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茜
她們兩人小時候,分別盤踞于臺北城的兩個坐標,一北一南,一位讀美國學校,一位讀大理國中。不同的出身并沒有過度限制了她們的人生,30歲上下,兩個女孩各自交出了傲人的人生成績單。
兩個女孩,王秀毓與高婉珊新近皆成了國際媒體報道的對象。王秀毓應征澳洲大堡礁“世界上最理想的工作”,全球共約3.4萬人報名,她入選了前50。一生只出洋一個暑假,從小想好好學英文,住在萬華讀普級學校,人窮卻志不窮,只憑一般初中、高中及空中英語教室,熬到了說寫英文皆如英語系畢業(yè)生的程度。王秀毓先就讀“清華”原子科學系,研究所再報考師大翻譯所口譯組。報名澳洲大堡礁“夢想工作”,全憑流暢的英文、中文與科學背景,讓她入選前50名準賽者。
我在廣播節(jié)目中詢問她,學英語的過程有什么挫折?她回想國中時參加臺北市教育局舉辦的英語學習營,遇見英語教學資源豐富的敦化國中貴族同伴,曾心感自卑?!跋敕艞墕?”她開朗地笑,“沒,更認真聽空中英語教室。”至于本地人習外文最大的弱點“說”,她怎么克服?王秀毓的答案讓我吃驚,“從國中起上了公車,見到老外,就拼命擠上去瞎說?!蓖ο耠娪啊柏毭癜偃f富翁”的自習情節(jié)。
澳洲大堡礁保育員的工作,被當地昆士蘭旅游局行銷成“世界上最理想的工作”;全球約3.4萬人應征,工作的限制是18歲以上,會浮潛,能拍照撰寫博客與英文流暢。薪水半年約335萬臺幣,旅游局提供工作期間6個月的宿舍,餐廳8人桌,面大海;臥室退潮時遠眺珊瑚礁,漲潮時鯨魚會來打招呼。
臺灣女孩王秀毓就這么連結了一段南太平洋上的美麗傳說,她勇于嘗試地寄出個人資料,在一片全球茫然的人潮中,中選為大堡礁網站人氣第一名。
兩個女孩中另一位高婉珊出身完全相反,她從小富裕,就讀臺北美國學校,學費幾乎為王秀毓的300倍。大學時她以優(yōu)異成績進入賓州大學華頓商學校,這也是許多ABC通往華爾街的前一站,高婉珊碩士則是馬英九的學妹,自哈佛肯尼迪學院畢業(yè)。不過她的人生,沒被“錢”與“地位”沖昏了頭;在某一個人生的點上,她與同輩們分道揚鑣。大學時期她開始參與“聯合國社會企業(yè)開發(fā)計劃”,雖主修金融,實習地點卻選于秘魯首都利馬小額信貸機構。
哈佛碩士畢業(yè)前,她與香港來的同學決定共創(chuàng)社會企業(yè),“挑戰(zhàn)貧窮,創(chuàng)造窮人的商機”。起初兩個小女孩當然沒什么概念,但冒險熱誠的她們,一步步登上云南藏族的家,找到稀有的西藏牦牛。她們發(fā)現世界上只有一億四千萬只牦牛。這些牦牛長于青藏高原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惡劣環(huán)境,靠身上短絨毛即可御寒生存。牦牛1年只能剪毛一次,6月剪毛后,9月前就得長回來,否則入秋后即可能凍死。高婉珊經閱讀發(fā)現珍貴物資,她看到商機,也相信經由網絡國際行銷可大幅提高藏族牧民收入。
高婉珊今年才26歲,卻已獲獎無數。我第一次注意高婉珊的報道來自BBC:統計下來,創(chuàng)業(yè)兩年,包括CNN、《亞洲華爾街日報》、香港TVB、新加坡亞視、《時代》雜志、美國國家廣播電臺……皆已大幅報道26歲女孩的故事。
我現在過了50歲。每回街上的孩子與我擦肩而過,我總是急切地想告訴他們,各種口袋里搜集的人生故事。我自己算虛擲了不少青春,不想讓那些還年輕的孩子們重蹈我的覆轍。寫下兩個女孩的故事,祝福年輕朋友們,也找到人生值得努力的路。
(摘自《福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