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間,北京城內,一群官兵盯著城中來往的人們,凡是看到外孱傳教士模樣的,就立刻上前問道:“你會畫畫嗎?”對方如果說不會,就被放走了;如果說會,這些兵士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劾把入帶進宮里,原來,康熙皇帝迷上了一種來自歐洲的洋玩意兒,專門找會畫畫的傳教士來為他作畫。那么,什么東西?;实廴绱酥阅?這就是黽琺瑯繪裁的器物。
皇上迷戀洋玩意兒
康熙二十二年,歐洲傳教士帶來的金屬胎畫琺瑯器作為貴重工藝品敬獻給康熙皇帝。這些琺瑯器彩繪技法十分精細,裝飾風格華麗典雅,深受皇宮貴族的喜愛。康熙皇帝對這種洋玩意兒愛不釋手,他想讓中國的工匠也掌握這門技術,因而到處尋找會作畫的歐洲傳教士,希望傳教士們能夠指導中國的工匠學習畫琺瑯的技巧。
同時,康熙皇帝又在紫禁城內武英殿附近設置了琺瑯作,專門研制燒畫琺瑯器物的技術??墒钱敃r制作琺瑯的工藝來自遙遠的西方,連原料都要從外國進口,燒制自己的琺瑯器是非常困難的。那么,琺瑯究竟是種什么東西呢?
琺瑯在當時又稱“拂郎”“發(fā)藍”,是一種玻化物質,以長石、石英為主要原料,加入各種化學原料煅燒熔鑄后,得到琺瑯熔塊,再經(jīng)細磨而得到琺瑯粉。將琺瑯粉調和后,涂施在金、銀、銅等金屬器上,經(jīng)焙燒,便成為金屬胎琺瑯。
然而,經(jīng)過在銅胎、金胎、紫砂胎等不同胎體上的試驗,琺瑯本身艷麗的效果并沒有得到體現(xiàn),康熙對此很不滿意。很快,康熙又想到了當時中國的特產(chǎn)——陶瓷,如果能在潔白細膩的瓷胎上畫琺瑯,那琺瑯的艷麗色彩不就能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了嗎?這偶然進發(fā)的想法很快成了現(xiàn)實,中國的瓷器由此又增添了一個新品種——瓷胎畫琺瑯,俗稱琺瑯彩。
康熙時期,陶瓷的素胎在景德鎮(zhèn)燒好后,就會被運進紫禁城,由宮中畫師畫上圖案,上好彩料,然后在宮中就地燒制。為了方便康熙隨時親臨作坊巡視督察,燒制琺瑯彩的小窯被搭設在了養(yǎng)心殿。一件瓷器,由皇帝直接授意,親自過問,并且就在皇宮內燒制完成,這在中國是很少有的。
康熙時期的琺瑯彩瓷器處于初創(chuàng)階段,它們從色彩搭配、紋飾布局,到款識內容和樣式,都在摹仿當時西洋的銅胎畫琺瑯。
這件康熙晚期燒制成功的琺瑯彩紫地蓮花紋瓶,細長頸,扁圓腹,外壁通體紫地,頸部用黃色勾勒出三組變形蟬紋,腹部最明顯的就是一朵大大的纏枝蓮花,色彩淡雅。此瓶無論在紋飾、色彩上都與當時銅胎畫琺瑯器的風格十分相似,反映了當時的時尚。瓶底部方欄內刻“康熙御制”四字楷書款,這也是琺瑯彩中唯一的刻款器。
琺瑯彩紫地開光花卉紋碗,外壁以紫色為地,三個花形開光內以黃色為地,繪著盛開的艷麗牡丹,充滿了雍容大氣之美。
再看這個黃地牡丹紋碗,碗以黃色為地,外壁用粉、藍、白、綠等色彩繪8朵盛開的牡丹花,每兩朵不同色的花卉為一組,構成四組對稱的折枝牡丹圖。
雍正自己研制原料
從康熙時期的琺瑯彩器物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時期琺瑯彩的特點多數(shù)都帶有歐洲銅胎畫琺瑯的風格,且圖案都是以花卉為土,比較單一,這因為當時掌握的技法有限。不管怎樣,康熙皇帝開創(chuàng)的琺瑯彩瓷器,不但把中國陶瓷發(fā)展推向新高峰,更為瓷器增添了一個新的品種。
公元1723年,雍正皇帝即位。他繼承了父親的江山,也繼承了康熙皇帝對琺瑯彩的酷愛。他對琺瑯彩瓷器的癡迷,絲毫不比他的父親康熙皂帝遜色。
和康熙皇帝一樣,在處理繁忙政務的閑暇,雍正也要親自設計琺瑯彩瓷器的樣式和尺寸,就連使用什么原料、繪制什么圖案,他都要一一定奪。
但由于公務繁忙,雍正皇帝無法事必躬親,就讓他最信賴的十三弟允祥來負責內務府造辦處的工作,具體參與琺瑯彩瓷器的燒造。然而,有一個問題一直讓雍正皇帝不大舒服,這就是琺瑯彩所需原料依然需要從西洋進口,數(shù)量有限,顏色也只有八九種。原料短缺大大影響了琺瑯彩瓷器的燒造相進一步的發(fā)展,怎么辦呢?
