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成
他們,從戰(zhàn)火中走出,書寫著塞爾維亞共和國短暫而輝煌的網球歷史;他們,用堅韌實現自己的夢想,點亮了塞爾維亞網球的未來。
動蕩歲月播撒希望
她是一個領先于她所在時代的選手,她將力量和兇悍帶入了追求細膩優(yōu)雅的女子網壇,她的穿越和她的尖叫一樣令人生畏。莫尼卡·塞萊斯,這個名字在網球歷史上的地位是無法替代的,即便是1993年那場震驚世界的“漢堡行刺”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她所取得的成就仍舊那樣炫目。
1973年,塞萊斯出生在前南斯拉夫的諾維薩德(如今處于塞爾維亞境內)。年僅16歲時,塞萊斯就成為了歷史上最年輕的法網女單冠軍。1990到1993年期間,塞萊斯拿下了三次法網冠軍、三次澳網冠軍和兩次美網冠軍。19歲就手握八個大滿貫女單冠軍,塞萊斯是那個時代體育界的佼佼者。很多人對于近年來塞爾維亞網球的突然崛起疑惑不解,這個人口不到800萬的小國一下子擁有了三個世界排名第十的單打選手,莫尼卡·塞萊斯可以給出一部分答案。
6歲的塞萊斯在父親的引領下第一次拾起網球拍,她的天賦在自家庭院里被迅速地挖掘了出來。9歲時,塞萊斯還不能完全理解網球比賽的計分規(guī)則,卻平生第一次贏得了一項比賽的冠軍。1986年,塞萊斯被尼克·波利泰尼帶到了美國,在絕佳的訓練環(huán)境之中,她一步步地走向了巔峰。塞萊斯的成功讓不少故鄉(xiāng)的孩子注意到了網球這項運動,走上了和她相似的網球之路。
塞爾維亞在過去的20年里一直與動蕩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上世紀初,塞爾維亞成為了南斯拉夫聯邦的一部分。然而在1991年,也就是塞萊斯收獲了除溫網之外其他三項大滿貫的那一年,前南斯拉夫的六個加盟共和國中的四個先后宣布獨立,只有塞爾維亞和黑山沒有獨立,聯合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隨后科索沃危機爆發(fā),由于領土、財產和利益分割上的矛盾以及原本存在的民族糾紛和宗教沖突,各共和國間和各國內的不同民族間先后發(fā)生了規(guī)模不等的戰(zhàn)爭。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介入引發(fā)科索沃戰(zhàn)爭,對南聯盟的軍事目標和基礎設施進行了長達78天的轟炸。
面對著祖國混亂的局勢,塞萊斯在1995年帶著些許無奈成為了美國公民,那時距離她首次到美國波利泰尼網球學校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的時間?!澳鞘俏乙簧凶羁鞓返囊惶欤艽砻绹鴧⒓釉?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是我最大的榮耀,超過了我曾經參加過的所有賽事。”塞萊斯一點也不掩飾自己對于這次轉換國籍的看法,媒體和球迷們也沒有什么過激的反應,給予的更多是理解。
塞萊斯并沒有帶走塞爾維亞的網球希望,她反倒像是一個網球天使,在這片飽受創(chuàng)傷的土地上播撒網球希望。塞爾維亞并沒有網球傳統(tǒng),在那里足球和籃球是人們最喜愛的運動。即使是塞萊斯在網球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那里依然沒有幾處規(guī)范的網球場地,沒有對于年輕網球選手的資金幫助,但在塞爾維亞的戰(zhàn)火之中有一個個堅韌的塞爾維亞網球少年堅持著他們的夢想。
異軍突起點亮未來
