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鳳凰網
■文 / 吳小莉
■文 / 高永峰
“上海一哥”不好當俞正聲詳解世博投資賬
■文 / 鳳凰網
俞正聲:世博會無中央財政投入,我們的目標是持平,不賠不賺。
吳小莉:這個難度蠻高的,因為在世博會的歷史上,只有三分之一賺。
新聞提示 7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就2010年上海世博會籌辦工作,接受了鳳凰衛(wèi)視主持人吳小莉的電視專訪。采訪中,俞正聲詳談2010年世博會,解密了大家一直關注的世博投資賬。
或許很多人并不知道,諸如電燈、電話、蒸汽機這些偉大發(fā)明在被世人廣泛認知和應用之前,它們在世界面前的首次閃亮登場,都是在同一個“舞臺”上。這個“舞臺”就是世界博覽會,簡稱世博會。
吳小莉:書記,我知道您戴的這個領帶是世博會的領帶。
俞正聲:對,世博會的,很漂亮吧。(注:俞正聲佩戴的是一條銀灰色領帶)
吳小莉:都是這個顏色呢,還是您挑的?
俞正聲:顏色有很多,有一條是非常鮮艷的紅色,今年人代會上我戴了。我們在后臺準備上主席臺的時候,好幾個同志問,你這個領帶不錯嘛,怎么這么鮮艷,我說是世博會的。
吳小莉:為了宣傳世博會,您是會常常戴這個世博會的領帶呢,還是特定的場合才會戴?
俞正聲
俞正聲:我經常戴,經常戴,我希望我們中央領導都戴。
吳小莉:其實上海世博會是國家舉辦,然后上海承辦,它是個國家行為,以這樣的方向來說的話,其實它的規(guī)格是比北京奧運會還要高的,這對于上海的組織者來說是不是壓力更大?
俞正聲:北京奧運會是北京市申辦的,世博會是國家申辦的,這是形式的不同。講難度嘛,各有各的難度,講影響嘛當然是奧運會影響大了,奧運會的影響在全世界比世博會大得多?,F在我估計,在中國,知道上海要辦世博會的我還不敢說是大多數。
歷史上,作為世界性的非貿易性的大規(guī)模產品展示和技術交流活動,世界博覽會在創(chuàng)辦之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光耀世界,萬眾矚目。但是近年來,世博會似乎已不像奧運會或者世界杯這般受到關注。
吳小莉:其實世博會在1851年開始第一屆的時候,此后的很多屆都是全世界的焦點,但是近年來它也的確沒有像奧運會甚至世界杯這么吸引人眼球,您怎么看這樣的說法?
俞正聲:世博跟100年前的世博,或者說跟70、80年前的世博相比有很大的變化。那么最早的世博嘛,是以產品的展示,有一些新產品的不斷涌現來吸引大家的目光,以后發(fā)展到每一屆世博有一種不同的理念,宣傳一種世界文化發(fā)展的理念。在西班牙召開的世博會,主題是水,就是講我們要怎么樣珍惜水,愛惜水環(huán)境,那么本次世博會宣傳什么理念呢?叫做“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更準確地說就是“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中心就是兩個字:和諧。當然這種理念中間,必然伴隨著一些科技的發(fā)展,很多國家都會展示他們很多新的技術。
吳小莉:從2001年5月申辦,到2010年5月1日正式啟幕,上海世博會正可謂“十年磨一劍”。
俞正聲:過去說是好勝心來承辦世博,這個恐怕不準確,當時李嵐清副總理、吳儀同志,他們代表國家去申辦的,我理解當時國家為什么要申辦世博,因為世博能夠推動科學發(fā)展,拉動經濟和促進社會的進步,它不是一種,我們國家要比別人怎么樣,恐怕不是這么一種概念。
吳小莉: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注定將是一場世界盛會。參展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規(guī)模和數量更是史無前例,甚至從來沒有參加世博的國家,這次都來上海參加世博了,我們是怎么做到的?