雍正皂帝決定:自己研制生產(chǎn)琺瑯料。這在當時可是一個創(chuàng)舉,許多工匠、傳教士被召集進宮,在宮中的琺瑯作研制國產(chǎn)的琺瑯料。外國傳教士帶來了配方,宮中的匠人就一次次比對著配方燒制。到雍正六年,國產(chǎn)琺瑯料終于研制成功,而且花色品種竟然比進口的還要多。
雍正皇帝十分高興,新研制的琺瑯料加速了原料的供應,加上愈來愈多的宮廷書畫家參與到琺瑯彩瓷器的繪畫中來,琺瑯彩瓷器的生產(chǎn)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
維正時期的琺瑯彩瓷器只有少數(shù)琺瑯彩是以色地裝飾,其余大多是在潔白如雪的釉面上直接彩繪。這些白瓷胎除了極個別為清宮收藏的明代永樂自瓷外,絕大多數(shù)是由當時景德鎮(zhèn)御窯廠特制提供的,器物造型有瓶、碗、盤、碟、盅等。
雍正琺瑯彩瓷器在圖案裝飾方面,一改康熙琺瑯彩只繪花卉,有花無鳥的單調局面,大量出現(xiàn)了花鳥、竹石、山水等圖案,空白處再配以與畫面內容相應的詩句,琺瑯彩瓷器真正成了詩、書、畫相結合的藝術珍品。
這件松竹梅圖橄欖式瓶,瓶器型呈橄欖狀,故稱橄欖式瓶。瓶直口,削肩,圓腹,腹下漸斂,圈足。外通體白釉地兒上以琺瑯彩繪松、竹、梅《歲寒三友圖》,典雅大方,體現(xiàn)著傳統(tǒng)文化的意境。頸部上書“上林苑里春長在”七字,書畫完美結合,是雍正時期的杰出之作,也是雍正琺瑯彩中唯一的青花款器。
折枝梅花圖碗,外壁繪兩枝紅白二色的梅花,枝蔓器身,意境清幽。雍正皇帝崇信佛教,也深受道教影響,他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古樸自然,所以,他很喜歡沉靜雅素的風格。
同樣,這件藍山水圖碗也充分體現(xiàn)了素雅的風格,碗的外壁以藍色琺瑯彩繪舒展連貫的山水畫,畫中蒼松、峻嶺、亭臺樓閣無不體現(xiàn)著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悠遠意境。再配以背面題七言詩:翠繞南山同一色,綠園滄海綠無邊。書畫相得益彰,令人回味無窮。
由此可以看出,雍正時期的琺瑯彩瓷器跟康熙時期的風格有所不同,基本上擺脫了銅胎琺瑯彩的影響。雍正皇帝讓當時著名的宮廷畫家直接用琺瑯料在白瓷胎上彩繪,因此,在瓷器上,出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所崇尚的梅蘭竹菊和意境悠遠的山水畫,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書畫的意境。
皇上也熱衷拿來
雍正皇帝去世后,乾隆皇帝繼位。這位年輕的皇帝與自己的祖父、父親一樣,也十分青睞琺瑯彩,在他繼位的最初幾年里,對琺瑯彩也傾注了巨大的熱情。
乾隆時期琺瑯彩瓷器的裝飾題材較雍正時更加豐富,除山水、花卉、花鳥外,還有中國或西洋人物,以及受西方“洛可可”藝術風格影響的各種洋花圖案。同時,還有許多新的器形誕生。
這件西洋人物圖葫蘆瓶,瓶口小,呈扁形葫蘆式,瓶身兩側有綬帶耳,瓶身繪著面部豐腴的西洋女子,她神情和善可親,懷中抱著嬰兒,風格十分類似西洋的圣母像,而且人物面部陰暗分明,體現(xiàn)了光線變化,是乾隆時期受西洋風格影響的典型之作。
這只琺瑯彩描金人物圖長方盒,通體繪纏枝花紋,蓋面上一個古代女子正在書案旁教孩子讀書,母親專注地望著正在讀書的孩子,神情中充滿了慈愛。畫面采用了西洋油畫中的透視法,因此,人物面部、衣紋的褶皺均有明暗變化,呈現(xiàn)一種立體感。
這件豆青地開光山水詩句瓶,整體造型優(yōu)美端莊,尤其是瓶的蓮花形口設計得別出心裁,腹部以豆青釉加金色凸印乳釘為地,十分特別,上面還彩繪著景州開福寺塔。此瓶工藝十分復雜,集彩繪、軋道、凸印等多種裝飾工藝于一身,充分反映出乾隆時期制瓷技術的高超水平。
在中國8000年綿延不斷的陶瓷發(fā)展史上,琺瑯彩瓷器是中國古陶瓷頂峰期的作品,它代表了中國陶瓷制作的又一個高峰。如今,這些珍貴的琺瑯彩瓷器所剩無幾,僅在故宮保存有40件,更顯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