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嘉
很多人對濾光鏡的重要性認識不多。其實攝影鏡頭各個鏡組表面是弧形的,沒有平面那樣容易出現大面積的反光,濾光鏡是在鏡頭的最前端,而且容易沾染塵土和皮膚印漬,所以濾光鏡其實比鏡頭更容易產生眩光。
從理論上說,不用濾光鏡會使鏡頭得到最好的光學質量。但是對于攝影者來說,有塊好的UV鏡可以起到保護鏡頭的作用。比如我把相機從包里取出來之后從來不會蓋鏡頭蓋,全靠UV鏡保護鏡頭前組,以免耽誤拍攝機會。我的邏輯是,我經常遇到有趣的東西需要立刻拍下來,如果鏡頭蓋一會兒蓋上一會兒摘下則會錯失捕捉好照片的時機,相對而言,每一兩年換一塊幾百元的UV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由于進入數碼時代,特別是現在135相機進入2000萬像素之后,比較膠片時代,對于鏡頭的要求其實是更高了。如果你使用的是一只好的鏡頭,則非常有必要使用好的UV鏡,甚至應該使用比鏡頭本身鍍膜技術更好的UV鏡。如果一只好鏡頭用差的UV鏡,會嚴重的影響成像質量,實際上和直接用一只差的鏡頭差不多。
使用UV鏡必須要考慮對成像的影響,所以應該盡量選擇兩面都有多層鍍膜的產品。兩面都有多層鍍膜對于防反光,特別是數碼相機更常遇到的來自CMOS/CCD的反光非常重要。另外,UV鏡的透光率也是很重要的指標,有些UV鏡雖然對紫外線的阻隔很好,但透光率比較低,這就有點因噎廢食了。
羅敦斯德HR Digital UV MC濾光鏡
我現在使用兩個品牌的濾光鏡,羅敦斯德和B+W。羅敦斯德現在最好的UV鏡是新的HR Digital UV MC(高清數字多層鍍膜UV鏡)系列,是和著名的HR(高清晰度)數字鏡頭系列同樣工藝的產品,羅敦斯德的HR數字鏡頭系列的技術被人們視為高分辨率和高通透性的代名詞(當然,施耐德也出產一些非常優(yōu)秀的高品質鏡頭,不過兩家風格卻有不同),筆者認為,這些著名的鏡頭廠家所生產出來的UV鏡必然會有非常高的水準。
新的HR Digital UV MC采用比原來更薄的鏡片,超薄鏡片主要是為了獲得更好的透光率,也可以輕微地降低光線通過玻璃時的折射比率,對于廣角和超廣角鏡頭會更有意義。尤其在使用技術型相機的時候,有助于降低影像邊緣的色散。另外,HR Digital UV MC系列鏡片的邊緣還增加了防止反光的黑色涂層,這個工藝也被蔡司用在新的ZF和ZE系列中,目的也是將反光降到最低。現在羅敦斯德和施耐德都在UV鏡的最外面都增加了抗劃傷和水漬的鍍膜層,可以讓UV鏡表面有更好的防水防塵和抗劃傷性能,這對于經常在野外拍攝的我非常有用。
不過,要提到的是,HR Digital UV MC最大的直徑只有82mm的,我因為試用了HR Digital UV MC覺得非常不錯,試圖給我新買的哈蘇HCD 35-90mm鏡頭也配一塊,結果沒有,只能買到不是HR系列的老款MC(多層)鍍膜UV鏡。所以也是試了之后才知道新的HR Digital UV MC有多好,把太陽放在邊角里拍一次就能明顯感覺到。
羅敦斯德HR Digital CPL MC偏振鏡
好的鍍膜技術不僅對UV鏡有益,對于偏振鏡也一樣。由于偏振鏡是兩片鏡片夾著一層偏振薄膜的結構,可能的反光面實際會更多。
下面要說到羅敦斯德新的HR Digital CPL MC(高清數字多層鍍膜圓偏鏡)系列偏振鏡,這款偏振鏡非常出色,會呈現輕微的暖調,對色彩的表現會比眼睛感受到的更鮮明。不好的偏振鏡對后期調色帶來不好的影響,雖然增加了天空的飽和度,消除了偏振光,但是有時候也會令一些顏色變得很薄,而如果過去你經常在復雜光線下拍風光和建筑,反復調整依然不能得到滿意的更均橫的色彩飽和度,最好試試這款偏振鏡,會令你有耳目一新之感。
多說兩句關于偏振鏡的使用,因為偏振鏡經常會與風光和建筑攝影聯(lián)系在一起(當然,建筑攝影的一部分也可以被視為風光攝影,也就是城市風光),所以也就很難避免和數字化后期處理聯(lián)系得更緊密一些。由于偏振鏡濾掉偏振光后,會讓數碼相機記錄下物體本來的色彩,而這些色彩的有些細微差異是拍攝時候眼睛觀察不出來的。另外,使用偏振鏡所產生的輕微暖調,也會對后期的色彩調整帶來影響。所以,有時在取景器里看到偏振鏡變化的效果時會有點拿不定主意,最好的方法是旋轉偏振鏡,先拍下你直覺最理想的位置,如果有可能再左右稍稍旋轉偏振鏡,各拍一張?;蛟S你回去后會發(fā)現在后期調圖的時候第一張不是最好的選擇。
綜合評價
羅敦斯德的工藝和材質非常出色,得到這個結論的前提是,我親手鋸開過這個牌子的濾鏡,發(fā)現濾鏡鏡環(huán)都采用銅質的超薄設計,并用同樣材質的內環(huán)旋緊固定鏡片。好的工藝不僅僅是手感的問題,對于保護鏡頭的封閉性有著很重要的價值。當然,好的工藝和好的材質都需要付出不菲的代價,羅敦斯德的UV和偏振鏡是非常昂貴的。現在羅敦斯德有不少濾鏡都在日本生產了,不知道未來價格能不能下來,這也是用戶首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
(責任編輯:鄭壬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