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水流年
人類的存在史最長的推測已經(jīng)有300萬年,上帝造人?女媧造人?猴子變?nèi)?過去的已經(jīng)發(fā)生,這份身世還是留待考古學家們忙活吧!30、300、30000年后咱們的樣子更值得期待,盡管有生之年也許無法看到,但科幻作家和電影編劇們已經(jīng)穿越時空——熒幕上的哪一幕將會是我們的未來呢?
單——人
科幻指數(shù):★★★實現(xiàn)指數(shù):★★★★
歡迎來到700年后的地球人類基地——“真理號”太空船。由于人類對地球資源和環(huán)境的過度消耗,地球早已成為太空中的一個垃圾星球,生命已經(jīng)難以在其上延續(xù),人類只能移居太空,開始漫長的太空寄居生活。你能在這艘太空船上看到各式的服務機器人,而依靠自動化的行走椅,人們不需要挪動步伐就可以輕松漫游整個船艙,所有的需求呼之則來,揮之則去。這700年的世外桃源生活也讓人類演化成了:
鴨梨形的超流線身體;
身高不足1 60米,體重超過150千克(目測):
手足變短,直立行走困難,自動化的行走椅成為生活的必需品:
以合成食物成為主食。
電影《機器人總動員》(WALLE)表現(xiàn)的即是太空版“單一人”,雖然他們的個體看起來還是有些差異??蓯鄣脑煨退坪踹€可以接受。事實上如果人類在地球上輕點折騰,能夠無病無災地生活足夠長的時間,按照生物基因工程的論證,將不會再有亞洲人、歐洲人、非洲人以及美洲人的區(qū)別。膚色、語言甚至文化都將融合,這種“混血”是極有可能出現(xiàn)的,當然最終版本可能與電影中的不同。我們最好祈求自己的“耳孫”(八世孫,即玄孫的曾孫,泛指遠孫)都是身材與相貌體面的人,不然要在群樣子差不多的“鴨梨”中脫穎而出還真有點難度。
義體人
“義體人”這個詞來自于英文cyborg,是cyberneticorganism的合成詞(意為生控體系統(tǒng)),又譯為電子人。很顯然它是一個與醫(yī)學和自動控制相關的領域。當我們對自身結構足夠了解,電子科技與機械制造足夠精細時,是否還會保留有未經(jīng)改造過的純粹的人呢?
1義肢人
科幻指數(shù):★★實現(xiàn)指數(shù):★★★★★
電影《我,機器人》(1,Robot)改編自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說,著名的機器人三大定律即來源于此。2035年,地球上每五人就擁有一臺人工智能機器人,機器工人、機器助理無處不在。當然我們要說的是人,他就是電影主角偵探史普納,一條機械義肢彌補了他左手臂的缺失,并在一場與機器人的搏斗中為他保住了生命。這條義肢有著精密的機械與電子元件,外表生長有仿真的皮膚組織,至少在破損之前看起來與真實的手臂并沒有區(qū)別,已到了可亂真的程度。義肢應該是現(xiàn)在我們最能理解的部件,也是未來必定會實現(xiàn)的技術,包括助聽器、心臟起搏器等都可以算作其中的一部分。這些能幫助因疾病、遺傳、外部傷害等原因出現(xiàn)生理缺陷的人重新獲得生活的信心,即便在我們的生命周期內(nèi)都能看到這種研究的進步。
2全身義體人
科幻指數(shù):★★★★實現(xiàn)指數(shù):★★★
義肢發(fā)展的極限是什么呢?重組人類的整個身體?日本漫畫家士郎正宗的《攻殼機動隊》和《蘋果核戰(zhàn)記》正是描述的此種人類。它們的電影版已分別由押井守和荒牧伸志監(jiān)制發(fā)行。2030年,科技的發(fā)展已可將人體的絕大部分替換為生化軀體,網(wǎng)絡已經(jīng)覆蓋全球,幾乎所有的人類都對腦部進行了改造,以實現(xiàn)記憶的外部拓展和實時在線網(wǎng)絡連接,甚至出現(xiàn)了僅保留腦部組織的全身義體人。這些義體利用各種軟件系統(tǒng)進行操控,可下載各種控制程序以實現(xiàn)諸如格斗、戰(zhàn)斗等功能。機器人與人的唯一差別為是否存在“Ghost”,意為靈魂或者精神意識方面的東西。
無論如何,這是一個令人向往的時代,只要大腦尚存,想cosplay誰就cosplay誰。人可以擁有90歲的年齡,19歲的容顏,幾乎不畏任何生物病菌和環(huán)境輻射。不過如果我不是我,那我們是誰呢?如果有如塔吉科馬這樣的AI水平,機器人或許有朝一日也能萌生意識,到那時全身義體人是屬于機器人還是人類?社會與人類結構倫理或許并不希望這樣的義體人產(chǎn)生。
