要特別增加“互聯網時代中,領導干部應當如何提高黨性修養(yǎng)和執(zhí)政能力”的內容,教育領導干部樹立更加健康正確的財富觀、權力觀。
當然,如果僅僅是不夠重視,顯然不足以解釋網絡公共事件的發(fā)展。網絡公共事件之所以會在短時間迅速發(fā)酵,根本原因還在于潛藏于官場中的“抓大放小”的執(zhí)政情結。問題總歸要解決,那些原本較小的問題如果被忽視乃至搪塞,往往會“長”成引發(fā)公眾廣泛關注的大問題。也正因為抓大放小的官場頑癥,久而久之,社會上也形成了這樣一種奇特的現象,即覺得只有把事情鬧大引起更多關注,才可能盡快得到公正解決。廣州市海珠大橋50天出現12起“跳橋秀”,就是這樣的一個“怪胎”。
其實,某些讓網民憤怒的事件并不是都會惡性發(fā)展。值得注意的是,當同類事情再現后,有些地方積極介入解釋、調解、處理,較好地避免事態(tài)惡化。比如,溫州公款出國旅游事件讓網民大為憤怒。而當江西新余市同類事件披露后,當地有關部門迅速介入調查,在查實真相后,立即對當事人作出了處理。兩相對比,網民的關注度很自然地朝溫州方向涌聚。只可惜,江西新余的處理思維還沒有深入到各地。
事實上,民眾對網絡的利用不是社會現實的異化,而很可能是一種趨勢。政府有關部門應該拋棄對網絡、網民的偏見,增強對“網絡民意“的認同。不妨把網絡當成一種關注民生、貼近民意的一種工具。不論“網絡民意”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積極應對都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