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裕平
在經(jīng)濟活動滲入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的當今世界,藝術品和藝術品市場也難逃金融風暴影響。中國藝術品市場十多年中積累的狂熱、煙塵和混亂,在金融風暴到來之前,就已痛苦地調(diào)整著。藝術品市場似乎在等待著外力的沖擊,以促成自身的蛻變??梢灶A見的是,金融風暴給藝術品市場帶來的是沖擊和影響,更是凈化作用。
當代藝術的再認識
在這一年中,當代藝術的市場價格的“過山車”式的動蕩,使不少人幸災樂禍。
二十世紀末時,藝術品市場上突然冒出的當代藝術令許多人迷惑不解——這是藝術嗎?
張曉剛無疑是當代藝術的領軍人物,代表作《大家庭》和《失憶與記憶》所示的畫面確實令人震憾。木納的表情,怪異的眼部所表達的是一種夢靨般的恐懼和幻影,誰也不知道畫面上冷漠癡呆的人物想說明的是什么。
另一重要的當代藝術家岳敏君的人物畫幾乎一色的是張著血盆大口露出牙床狂笑的近乎精神病人的笑臉,顯示出畫家惡搞的心態(tài)。
不少人認為,惡搞、丑化似乎是當代藝術的又一代名詞。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中,《公主》、《無題》、《革命者》看到的是變態(tài)、恐懼和丑惡,表現(xiàn)的不僅有虛擬人物,還有指名道姓的領袖人物和革命先烈,并不高明的創(chuàng)作技巧表示這些作品并不單是藝術品,而成了帶有明顯政治傾向的漫畫。
在不少經(jīng)營當代藝術的畫廊或以當代藝術為主的拍賣會上,藝術家的全部靈感似乎都來自心中對某些東西的冷嘲仇視。另一方面,西方藝術機構對中國當代藝術的認可和推崇而導致市場價格的狂飚,反過來刺激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畸形發(fā)展。
英《獨立報》2008年在《世界震驚的中國藝術復興》中,發(fā)布了一份最受市場歡迎的世界當代藝術家名單。排名在前二十位的藝術家中,有十三人來自亞州,中國有十一人,其中排名一、六、七、九、十都是中國人。
這些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在市場上動輒幾百萬,最高達二千多萬,遠超大多數(shù)的宋元名畫。
誘人的當代藝術的市場價格,促使更多的畫家躍躍欲試,在一些“北漂”聚集的畫家村中,一日三餐都難以為繼的尚未出道的畫家都無不想有一天夢想成真,成為遠勝印鈔機的當代藝術家。當代藝術是一件皇帝的新衣。現(xiàn)在才知道,中國的普通人看不懂,藝術評論家也未必看得懂。自2008年下半年以來,當代藝術價格一落千丈,即使有成交記錄,也是云遮霧繞,真?zhèn)坞y辯。
在金融風暴下需要反思的,不僅是當代藝術收藏家。當代藝術市場,更應該是當代藝術的創(chuàng)作者。
膺品生存空間減少
近三十年中藝術品市場的異?;钴S,形成了一個產(chǎn)業(yè),不僅有藝術品創(chuàng)作和經(jīng)營,還有膺品的制造和銷售。
膺品的出現(xiàn),當然是因為有社會需求。以前為士大夫賞玩的文物珍寶數(shù)量有限,現(xiàn)在全民皆藏,使供求關系嚴重失調(diào),使膺品出現(xiàn)有了客觀上的基礎。
被稱為藝術品市場的“三聚氰胺”膺品,泛濫程度遠超大多數(shù)人的想像。從地攤市場數(shù)百元一件的“元青花”到某些拍賣行的數(shù)千萬一件的“元青花”,區(qū)別僅在于低仿或高仿(高級仿品)。經(jīng)營膺品成了最好的賺錢門路,這是藝術品市場心照不宣的事情。
