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往往是一個時代飲食風尚的集大成之所。元明清以來,北京八方輻輳、四海云集,匯集了全國各地和各民族的風味飲饌。這里,既有皇宮的御膳龍筵,王府貴族的鐘鳴鼎食,又有官宦公府的佳肴美饌,還有市井百姓的尋常吃喝,飲食文化豐富而多元。
皇家、貴族的飲宴推動了菜品的豐富和精細,帶來了舌尖極致的美味感受。它們代表了北京飲食文化的高端,卻并不是尋常巷陌人家所能品嘗得到的。而北京人飲食文化的底層家常菜則相對較為粗糲,多是常年不變的四碗活熬(熬豆腐、熬大白菜、熬粉條、熬海帶)、燒茄子、炒土豆絲、小蔥拌豆腐、醬拌心里美等以及數(shù)量眾多的腌菜。所以,最能體現(xiàn)北京人大眾飲食風尚轉換的地兒當數(shù)介于家常俗食與皇府貴宴之間的“館子”了。
說到“下館子”,需要對舊時的飲食業(yè)有所交代。舊時北京的飲食業(yè)分幾等:
最高級是大飯莊,專門以貴族、官僚、富商為服務對象,俗稱為“伺侯大宅門的”。其次是飯館,以普通官吏、商人、市民為主要服務對象,兼顧上層人士。再下一等的是飯鋪,供應米飯炒菜,各種面食、小吃,但不能制作整桌的酒席,有些飯鋪以一種獨特的風味小吃招徠顧客。最低檔的是二葷鋪和大火屋子。二葷鋪只能做豬肉、豬下水為原料的炒菜,所以得名。大火屋子、切面鋪只供應早點、小吃、大餅、面條,不供應菜肴。這里說的下館子一般指涉的是飯莊、飯館、飯鋪之類。
從昔日的諸等館子,到今日的各色餐館,京城引領一時風氣的“館子”口味也在發(fā)生著變化。
曾獨領風騷的山東風味
清中期以來,對北京莊館肴饌的風味影響最大的當數(shù)山東菜。
有清一代,山東人幾乎壟斷了北京飲食行業(yè),有名的“八大堂”“八太樓”無不是山東人在京經營的高莊名館,如同豐堂、福壽堂、惠豐堂、東興樓、泰豐樓、正陽樓等。作家徐城北曾這樣描寫,“等一些外地人(比如山東人)進入北京,外地的飲食習慣一點點潛移默化著北京。于是,菜一天,北京才驚叫著山東菜系整個占領了城市。那是屬于‘八大樓’的時代,其中又以‘東興樓’成為他們的首席代表?!?/p>
正是由于山東菜的盛行極廣,以致不少人誤把山東菜當成北京菜。其實,認真說來,北京以小吃著名,并沒有成桌的酒席。老北京的民俗學者金受申先生認為“北京飯館沒有純粹北京館,只砂鍋居(和順居)白肉館和其他賣小燒煮的飯館,勉強可說是北京館”。但又說,白肉館也不確是北京菜,滿洲口味大些,燒鴨(過去稱烤鴨為燒鴨)也不是地道北京產物。愛新覺羅,瀛生在《老北京與滿族》中認為,要找到真正的京味兒,只有“口子”??谧蛹词腔閱始奕⒋钆镛k事所包辦酒席的廚行?!翱谧由系牟舜_實粗,但它是真正的京味兒。京味兒并不高明,正是諸地風味相繼在北京扎住根的原因之一……現(xiàn)在諸味必至,但老北京仍喜吃山東萊,芙蓉雞片、燴烏魚蛋等極受歡迎?!笨梢?,舊時北京菜尚處于比較粗糲的平民化時期,有京味味道的館子頂多只能是比較低級的二葷鋪之類,而供北京人“下館子”請客吃飯的反而屬于山東館領銜的各地風味了。
山東館子在京蓬勃發(fā)展的時期,是在清代同治年間之后。至于其為何得以一統(tǒng)舊京餐館業(yè),一方面是因為,山東靠近北京,山東人在京畿一帶謀生的很多,在北京從事飲食行業(yè)尤多。金受申先生回憶道,“北京舊飯莊,除清真教飯莊(如元興堂)以外,全部都是山東幫”,“山東館的堂、柜、灶也全都是山東東三府的籍貫?!?/p>
