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關(guān)云德
滿族婦女講究穿木底鞋,這是因?yàn)闈M族先世有“削木為履”習(xí)俗的反映。直到清初已發(fā)展成為高底女鞋,清宮貴族婦女穿得普遍,民間婦女只有結(jié)婚時才穿,平時跟男人同樣勞動時,穿旗鞋就不方便了。據(jù)《黑龍江外記》記載:“夏日婦女跣足,或劃襪行,然野花滿鬢,無老少分,故有‘修頭不修腳之諺”。滿族女子自幼不裹足,從小就與男孩子們一起學(xué)習(xí)騎馬射箭,長大后也上山下河漁獵,故稱“天足”。平常穿著寬大的旗鞋是繡著花的,淺幫、短臉、尖口,稱高底鞋和寸子鞋。鞋底用木制作,其木底高一至二寸,鞋臉尖端突出上翅,其形狀似船底,所以又稱“船底鞋”。后來增高到三四寸,長度約占全鞋的二分之一。鞋底上下寬中間細(xì),或上寬下窄呈梯形,鞋底的中部以木料為墊。木底的形狀有兩種:一種是裝有前平后圓的馬蹄形木底,踏地時腳印形如馬蹄,故俗稱“馬蹄底”,另一種是上寬下窄,形似花盆狀,因此得名“花盆底”鞋。此鞋與京頭、旗袍配合,使女性穿上自然挺起腰身走路,步姿和體態(tài)婀娜端莊。體現(xiàn)貴族婦女高貴典雅的氣度。但是不適合下層滿族婦女田間勞作,她們只能穿舒適方便的平底鞋,滿族民間故有“父子不同姓,男女一雙鞋”的民諺。前一句是說滿族人不冠姓,后一句就是指鞋的樣式男女相同,大腳的婦女可以穿男人的鞋。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極傳旨:“若有仿效他國衣帽及令婦女束發(fā)裹足者,等于身在本朝,心在他國,視為內(nèi)奸,自今以后犯者俱加重罪?!睗M族入關(guān)后,仍舊推行禁止婦女纏足的政策,孝莊太后懸懿旨于神武門:“有以纏足女子入宮者斬?!表樦味?、十七年都下有諭旨,禁止?jié)M漢女子纏足??滴踉?1662年)又有纏足禁令,違者罪其父母家長。
關(guān)于旗鞋來歷,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滿族婦女喜歡遮腳面的長旗袍,為了行走方便,使旗袍的下擺既不拖地,又能遮蓋雙腳,便在鞋底下安上高高的木頭跟兒。第二種說法是:穿高底鞋是為了增加身高,走道時不能快,需蓮花碎步,才能體現(xiàn)出女人優(yōu)美的身姿。第三種說法是:滿族婦女經(jīng)常上山采集山菜、蘑菇和野果等,為了防止蟲蟻叮咬,便在鞋底綁縛木塊,后來才逐漸演變成高底木鞋。第四種說法是因?yàn)樾嫔侠C有美麗的圖案,為了防止雨雪污泥弄臟了鞋面,便把鞋底墊高。另外一種傳說是滿族的先世女真軍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占領(lǐng)的城池,便學(xué)高腿的白鶴樣子,在鞋下綁上了高高的樹杈子,涉過了泥塘,出其不意地攻下了城池,取得了勝利。
滿族民間勞動?jì)D女穿平底鞋,繡花鞋等,俗稱“網(wǎng)云子鞋”、厚底鞋、坤鞋,其鞋底厚度為八分、一寸、一寸半、二寸不等,鞋幫、前臉皆繡花卉圖案“云頭”。最適用的是千層底布鞋,男女皆宜。是用舊布打成袼褙,多層合在一起,以麻線納成鞋底,因?qū)佣喽妹?/p>
[責(zé)任編輯蘇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