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垠康
老家的對面是座高山,在經(jīng)年雨水和無數(shù)腳踏的作用下,一條坎坷不平的山路在烈日里白練般晃眼。這是山內西源公社進出的唯一要道,星期天的下午,父親總會用雙腿度量這條山路,他要去山內的一所小學教書。父親出發(fā)一段時間,估計到了三里開外的山坳吧,在弄堂歇晌的再基叔開始與納鞋底的嬸娘們打賭,說華陽哥馬上就要回來。華陽是父親的名字,我狠狠地剜了再基叔一眼——對挖苦父親謹慎有余的人,我只能這樣表達自己的憤怒。令人垂頭喪氣的是,話音未落,父親就站在了大家面前。他掀開水缸蓋看看,然后去井里挑了擔水回來,再出門時,又是絮絮叨叨叮囑母親別粗心燒了柴擱欄,又是訓責我別玩火燭。
那時,我們本族二十多戶人家聚居在一個大屋場,屋內有五個采光集水的天井,一百多間老房子被六條交錯的弄堂鉚成一個幾無破綻的整體,外墻都是青磚,內墻多為木柱木板,屋頂突兀著一垛一垛封火墻,據(jù)說那是火神的尊位。這種頗具徽派風格的古民居,雖有避風、防盜的優(yōu)勢,但擁擠、潮濕、陰暗、蟲蛀等煩惱也一直是大家的心病。我家緊鄰祖堂,祖堂木墻下疊放著七八只備用的棺材,小孩從這里經(jīng)過,就像進了閻羅殿,難免冷出一身雞皮疙瘩。那時的夜晚漫長而閑散,孩子們總會以捉山羊、捕流螢來打發(fā)寂寥,我進出少不了要借勢火燭,父親的忐忑大抵緣于這種居住環(huán)境。
如果你以為只有我父親的神經(jīng)才對火災敏感,那就孤陋寡聞了,譬如廟里的和尚們。寒冬臘月的深夜,風籟如唳,正在夢鄉(xiāng)的我被一串頗有節(jié)律的“梆梆”聲驚醒,然后有人在唱:天干物燥,小心火燭;缸中滿水,一方太平。那“梆梆”聲,沉重而陰森,像敲在空洞夜晚的胸口上,然后有一股寒氣鉆入被窩。母親說,別怕,那是和尚在打竹梆。到了正月,和尚帶著臨時請來挑擔的居士,挨家挨戶收取大米或錢幣。用打梆的形式來化緣,鄉(xiāng)親都能接受,畢竟三年賊偷不敵一年火燒,再怎么說也不能讓辛苦了一冬的和尚空手而歸吧。
日子在平淡中消磨,老謀深算的火神。似乎有意制造一個麻痹的假象,藉此證明我父親的杞人憂天。然而,在我十歲那年,火神還是露出了按捺不住的尾巴。
那是個中午,炊煙像稻禾一樣在屋頂拔節(jié)時,田間薅草的男人們,歇了打情罵俏的山歌和刺激荷爾蒙的黃段子,然后舔舔嘴唇,預支著飯菜的氣息。突然間,屋頂翻滾起一團濃厚的煙幕,紅紅的火舌在煙幕里隱現(xiàn),隊長再基叔馬上反應過來,舌頭嚇得打了卷,快!快!快回家打火啊!頓時,一個習慣了慵懶的山村,第一次尿濕了褲子。在家的女人,搶出哇哇直叫的孩子,又壯壯膽哭喊著去搶細軟,手腳沾滿田泥的男人,則用劉翔沖刺的速度趕到現(xiàn)場。再基叔是總指揮,號令三軍先截火路,于是有石匠手藝的搭梯上房揭瓦,有木匠手藝的隨后鋸斷桁挑,其他人提著桶盆在水塘間拼命奔跑。上了歲數(shù)的雪南爺爺顛簸著來到塘岸,一邊沒有章去地敲送葬時用的銅鑼,一邊撕心裂肺地呼救。接著,一批批援軍從四面八方召集來了。半個小時后,明火終于撲滅,而圍繞火場的三條弄堂被全部打爛,處于其間的麻子嬸家,只剩下瓦礫和冒著青煙的炭頭,偶爾還傳來谷粒爆花的聲響,癱軟在地上的救火人員都成了黑猩猩,表情麻木得像一尊煤雕。當麻子嬸在河邊呼天搶地的哭訴潮水般涌來時,大家似從噩夢中蘇醒,才紛紛記起對肇事者的責怨?;鹗锹樽計鹬笪顼垥r不小心弄的,現(xiàn)在片甲不留的也就她一家。她在屋場上人緣極差,也許是有吵嘴的天賦吧,三天沒找人賽一次罵,牙就癢癢的。