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冬 董曉軍 何豐倫
抗日將士忠骨散落東南亞
2008年12月,一位名為“天竺道”的大陸網友在網上轉述了從澳大利亞一位朋友那里聽到的消息: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拉包爾西北方向十幾里處,一座荒涼的山坡上埋葬著部分“八百壯士”的遺骸。
據介紹,澳大利亞政府近年多次派飛機搜索二戰(zhàn)飛機殘骸,一名飛行員意外發(fā)現密林中有幾座刻著中文與中國軍隊標志的墓碑和墓地。當地華僑獲悉后,出錢雇用了叢林土著人帶路,在一處荒坡蔓草叢間找到了三座中國軍人墓碑,其中就包括1937年10月在上海淞滬會戰(zhàn)“四行倉庫”死守不退而名震中外的“八百壯士”的部分遺骸。
“我們根據國內網友反饋的信息找到了三處荒蕪的墓地,但后來證實那并不是‘八百壯士的墓地。在當地華僑的幫助下才找到了這里?!敝袊v巴布亞新幾內亞使館的一名工作人員證實了當地確有“八百壯士”遺骸,但不在媒體之前報道的三處地方。據使館工作人員介紹,新發(fā)現的墓地“辨認難度很大,但墓地附近的野草卻很特別。有的地方茂盛,有的地方卻很稀疏”,后來發(fā)現野草稀疏的地方正是墓地,有亂石堆砌其上。
據當年戰(zhàn)俘集中營的幸存者田際鈿老人回憶,“八百壯士”當年在血戰(zhàn)數天后被俘,其中一些被日軍押解到這里為其修筑工事,大多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敵人的折磨下犧牲,直到1946年初盟軍占領了拉包爾,幸存者和當地的華僑為死難者建造了墓地。
時隔60余載,熱帶地區(qū)長年的降水以及頻發(fā)的火山地震活動,已經使這些墓地遭到了很大程度的毀壞。尤其是1994年9月的一次火山噴發(fā)幾乎摧毀了整個拉包爾城,這些英烈的墓地再次遭劫。
“在巴布亞新幾內亞首都莫爾茲比港也有不少中國英烈的墓地,上個世紀80年代還能找到一些殘存的墓碑?!眱S居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華人陳常一介紹說,但是,隨著城市的建設和戰(zhàn)亂,這些英烈的墓地如今已蹤跡全無。
據澳大利亞國家檔案館的資料記載,二戰(zhàn)期間,先后有1600多名中國軍人被押送到拉包爾戰(zhàn)俘集中營當勞工,其中653人遇難。而在整個巴布亞新幾內亞境內,有一千多名中國將士長眠在了這座荒涼的孤島上。鳥飛返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讓人感到欣慰的是,今年3月24日,中國政府以隆重、莊嚴的方式紀念在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抗戰(zhàn)將士,并迎接他們的遺骸歸國。
老撾境內的烈士墓
分布在海外的中國軍人公墓,除了埋葬二戰(zhàn)時期犧牲的將士外,還有相當多的烈士犧牲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的國際支援行動。
呈“S”形狀的老撾和中國交界的大部分邊界線,橫亙在中國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南端,每天都有許多人和車經這里往返中老兩國之間。2004年以來,來自多國的建筑工人開始在這一地區(qū)聯手修建一條國際公路。而在這條被稱為“昆(明)曼(谷)公路”的沿途,還遺留著特別的中國烈士陵園——因修公路“援老抗美”而犧牲的200多名中國烈士,已在此靜靜躺了幾十年。
2008年的一天,筆者在去采訪昆曼公路“老撾段”開通的路上,發(fā)現了之前聽聞過的中國援老抗美烈士陵園。盡管銹跡斑斑,但紀念碑上“堅決支持英雄的老撾人民把抗美救國戰(zhàn)爭進行到底!”的字樣依然可以辨認出來。
可能很多今天的中國人都不太清楚這段歷史:為了支援老撾抗美斗爭,從1959年起,中國每年向老撾無償提供大量的武器裝備和后勤物資,幫助老撾訓練了大批部隊和軍事技術人員。1962~1978年,中國還派出11萬人,無償為老撾修筑公路,而為了保證工程順利完成,中國又先后派出防空部隊2.1萬余人。
據史料記載,在援老抗美戰(zhàn)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有269人獻出了生命,其中210人安葬在老撾孟賽和班南舍烈士陵園中。不過,今天這些墓地給人的印象是“沒人管”,到處雜草重生,墓碑銹跡斑斑,顯得有些凄涼。
越南的中國烈士陵園
走進越南的孟萊陵園,油然而生一股仰慕之情。兩旁的紅木棉郁郁蔥蔥,甬道從大門通向紀念碑主碑。主碑的兩側是花壇,地面上清晰可見五角星水泥雕刻。紀念碑頂部是五角星,正面從上而下刻寫著“援越抗美烈士永垂不朽”。52座烈士墓整齊排列在主碑后,碑身呈長方形,墓碑上用中文刻著烈士姓名、生前單位職務和犧牲時間等。