另一方面則由于其手藝精湛,且善于經營。比如,與其他莊館相比,“八大堂”掌柜們摸透了顧客們心思,碗碟換小,菜品增加,價錢又公道。如惠豐堂按季節(jié)和食客的不同安排菜肴,春天有盒子萊卷春餅;夏天有下酒的水晶肘子、綠豆涼肘;秋日里預備的是蒸紫蟹、烤鹿肉;冬季有一品火鍋、羊肉火鍋、什錦火鍋伺候著……這種生意經,誰能不保證生意興隆。
其他菜系如淮揚菜、江浙菜在京興起時間較晚,但在民國時期也頗有影響。由于南方在北京經商、求官者特別多,這一帶的士大夫口味也特別高,北京的廚師也多以能“包辦南席”相標榜。至于其他風味,在清末民國的北京皆有立足,但其火熱程度均不如上述兩者。
“辣風”興起
毫無疑問,川菜及其代表的“辣風”在今日北京人飲食生活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從成都小吃的泛濫,到沸騰魚鄉(xiāng)、山城辣妹子、金山城,川菜館子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不久前,根據飯統(tǒng)網和大眾點評網的統(tǒng)計,以川、湘、贛、滇、黔等省市為代表的辣系餐館在京城餐飲行業(yè)所占的比例位居首位。而在大眾點評網的調查中,列有最受歡迎的十佳餐館:1 海底撈火鍋,2 麻辣誘惑,3 沸騰魚鄉(xiāng),4 金錢豹,5 川辦餐廳,6 渝信川菜,7 蕉葉(泰國菜),8 莫斯科餐廳,9 漢拿山(韓國燒烤),10 金鼎軒酒樓。在前10名中,川菜居然占了半壁江山。
從上世紀末以來,辣風已經融入了北京整體的飲食行業(yè),成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水煮魚、毛血旺、夫妻肺片,不僅僅是川菜館子的專利,而魚香肉絲、宮保雞丁、回鍋肉等早已成為人民大眾耳熟能詳?shù)募页2?。如果說,往昔市井吃喝的飯鋪必備的炒菜多為溜肉片、溜腰花、炸丸子之類,那么今日的家常菜館,所必備的已然是魚香肉絲、宮保雞丁、麻婆豆腐了。辣風的盛行,從您進館子點菜的一刻就可以體會到,服務員都會問一句,您有忌口嗎?這多半是指食不食辣了。
吃辣之風在北京盛行,與川菜等辣系菜肴在菜品口味上的平民化有關。現(xiàn)在流行的川菜除了味重清鮮、工藝考究的高檔筵席菜外,就是以辛、辣、麻、成、鮮為特色的大眾菜肴。其主料辣椒含有辣椒素,能刺激唾液分泌,使人增進食欲,相比山東菜等其他菜系,更為下飯,這也是它為大眾所喜食用的原因之一。辣椒可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huán),使人精力旺盛。中醫(yī)專家曲黎敏甚至認為,為什么北京人多愛吃辣了,就是因為人們身體素質下降導致嗜辣,都市生活的壓力也需要辣的刺激。
喝啤酒的習慣漸興也為北京人的吃辣生活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老北京人在過去,很少喝啤酒,常喝的酒主要是白酒、黃酒。直到1959年自然災害糧食異常緊缺,市面有散裝啤酒供應,作為“液體面包”的啤酒才逐漸興盛起來。從那以后,啤酒漸漸進入了北京人的生活,取代了他們杯中的“燒刀子”“山東黃”。清涼的啤酒配上口味麻辣的菜肴,成為餐桌上絕妙的飲食組合。
在今日北京老百姓的“下館子”生活中,尋常的家常菜館,已然雜燴了大眾魯菜、川菜、東北菜及一些華北市民家常俗菜,再加上烤鴨,地方小吃爆肚、灌腸之類,各種口味兼容并蓄,共存共融,共同服務于咱北京人的飲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