俞正聲:我們上海的世博會組委會,在申辦時候承諾要拿出1億美元,來支持最不發(fā)達國家參展,這是世博會的一種慣例。
2009年7月17日,在世博開園倒計時288天之際,姍姍來遲的美國館正式開工建設。而此前,因為經費問題,有關美國是否會參加上海世博會的消息,曾經一度受到了各方的揣測和熱議。
吳小莉:美國館本身因為經費的問題,一直遲遲沒有正式的落實下來,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做了哪些努力?
俞正聲:這其中的溝通和協(xié)調就很多了,因為世界博覽會嘛,缺了美國總是一個很大的遺憾了。美國館它之所以困難,不在于美國不想參加,美國的法律規(guī)定了,這種博覽會,政府是不能出資的,而現在呢,美國經濟上遇到很多困難,很多企業(yè)想出錢,但是感覺到有難處。最近一段時間,美國政府,特別是國務卿希拉里,親自出面做工作,我們國家的領導人呢,會見美國的企業(yè)和美國政府的領導,也反復地強調,美國館,應該出現在上海世博會中,通過多方面的努力,有了很大的進展。
吳小莉:另外一個大家比較關心的就是臺灣館,因為之前臺灣館一直虛位以待,最近臺灣館的情況也有新的變化,世博局也做了一個新的位置調整,也跟臺灣方面有比較好的溝通,現在臺灣外貿協(xié)會是不是積極地參與臺灣館的建設?
俞正聲:臺灣館已經定了,臺灣的世貿中心來組織參展,1000平方米的展館。
吳小莉:臺灣有40年沒有被邀請過參加世博會了,這次上海世博會為什么覺得臺灣館的設立還是重要的?
俞正聲:當然是重要的,臺灣很多城市的發(fā)展思想和理念都很好,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在中國辦這么大的世博會,臺灣理所當然應該參加。
上海世博會被稱作自世博開辦以來規(guī)模最大、投入也最大的一次世博會?!都~約時報》曾經報道說,中國這次準備投入450億美元,重金打造上海世博,投資規(guī)模超越北京奧運會。而舉辦世博會并非一本萬利的買賣,歷史上盈利、持平和虧損的情況不相上下,但近幾屆多是虧損。
吳小莉:前不久您在接待香港的媒體團的時候,曾經提到世博會現在的投資金額大概有300億人民幣左右,那也有國外的媒體,《紐約時報》就提到說,如果加上間接投資,包括城市的翻新,包括基礎的建設,軌道交通的話,其實大概有450億美元這樣的一個概念。450億美元的話其實是比北京奧運會還要多的一個投入,您怎么看它們這樣一個說法和算法?
俞正聲:那這個賬看怎么算了,其中投入最大的,是軌道交通。軌道交通呢,明年4月份,我們通車420公里,1公里嘛如果算6個億的話,就是將近3000億了,兩千幾百億吧,它愿意這么算我也不反對。但是我們實際上是利用世博會的機會,在解決上海居民出行難問題上邁了一大步。上?,F在交通很擠,軌道交通也很擠,經常把車門擠壞,就是擠到那種程度,所以這個錢呢花的是值得的,當然世博會后這個地方還要開發(fā),開發(fā)之后,我估計這個錢是能收回的,所以世博會,你剛才問中央財政拿多少錢,我們現在還沒有,我們現在的安排里沒有中央財政的投入。
吳小莉:包括1億美元的援助資金?
俞正聲:都是我們,都是上海出,上海也不是財政。
吳小莉:發(fā)債?