從墓碑上看,孟萊烈士陵園中犧牲的烈士分別來自安徽、福建、云南、湖北、貴州、廣西、湖南、河北、山東等地,最年輕的徐展新烈士,廣西蒼梧縣人,1947年出生,1966年10月犧牲,犧牲時還不到20歲。
工作人員武士振介紹說,這里的陵園保護得很好,烈士陵園一向是越南國家負責修繕的,國家、省和市每年都有一定的撥款下來。
曾多次帶領援越老兵重返戰(zhàn)友陵園的越南導游李氏莊說,在越南抗法、抗美救國戰(zhàn)爭中,1400多名中國援越人員為支援越南人民的正義事業(yè)而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長眠在越南北部和中部的40處烈士陵園內。
在越南錦普港的另一處烈士陵園,有1965年在這里犧牲的中國士兵陵墓。錦普港被譽為兵家必爭之地,與北部灣中心的白龍尾島近在咫尺,白龍尾島恰恰是美軍飛機前往中國援越交通生命線“胡志明小道”的必經之路。據當地一位年逾70歲的老人回憶,這里埋葬的中國烈士“最少有20多人,甚至更多。”
賈鐵鋼無疑是讓當地群眾記憶較為深刻的,他是中國援越船運大隊在越南犧牲的第一個人。直到今天,賈鐵鋼烈士的事跡仍然被越南當地中小學校當做愛國主義教育的典范教材。一些學校還保持著在清明時節(jié)前往烈士陵園祭奠烈士的習慣,當地民政部門、部隊的政府官員也會前往掃墓。
與此相同的是,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陣亡的13萬余名志愿軍,他們被葬在朝鮮各地200多處烈士墓內,由當地政府指定專人負責管理。每年,中國駐朝大使館也都會去祭奠。
在印度的遠征軍墓地
1969年,祖籍廣東梅縣的張其勇,在印度加爾克漢德省的蘭濟市開設中餐館。4年后的1973年,他隱約得知距蘭濟市約一小時車程的蘭伽,有一座埋葬著數百名中國抗日遠征軍將士遺骨的墓地。張其勇說,他是通過兩個渠道知道這座墓地的。一是當年遠征軍因各種原因滯留的士兵,他親眼見過的就有l(wèi)O多個,可惜很多人都先后離世。另一個是當地的百姓和華僑,遠征軍當年駐扎在蘭伽集訓時有5萬之眾,印度華僑中有做小生意的,專門賣物品給駐軍,不少人都知道那里有個中國軍人公墓。
然而,第一次前去蘭伽查勘拜祭時的情形,令身為華僑的張其勇感到十分痛心。“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英雄,但忠骸烈骨近乎湮沒于荒野,令我這個后人深感無顏于長眠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先烈?!庇谑?,張其勇產生了重新整修墓地的念頭。
蘭伽公墓的整修工程首先需得到印度方面的準許。因為印度原是英國屬地,英國方面之前已為墓地一個個編號,政府間應該有相關協定,但因疏于管理,墓地早已成為荒野。蘭伽也是印度軍營所在地,離公墓很近,于是,張其勇便與僑社人士親往當地軍營同軍官交涉談判,終于獲準重修。
由于旅印華僑財力有限,張其勇便與臺灣方面聯系,表達重修抗日遠征軍烈士公墓的想法。經過多方的努力,終于在1981年獲得400多萬印度盧比的資助。據張其勇介紹,蘭伽公墓的整修工程款撥給印度華僑聯合總會管理,工程則承包給當地印度人,雇幾十名男女工人施工。由于他所在的蘭濟市距蘭伽較近,同時因開餐館也認識不少當地人和軍營的軍官,于是張其勇主動承擔起整修工程的監(jiān)工一職。盡管事情繁瑣,但他分文未取。施工期間,張其勇幾乎每天都要奔波往返蘭濟市和蘭伽鎮(zhèn)。
張其勇說,“沒有烈士遺骨的移動,都是就地的修復。”經過8個多月的施工,工程于1982年完成,并在1983年2月14日舉行隆重剪彩典禮。前遠征軍團長李定一前來主持公墓完工儀式時,一到墓園,便情不自禁地哭了起來。
蘭伽公墓共有580座墳穴,但僅40余座墓碑列有姓名,大多為無名英雄。據一份資料介紹,他們大多死于瘧疾等疾病。
殉國的唐鐵成少將是公墓中官階最高的。張其勇說,唐墓除依原式整修外,還在墳旁三面筑以短墻,并鋪了水泥地。墓地內還專門新建一棟兩層的中式建筑,一樓是祭奠堂,桌子上有插香的爐臺,紀念靈牌上書“中國駐印軍英烈將士靈位”。二樓是極樂殿,內有一尊佛像。
雖然1994年舉家移民加拿大后,照料公墓事宜由臺灣在當地“代表處”接手。但至今還令張其勇放心不下的是,印度的另一處中國遠征軍將士墓地——位于印度阿薩姆邦的小鎮(zhèn)利多。張其勇說,那里的一條公路旁掩埋著大約600位殉國將士。
1982年冬,張其勇曾和印度的工程人員去現場勘察過,也想把靈骨遷葬到蘭伽公墓。但由于阿薩姆邦處于“限制外國人行動的地區(qū)”,所以1983年他再去時,一行人在機場被扣留后不得不原路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