每次春拍或秋拍前,不少拍賣行都到景德鎮(zhèn)進貨,一件百萬元級的明清官窯器,在景德鎮(zhèn)買高仿品只要數(shù)萬元,博奕的比例超過賭場。也有些是掮客進了高仿品后送拍,對拍賣公司來說只要成交就可拿兩成傭金,所以即使看出是膺品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并且相當一部分人拍到后是送禮的,而受禮的人“偷來的鑼不敢敲”,決不會拿出來請人鑒定,這樣真假永遠也搞不清。
2008年,北方某大型拍賣公司因某件拍品的真?zhèn)螁栴},客戶要求退款末果,經(jīng)法院裁決被封了銀行帳號。當然這個客戶決非普通人,否則難以有這樣的結果。
但令我們注意的是這樣一件伸張正義的事情,圈內(nèi)人士一概緘口不語,這恐怕不僅是出于禮節(jié)考慮,還是因為同病相憐或怕引火燒身。
更可疑的是,大多數(shù)媒體對這樣一件有新聞價值的事件選擇了沉默。在不合常理中可以想到的是“潛規(guī)則”。
利益驅(qū)動固然是膳品充塞的經(jīng)濟原因,但藝術品市場法律和法規(guī)缺乏也是重要因素。否則造假售假過大的風險和過大的代價會使藝術品市場上的膺品難以生存。
金融風暴的到來使藝術品市場上的投入資金減少。對大多數(shù)藝術品收藏家來說,經(jīng)濟形勢以至個人收入直接影響其購買意愿。在市場肅殺的氣氛中,以投資保值為目的而吸納藝術品的人已少之又少,剩下的是執(zhí)著的愛好者。后者的專業(yè)知識豐富,真?zhèn)舞b定的眼力好,業(yè)內(nèi)的高手熟悉,對購入的藝術品選擇慎重,這樣膺品在市場上難以生存。金融風暴從這個角度看,對凈化藝術品市場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藝術品市場的回歸
藝術品市場的服務對象首先是收藏家和愛好者,因藝術品除了收藏功能還有投資功能。開始于二十世紀末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火爆,源于藝術品投資功能的蘇醒。
被稱為繼股票、房地產(chǎn)以后第三大投資金礦的藝術品,使不少暴富的新貴趨之若鶩。美國《時代周刊》在2006年發(fā)表一篇文章,題目就是《中國當代有錢人時興收藏各種藝術品》。這些藝術品投資商在媒體誘惑下,相信藝術品的巨大升值空間和空前的回報率,將大把的錢扔進藝術品市場。這些投資者并不需要知道海上畫派和嶺南畫派的區(qū)別,也不想了解青花瓷和粉彩瓷有什么不同,唯一所要的是回報率。以至不少拍品客戶根本不來取,而是放到下一場拍賣會上再拿出去拍,這些藝術品和期貨交易中的鋼材或大豆幾乎無區(qū)別。
藝術品投資商對投資項目并不很懂或完全不懂,委托代理人、操盤手,甚至直接委托拍賣行?!芭c虎謀皮”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或者是以假充真或者是價格離譜。在金融風暴到來之際,人人都想出貨逃命,但已為時過晚,剩下的只有這些相信神話的裸游者。
活躍在藝術品市場上的還有一批是真正的收藏家。這些人都有文化、有思想、有眼力。在市場狂熱上升的情況下,他們無力或無意與投資者舉牌爭搶。這些懂行的收藏家在吸納藏品時,因?qū)φ鎮(zhèn)魏蛢r格都懂,他們從藝術市場上購買的藏品在金融風暴中并沒有縮水,且有不同程度的升幅。金融風暴的沖涮使藝術品市場的虛火下降,泡沫擠去,價格回歸到正常的狀態(tài)。
金融風暴是藝術品市場的清醒劑和凈化劑,理性回歸成為當前藝術品市場最常用的一個詞。在被神化的投資圣地的光環(huán)退去后,藝術品市場已漸漸回歸源于收藏又服務于收藏的基本功能,這正是國內(nèi)乃至全球藝術品市場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