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占斌
下雨打傘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打著傘走路還可以,可干活卻不方便。我國古代早就有了用棕絲編織的蓑衣,這可能是最早的雨衣。至于用橡膠制作雨衣,這還是近代的事,它主要得益于橡膠的發(fā)明。
自從哥倫布在南美發(fā)現(xiàn)橡膠,并把它帶回歐洲后,100多年來人們不知道它有什么用處,只能讓它在博物館里睡大覺。1770年,英國化學家普利斯特列發(fā)現(xiàn)它能擦去鉛筆字跡,就給它起名為“擦”(Rubber),這是如今英文中橡膠還叫Rubber的原因。
又過了45年,一個叫馬辛托斯的英國工人偶然發(fā)現(xiàn)橡膠的另一個用處——做防雨衣服。馬辛托斯生于蘇格蘭的一個工人家庭,貧窮的家境使他在少年時代就進工廠做工了。他很聰明,也很愛學習,雖然工作十分繁重,但他稍有閑暇便跑到圖書館“啃”起書本來。馬辛托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為一個科學家。
1823年,馬辛托斯到一家制橡皮擦的工廠做工。當時,生產(chǎn)橡皮擦的工序非常簡單:把從南美運來的生橡膠倒在大鍋里熬煮,等熔化后再加入一些漂白劑漂白,然后倒在制橡皮擦的模型中,等它冷卻下來就凝結成一塊塊橡皮擦了。
有一天,馬辛托斯正端起一大盆熔化的橡膠汁,往一大排模型里澆灌,一不小心,腳底下絆了一下。他急忙穩(wěn)住身子,好在膠汁沒打翻,雖然僥幸沒被燙傷,但衣服前胸灑滿了橡膠漿。這一天工作特別忙,便沒有去換衣服。下班時天色已晚,他也就沒有換衣服,匆匆地走了。
就在馬辛托斯回家的路上,忽然下起大雨來。傾盆大雨將馬辛托斯淋成了一個“落湯雞”?;氐郊遥s緊換衣服。就在這時他發(fā)現(xiàn),被橡膠汁澆過的前襟竟然沒有被雨水濕透。這真是一個意外的發(fā)現(xiàn)。他想,如果在衣服上有意澆上一層橡膠液,不是可以“滴水不入”嗎?他馬上動手試制??墒窃谝路贤肯鹉z很難涂勻,將膠液涂在布上,再做衣服,這樣做也不行,橡膠很容易被蹭掉。經(jīng)過一番研究,馬辛托斯想出了一個辦法。他用兩層布,先在一層布上澆一層橡膠液,再把另一層布覆蓋上去。這樣,布面上看不到橡膠了。他用這種夾橡膠的雙層布料做成大衣,先在自己身上試穿,覺得相當舒適。下雨天,他特地穿著它到曠野里轉(zhuǎn)了一圈,回到家里脫下來一看,里面的衣服一點也沒濕。他高興極了,立即跑到專利局去申請專利。
接著,馬辛托斯便籌措資金,想辦廠生產(chǎn)自己發(fā)明的防雨衣。一個精明的資本家看中了這個有利可圖的新發(fā)明,便出資支持了他。這樣,世界上第一家雨衣工廠在蘇格蘭誕生了。
橡膠雨衣投放市場后十分受歡迎。馬辛托斯成了雨衣的發(fā)明人,直到今天,英語中雨衣這個名字就叫“馬辛托斯”。不過還應指出,由于當時橡膠技術沒有過關,馬辛托斯發(fā)明的雨衣和當時其他橡膠制品一樣,也存在著夏天粘手,冬天變硬的毛病,不能經(jīng)久耐用。直到1839年發(fā)明硫化橡膠后,更新的橡膠雨衣才克服這些缺點,真正成為方便、實用的日常生活用品。
雖然在今天已產(chǎn)生了許多新穎的雨衣,像塑料雨衣、尼龍涂塑雨衣等,但馬辛托斯發(fā)明橡膠雨衣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從雨衣的發(fā)明中,我們也能得到一點啟示:發(fā)明創(chuàng)造并不是科學家的專利,一個非常普通的人也有可能完成一項了不起的發(fā)明,正像人們常說的那樣:“機會垂青有準備的人”,善于捕捉靈感的馬辛托斯抓住了一個機會,他成功了。假如這個機會光臨了你,你會抓住它嗎?可能大多數(shù)的人會發(fā)牢騷,認為自己真倒霉,把橡膠液灑到了身上,從而失去了可貴的機會。
注意身邊的細節(jié),把握偶然的機會,或許你也能有一個驚人之舉,也來一個創(chuàng)造發(fā)明,造福全人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