幾個驚魂甫定的嬸娘開始說風涼話了,說蛇不亂咬,火不亂燒,災星遭報應,活該!向來不饒人的麻子嬸這回乖了,只知道哭。吃“五保”的陳大娘,蹣跚著粽子狀的小腳,來到我家隔壁的祖堂,撫摩著安然無恙的棺材抹眼淚,她百年之后的最后一點尊嚴就指望這口棺材呢。遭了這么大的禍事,誰家都沒心思繼續(xù)生火,附近的親戚當然不會坐視不管,相繼送來了飯菜。再基叔端著碗扒了一口,就開始安排弄堂修補和麻子嬸家房子重建等善后事宜,迷信的雪南爺爺則在大門口點上香燭,一言不發(fā)地朝封火墻叩拜,嬸娘們竊竊私語,說雪南爺爺在拜火神。我望望封火墻,卻什么也沒看到。
父親得知噩耗后,把學校的事安排好連夜趕回,看著家門口被打爛的弄堂,他的手在發(fā)抖。險啊,要不是有這么一個弄堂做替死鬼,我家就不能幸免于難,父親能不后怕嗎?有了這次教訓,父親每個星期天下午返校前,給我和母親必上的防火教育課總要拖堂,而再基叔也再不與納鞋底的嬸娘們打賭了。
父親說,不搬出去遲早還要出大事。1980年底,父親給大隊和生產(chǎn)隊打了申請地基的報告,我家獲準在半邊荒山上建房子。那時學校是單休日,父親每周只能在家呆一天,隊上不允許吃國家糧的人出工掙工分,他就喊上很不情愿的我一塊去開山挖地基。由于山體夾雜了沙石,連挖帶運勞動量很大,加上后來來我家長住的大舅,一幫子人用了四年時間,才整好地基,扛來幾大堆備用的墻腳石和磚瓦,直到1984年底,一家人背著象征“步步高”的梯子和欠債簿搬進了新房。后來,隨著出門打工潮的興起,又陸續(xù)有人家從老屋遷出,而沒蓋新房的堂兄銀香哥,兄弟分家立戶后,開口借了我家閑置的老房子,灶臺也搬到我睡過的那間不足六平米的小屋。在當時看來,這是族親間一種血濃于水的善意,但誰也沒料到,這個善意竟掀開了又一次災難的序幕。
還是夏天,還是中午,銀香哥的老婆生好火后要到曬場上去看看,便讓六歲的兒子續(xù)幾把火,這在我們鄉(xiāng)下太司空見慣了,但就是在這一次,火鉗拖出的火星點燃了柴擱欄,等小孩哭喊著跑出來,火已上了房頂。已退休的父親像幾年前的雪南爺爺一樣,跑到塘岸呼救,但由于居住分散和一些青壯勞力出門打工了,動員來施救的力量沒有上次幸運,救火人員不得不讓出更多地盤給火神,因為近距離切斷火路無異于與虎謀皮。火借風勢,風助火威,火神在肆無忌憚地擴疆拓土,先是從瓦縫里冒出濃煙,然后濃煙里冒出火球,頗像試驗原子彈時升騰的蘑菇云。木頭在瓦片下獵獵作響,燒紅的瓦片似抹了一層血,轟隆,一間塌了,轟隆,又一間塌了。就這樣,整個東邊的房子,帶著主人的疼痛和故事,破滅了修煉文物的夢想,而祖堂里疊放的棺材,無疑成了這些房子的陪葬品,其中就有我家的一只。好在孤寡的陳大娘前兩年去世了,要不然她非撞死不可。事后,跳大神的旺生哥神乎其神地說,他看到了眉毛倒豎的火神坐在封火墻上煽風點火,女人們的啼哭也頓時止住了。
一個有著幾百年歷史的老屋場,曾經(jīng)一定經(jīng)歷過或多或少的劫后余生,但最終還是沒有逃脫葬身火海的宿命。翻開火神的記事本,哪一筆不是不可討回的血債?即使到了人技消防能力空前強大的今天,火神仍然是盤踞在房頂?shù)闹旅{,聲音沙啞的119,一路啼哭的救火車,不忍卒讀的火災報道,都是控訴的證詞。
當然,我不會相信有什么火神,先人造出一個火神來,如果不是出于對恐懼的困惑,那就是要借助神的威儀來防患于未然。從這個意義上,我還是寧可信其有,甚至希望人們多向火神敬幾炷世俗的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