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銘生
“吃”已經成了一項巨大的產業(yè)。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烹飪協(xié)會日前聯(lián)合發(fā)表的《餐飲藍皮書》中稱,中國餐飲業(yè)已連續(xù)18年保持兩位數(shù)的高速增長,成為國際金融危機中逆勢上升的一個顯著行業(yè)。而同為“美食大國”的法國,餐飲業(yè)卻受全球金融危機沖擊嚴重。
吃飽、吃好,似乎是國人衡量一個國家、乃至國民生活富裕的標準之一。當“吃”產業(yè)在國際金融危機中逆勢上升時,一些部門像打了一針強心劑,頗感驕傲和自豪!并且不僅以“堅挺的飯局”自慰,而且還不忘把同為“美食大國”的法國拉過來奚落一番。
在世界金融危機肆虐、全球人勒緊褲腰帶共渡難關之際,這一舉動頗有點無知者無畏的味道。
首先,我們沒法與法國比闊。論國民人均收入,我們無法與法國人相提并論,法國2005年的人均收入為24770美元,而我國在2008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才2000美元左右。
其次,吃飯不是生產力。吃飯崇尚簡約,是西方發(fā)達國家的一種習慣,一種文明。在西方國家,主人用一杯葡萄酒,一塊面包,外加幾塊牛排、水果招待客人,那是司空見慣的事。但在我國,飲食習慣簡直就是奢侈浪費。一頓“腐敗飯”吃掉幾千元,司空見慣;吃幾萬元,也不罕見。全國一年公款吃喝掉2000億元,并不是杜撰出來的“新聞”。我們炫耀什么,也不能炫耀鋪張浪費啊!
第三,“堅挺的飯局”與腐敗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我國飯局的“堅挺”,恐怕還離不開腐敗的支撐。由企業(yè)、個人支付的、以“飯局社交”和“聯(lián)絡感情”名義的飯局,恐怕也有不少成分是為腐敗買單。部分官員所默認的“酒杯一端,政策放寬”的潛規(guī)則,讓飯局不僅是經濟賬的問題,更是一筆政治賬。
倘若去掉公款吃喝以及企業(yè)和個人為腐敗支付的消費,我國的飯局恐怕也很疲軟。倘若法國公款吃喝也泛濫成災,人家的飯局恐怕比我們更“堅挺”。倘若能鋪張浪費的“飯局”也值得炫耀和張揚,那真可謂是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