2006年5月21日,黑山通過公民投票決定正式獨立,6月3日黑山議會正式宣布獨立,6月5日塞爾維亞國會亦宣布獨立。塞黑聯邦因而解散,塞爾維亞共和國正式成立。就在塞爾維亞這個國名還沒有為世界所熟悉的時候,從那里走出的網球選手已經吸引了人們的眼球。2007年的法網是塞爾維亞網球掀起的第一個高峰,伊萬諾維奇闖入女單決賽,揚科維奇和德約科維奇都挺進半決賽,他們回到貝爾格萊德之后,享受著英雄般的待遇,數以萬計的人擁擠到市政廳大樓前尖叫吶喊,高舉著國旗和標語。他們甚至喊出了:“NOLE FOR PRESIDENT?!?/p>
2008年,這三個年輕人更進一步。伊萬諾維奇和德約科維奇為塞爾維亞帶回了兩座大滿貫獎杯,德約科維奇還在大師杯中稱雄,伊萬諾維奇和揚科維奇先后登上世界第一的位置,后者更是榮膺年終第一。當年一個個堅韌的塞爾維亞網球少年組成了塞爾維亞的網球軍團,與美國、俄羅斯、西班牙這樣的網球大國分庭抗禮,他們的成就讓全世界對這個飽受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國家刮目相看。當這些年輕人在網壇上綻放光彩時,他們終于可以驕傲地說出:“我們?yōu)樯頌槿麪柧S亞人而感到自豪?!?/p>
不要忘了,就在“維奇?zhèn)儭痹趯W習球技時,北約的炸彈正在向貝爾格萊德傾瀉。三個人之中,最年輕的伊萬諾維奇無疑是對苦難感受最深的一個。這位身材高挑、容貌姣好的網球美少女人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塞爾維亞度過的,其中就包括遭受北約轟炸期間?!澳鞘瞧D難的時期,特別是1999年遭受北約轟炸的時候?!币寥f諾維奇回憶起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那時真的太難了,我自己都認為不可能繼續(xù)打網球了,因為我們不知道這種噩夢般的情形還會進行多久?!辈坏h(huán)境艱險,伊萬兒時的訓練條件也十分艱苦,冬天她只能在游泳池改造的網球場里訓練。泳池的四壁擋住了刺骨的寒風,但也擋住了跑動的區(qū)域,伊萬回憶道“斜線很難打,我們只能練直線?!?/p>
年長伊萬諾維奇兩歲的揚科維奇在北約轟炸之前就到了美國,但她的擔驚受怕一點也不比伊萬諾維奇少。揚科維奇在美國波里泰利網校孤獨訓練的同時,還得看著電視上的轟炸畫面擔心親人的安危。也許正是因為有了那般刻骨銘心的記憶,現在的揚科維奇更多地留在塞爾維亞訓練,母親也幾乎全職地陪她到處旅行參賽。德約科維奇因為在歐洲深造,也逃過了恐怖的轟炸,但他仍然不愿意提起那段歷史:“這真的不是用來談論的,我不喜歡談論這段過去。”
如今一切都不同了,塞爾維亞軍團在網壇的卓越成績不但改變了世界對于塞爾維亞的看法,也改變了塞爾維亞人對于網球運動的態(tài)度。在過去的幾年中,這個曾經的紅色國度對網球的興趣呈爆炸式增長,它的魔力將本來不屬于這個圈子里的人吸引進來。整個國家的人現在都在為網球抓狂,球場越來越多,家長幫著給孩子找教練,商店老板在拼命地購入網球鞋。2007年9月的戴維斯杯,塞爾維亞主場迎戰(zhàn)澳大利亞,19000名球迷擠爆了貝爾格萊德的體育場。令人驚訝的是,其中有18000人是有生以來第一現場看網球比賽。在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的塞爾維亞公開賽將在今年首次加入了ATP的賽歷之中,于5月份紅土賽季打響。網球已經成為了塞爾維亞社會的一個縮影。
“塞爾維亞并沒有網球傳統(tǒng),”揚科維奇在剛剛結束的澳網中表示,“可是現在我們可以期待了,我們有了屬于網壇精英團體的成員,而且不止一個。”是從戰(zhàn)火中走出的“維奇?zhèn)儭?。書寫著塞爾維亞共和國短暫而輝煌的網球歷史;也是他們,點亮了塞爾維亞網球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