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水稻>油菜。在生產成本構成中,人工費用所占的比例最大(達總成本的50%以上),遠遠高于物質費用。物質"/>
楊 易 吳永成
摘要運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抽取了雅安市大興鎮(zhèn)的4個村60個農戶,采用半結構入戶訪談法對油菜、水稻、小麥和玉米4種農作物的生產成本和產出收益現(xiàn)狀進行調查分析。結果表明,4種主要農作物的生產成本高低順序為玉米>小麥>水稻>油菜。在生產成本構成中,人工費用所占的比例最大(達總成本的50%以上),遠遠高于物質費用。物質費用為水稻>小麥>玉米>油菜,而在物質費用構成中,除水稻以外,小麥、玉米、油菜的化肥費用相對最高;除水稻和小麥以外,玉米、油菜的機械作業(yè)費用很少;4種農作物的農藥費用都較少。4種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總收益和成本收益率都表現(xiàn)為玉米>水稻>油菜>小麥,其中小麥的成本收益率為負值。4種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在不同農戶間均有明顯的差異。并以此提出降低農作物生產成本、提高農作物收益的主要措施。
關鍵詞農作物;生產成本;收益;四川雅安;大興鎮(zhèn)
中圖分類號F3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1-0158-02
農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yè)豐則基礎強。進行農作物生產,不僅是實現(xiàn)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幾千年來農民取得收入的重要來源。在我國,盡管農產品價格出現(xiàn)幾多波動,但種植成本仍然較高,農民收入水平與種植蔬菜或經濟作物等收入相比仍較低[1]。對農作物的成本收益研究,早已成為農業(yè)和農村經濟研究的核心問題[1-4]。目前,國內外學者主要是從宏觀層面即從國際、國家和省級等較大層次進行農作物生產的成本收益分析[3],而相對缺乏較微觀的角度(縣、鄉(xiāng)鎮(zhèn)、村層次)研究分析。我國區(qū)域之間自然生態(tài)和社會經濟條件差異很大,農作物生產成本和收益也不盡相同。因此,筆者利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抽取了地處西南盆周山區(qū)的雅安市大興鎮(zhèn)的4個村(順路村、穆家村、前進村和龍溪村),每村15個農戶共計60個農戶(剔除5個無效樣本,有效樣本數(shù)55個),采用半結構入戶訪談法,調查油菜、水稻、小麥和玉米4種農作物2007年度的生產成本和產出收益現(xiàn)狀資料。文中農作物的生產成本主要由物質費用和人工費用兩部分構成。物質費用僅考慮種子秧苗費、化肥費、農膜費、農藥費、畜力費、機械作業(yè)費和排灌費等直接生產費用,未考慮間接生產費用。調查表主要內容有:農田種植規(guī)模;種子、化肥、農藥、農膜的投入數(shù)量及折價,灌溉的投入數(shù)量及折價,畜力投入數(shù)量及折價,機械投入數(shù)量及折價,勞動投入數(shù)量及工價等生產成本;單產、市場現(xiàn)行單價和政府良種補貼等收入方面。在分析方法上采用Excel表進行統(tǒng)計比較分析。通過調查分析,力圖真實反映該區(qū)域農作物的生產現(xiàn)狀,從而為因地制宜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提高農民收入提供決策依據。
1大興鎮(zhèn)主要農作物的生產成本與收益
由表1可以看出,2007年大興鎮(zhèn)4種農作物中,水稻的單位面積產量相對最高,其次是玉米,再次是小麥,油菜的單產相對最低;生產成本表現(xiàn)為玉米>小麥>水稻>油菜;產值、總收益、凈收益和成本收益率均為玉米>水稻>油菜>小麥。小麥的生產成本大于產品收益,主要是由于在其生育期內該區(qū)域雨水過多、病蟲害嚴重導致產量普遍較低。
2大興鎮(zhèn)主要農作物的生產成本構成
由表2可以看出,在4種作物中,調查區(qū)不同農戶的物質費用(平均值比較:水稻>小麥>玉米>油菜)和人工費用(平均值比較:玉米>小麥>水稻>油菜)均存在著明顯差異。對生產成本的構成進行分析可知,4種作物的人工費用(調查平均值為40元/天·人)均明顯高于物質費用。在物質費用中,除水稻外,小麥、玉米、油菜的化肥費用相對最高;除水稻和小麥外,玉米、油菜的機械作業(yè)費用很少,4種農作物的農藥費用都較少。
3提高大興鎮(zhèn)主要農作物成本收益的措施
綜合分析可知,在4種農作物的生產成本構成中,人工費用都是最高的,占到整個成本的50%以上。這與蔣遠勝等的研究一致[3],說明降低勞動力成本在提高作物成本收益中的重要性。在4種農作物的生產成本中,化肥費用是相對較高的。調查還發(fā)現(xiàn),當?shù)剞r民在化肥的使用上主要憑經驗,對科學施肥了解程度有限。說明在該區(qū)域開展科學施肥很有必要。不同農戶種植的水稻、油菜、玉米、小麥等作物單產均有明顯的差異,且低于平均單產的農戶數(shù)約占50%,這與農業(yè)推廣中不同農民的成果分布現(xiàn)象一致。根據該區(qū)域實際,可采取如下主要措施提高大興鎮(zhèn)主要農作物的成本收益。
(1)建立農產品價格保護機制和限制生產資料價格剛性上漲的機制。由于物質費用中生產資料如化肥所占比重很大,因此應當按照成本加適當利潤并考慮市場供求的原則,確定農產品保護價格和生產資料價格,合理確定生產資料的批零差價[2]。
(2)加強支農惠農政策的實施力度和廣度,加大政府對農業(yè)的社會服務支出,如市場信息服務與預警、農村教育與培訓、農業(yè)推廣服務、農村公共設施建設、農業(yè)保險等[5]。調查表明,當?shù)剞r業(yè)生產技術水平還較低,機械化程度不高,勞動力成本是農作物生產的主要成本,因而需要加強對省工、節(jié)本、增產技術的試驗、示范和推廣。通過采取合適的推廣措施,縮小農戶之間的單位面積產量差異,使更多的農戶單產水平達到和超過當前的平均水平,從而提高種植業(yè)成果在該區(qū)的實際應用效果,增加農民收入。
(3)完善社會化服務機制。鼓勵建立多種形式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生產資料供應和農產品銷售服務,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
4參考文獻
[1] 朱致偉,于振文.我國小麥生產成本收益情況分析[J].山東農業(yè)科學,2007(4):61-64.
[2] 黃連貴,劉登高.我國農產品成本收益的變化分析[J].農業(yè)技術經濟,1995(3):5-10.
[3] 蔣遠勝,丁明忠,林方龍,等. 四川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成本收益分析[J].四川農業(yè)大學學報,2007(3):357-361,364.
[4] 段治平.山西省主要農產品成本收益比較分析[J].山西統(tǒng)計,2003(5):9-10.
[5] 翟虎渠.新階段農民增收與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若干建議[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3(1):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