俞正聲:上海就是利用債變成土地儲備,然后將來開發(fā)中間償還,我們的目標是持平,不賠不賺。
吳小莉:這個難度蠻高的,因為在世博會的歷史上,只有三分之一賺。
俞正聲:你別忘了,這個地方是上海市中心的位置,它將來的開發(fā)價值是很高的,我說不賠不賺呢,就是說,如果掙得多,就要搞一點土地收入低的房子,供給我們的市民。
吳小莉:回饋市民。
俞正聲:供給我們的低收入居民,如果賠了那就困難了,所以最后再算賬。
■文 / 吳小莉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08/03/2327181.html
在采訪俞書記之前,我們做了很多準備。首先我們的編輯花了一周的時間,為我收集了很多資料,這些資料的內容涉及上海世博會、上海近期的熱點話題以及俞正聲書記本人的相關信息。制編人員還開了節(jié)目策劃會,設計了采訪提綱,而我拿到超過200頁的資料后,花了整整2天的時間仔細閱讀,我要在上面劃線、標注,提醒自己哪里需要追問、哪里需要設計問題。而我設計的問題,俞書記基本上全部回答了。他不僅詳細地為我們解讀了上海世博會,而且也不回避敏感問題,比如閔行倒樓事件、上海房價是否過高、上海政府官員的廉政風氣,甚至談到了他的父母。其實,我們在向上海方面申請采訪的時候,就明確提到了會問俞書記關于父母以及家庭的問題,沒有人對我們所設計好的問題提出干涉,俞書記本人也沒有回避,整個溝通過程非常通暢。
我們在和上海外宣辦做前期溝通時,注意到上海世博局大樓的頂層正好可以看到大部分的展館,就提出先讓俞書記和我一起,到頂層去俯瞰一下園區(qū),俞書記非常配合,邊走邊聊,整個過程很順利,這段采訪持續(xù)了10分鐘左右。
采訪時有一個細節(jié)就是,我們的專訪時間比較長,在場的官員會提醒俞書記已經超時,接下來俞書記還有其他工作安排。但俞書記告訴我,“沒關系,你問吧問吧”。給了我們充分的采訪時間。
俞書記談到他的父親在他12歲的時候就去世了,之后都是由他的母親撫養(yǎng)他,所以母親對他的影響非常大,而在今年年初,他的母親剛剛去世。他從小所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成為一名普通人,他說母親教育他們要做一個正直的人,沒有特權也不要有謀求特權的想法。
看得出來,俞書記在說到他母親時非常動情,眼眶都濕潤了。
■文 / 高永峰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8/05/content_2789761.htm
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近日在上海世博局接受了鳳凰衛(wèi)視主持人吳小莉的專訪,是俞書記不多的幾次將自己政治見解公之于眾的機會。民眾都想知道他到底說了些什么—雖然鳳凰衛(wèi)視此次采訪由頭只是上海世博會倒計時300天,但市民還是試圖從專訪中捕捉與自己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信息,然后進行針對性解讀。
諸如俞正聲在想什么、最關心上海的什么問題……這些此前很少通過媒體或其他渠道讓公眾知曉的信息,部分被市民從此次專訪中找到答案。如俞正聲到上海工作后感覺最大的難點有兩個,一是上海的經濟轉型;二是歷史遺留的利益調節(jié)問題,比如說新中國成立以來,兩百萬支邊人員返回上海后面臨的養(yǎng)老水平差距矛盾、危棚簡屋改造涉及的搬遷補償矛盾等。這兩大難題也是俞正聲任內最希望解決好的兩大課題。由此重新審視此前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相關決策,民眾或許能對相關政策的來龍去脈有更深刻的認識。
通過鳳凰衛(wèi)視的專訪,民眾還看到了一個談到母親時眼眶都濕潤了的有血有肉的俞正聲,還看到一個“有問必答”的隨和的俞正聲。相比鳳凰衛(wèi)視及其主流收視群體,誰更關心上海,誰更關心上海的領導對百姓的冷暖知多少,誰更在乎領導心中到底裝著什么宏圖大略?肯定還是上海本地人和本地媒體。從傳播學的規(guī)律出發(fā),領導干部似乎也應有一個主場意識才對,應給本地媒體提供更多采訪機會,給本地市民更多了解和認知一個全面而真實的領導的機會。
現在這種“出口轉內銷”的新聞報道模式,不單上海有,其它地方也有。咱能不能不麻煩鳳凰衛(wèi)視?咱不缺記者不缺主持人不缺收視率,也不缺公眾關注,更不缺公眾呼聲,咱能不能通過本地媒體近距離地提供一個讓公眾了解主政領導所思所想的溝通平臺呢?
聯系編輯:(010)67148585-8005 郵箱:luansusan_007@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