意識人
我生之前我是誰,生我之后誰是我?羽化、輪回的理論從古流傳至今,生命除肉體外,還有不滅的內(nèi)容嗎?意識從何而來?未來,或許能夠解答這一切。
1意識克隆人科
幻指數(shù):★★★★實現(xiàn)指數(shù):★★★
克隆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從綿羊多利到克隆人也許只有幾步之遙。影片《第六日》(The 6th Day)描寫的劇情就發(fā)生在不遠的將來,直升機駕駛員亞當吉布森某日回家發(fā)現(xiàn)一個和他長得一模一樣的人,并取代了他的男主人位置。原來一次體檢,他的DNA信息和大腦被拷貝。利甩這些資料克隆出來的復制人與真人有著完全一致的記憶和體驗,多個“我”之間幾乎無法分辨誰是真實的,誰是復制的。陰謀的制造者甚至可以利用多次復制實現(xiàn)不死之身。
這是一個關平人倫的問題,有關克隆人的研究被全世界的政府所禁止??寺∪梭w也許并不困難,但復制意識至少在目前來看是未可知的。雖然從物理上,完全復制大腦可能是有辦法實現(xiàn)的,不過復制后的東西是否會按照原樣運行呢?我是否還是原來的我?亦或者意識是獨立的,只要輸入對應機體便能裝載運行?
2純意識人
科幻指數(shù):★★★★★實現(xiàn)指數(shù):★★
阿西莫夫在《最后的問題》中曾預言,人最終將拋棄肉體,靠電腦的幫助建立純意識的新存在?!逗诳偷蹏?The Matrix)系列顯然是對它的重現(xiàn)。與《攻殼機動隊》相比,未來人并不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中,與機器人的戰(zhàn)爭使人類最終淪為機器人的奴隸,只有意識生活在機器人建立的網(wǎng)絡中,肉體則成為生物電池。這個意識可以看成是夢,但又區(qū)別于夢,它可以來往和影響現(xiàn)實,正如民間傳說中的鬼魂般,還可以附體。第三集《最終戰(zhàn)役》中,網(wǎng)絡特工斯密斯甚至可以將自己復制到現(xiàn)實的人體中,肉體相對于意識僅僅只是個軀殼。
關于與機器人的戰(zhàn)爭似乎已成為人類未來注定的命運,只不過結局不同而已。意識是一種什么東西,至少現(xiàn)在還難以解釋。如果意識是獨立的,那作為意識的載體也可以是多樣的,生命對于意識不過是階段性的東西,與機器的融合是成就了新型的機器還是人類?
變異人
提起變異,人們總是習慣把它與怪物、僵尸聯(lián)系起來,唯避之而不及。拜達爾文先生的《物種起源》指引,其實地球生物包括人類為了適應環(huán)境都在進行著變異,只是各自變異的速度不同。
1蛙人
科幻指數(shù):★★★★實現(xiàn)指數(shù):★★
這是一個很近的未來時間,21世紀中葉,由于人類長期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海平面上升,地球上幾乎已經(jīng)找不到一塊陸地?!段磥硭澜纭?Waterworld)描述了那些幸存下來的生活在簡陋船只和人工搭建的簡單海面據(jù)點上的人類。錢財與糞土在此時已實現(xiàn)了等價,海洋生物成為維持生命的基本生活來源。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一部分人開始在耳朵部位變異出與魚類似的腮,雖然在外表上看起來與常人無異,但卻可以不借助
呼吸裝置在海水中任意長時間潛水,成為真正的蛙人!他們即便在找到最后一塊陸地后依然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海洋生活。
這種短期變異的可能性大嗎?鯨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水生哺乳動物之,幾百萬年來依靠強大的肺儲存空氣,每幾十分鐘上浮一次水面進行呼吸,而沒有可水中呼吸的腮。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個體的基因突變或許確實會發(fā)生,只是時間尺度上的跨度不同而已,安徒生童話中的美人魚會不會就是這種變異的預言呢?
2莫洛克人
科幻指數(shù):★★★★實現(xiàn)指數(shù):★因為很難用一個詞來形容這種變異,姑且就采用H.G.威爾斯在《時光機器》(The Time Machine)一書中的原有名稱——莫洛克人來命名吧。電影中的主人公亞歷山大利用自造的時光機穿越了時光,來到了80萬年之后的未來,滄海已經(jīng)幾度桑田。在這里他見到了幾乎處于原始社會的依洛伊人,在地面下則生活著另外種變異人——莫洛克人。它們形同野獸、面目猙獰,以獵捕依洛伊人為食,是傳說中的食人族。而在2037年,人類開發(fā)月球導致其偏離軌道,最終解體毀滅地球前,這兩個種族還同為文明高度發(fā)達的同一人類。幾十萬年后,進入地下躲避月球災難的人變異為野獸莫洛克人,地面上的依洛伊人也淪為與原始人幾乎無差別、沒有什么思想和進取心的退化人,文明已消失殆盡。
這是一個久遠的未來,如果這一幕上演,或許與瑪雅文明消亡這樣的事件頗有相似之處。盛極而衰應驗了地球上的萬物,人類或許也難逃此劫。幾十萬年后,沒有人愿意變成依洛伊人或莫洛克人,相比這種退化,滅亡更可能發(fā)生。
3生化人
科幻指數(shù):★★★實現(xiàn)指數(shù):★
作為變異人中最為大家熟悉的種——生化僵尸,不能不露一下臉了。與其他電影中人造生化人不同,畢竟那只是小范圍的,不大可能威脅到整個人類。而如果真有那么一種快速傳播的不知名生化病毒,整個人類的命運也就危在旦夕了。
2012年,人類被不知名生化病毒感染,紐約成為一座空城,僅有一名對病毒有免疫力的幸存者。被感染的人變異為生化吸血僵尸,它們在白天躲避陽光的照射,晚上到野外覓食,攻擊所有活著的生物,但同樣保持了人類的一部分思維,機靈、狡詐而又殘暴。
這是電影《我是傳奇》(I Am Legend)展示給我們的末日景象。關于病毒侵襲,人類歷史上已經(jīng)上演過不止一次,1348-1352年,黑死病入侵歐洲,毀滅了歐洲1/3的人口,總計約2500萬人;近代還有人們熟知的埃博拉病毒和SARS病毒,所不同的這些均是致死性病毒,感染源隔離是目前人類唯一有效的切斷傳染的方法。與電影中的病毒最相似的可能要數(shù)狂犬病了,無論如何,這是種災難性的變異,它導致的結果不是進化而是滅亡。
滅亡
科幻指數(shù):★★★實現(xiàn)指數(shù):★★★★
這可能是最悲觀的結局了,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窮其一生都在探索自然、宇宙與生命的奧秘,但最終依然沒能掌控自己的命運,僅僅只是地球億萬年演化中的一名過客。
電影《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向我們展示了人類滅亡的那一瞬:在機器人小男孩大衛(wèi)面向沉人海底的藍仙女塑像一遍又一遍“Please make me a real boy!”的祈禱聲中,地球開始變冷、冰封,人類作為一個物種走到了盡頭。
2000年后,一群高智能的外星人造訪地球,在冰層中發(fā)現(xiàn)了身體凍結、電池耗盡的大衛(wèi),他們啟動了他,并利用其電腦中存貯的人類圖像與保留的頭發(fā)復活了2000年前領養(yǎng)大衛(wèi)的莫妮卡,但這個個體只能存活一天,最終人類只能成為宇宙智慧生物的一個標本。世界末日、審判日……人類為自身終結的那一天設置了各種名字,雖然這一天充滿悲涼,但相比自相殘殺、自我毀滅,《人工智能》的終結方式是最讓人欣慰的。自然法則在冥冥中掌控著所有物種的命運,人類作為生活在其上的一個物種,有誕生就一定會消亡。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亡迎來了哺乳動物的大解放,最終誕生了人類,有誰可以斷定,人類滅亡后不會有另外新的更智慧的物種產(chǎn)生呢?
Ashes to ashes and dust to dust,這就是宇宙的終極輪回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