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梅 李艷梅 王彩紅
摘要針對西吉縣干旱缺水的突出問題,介紹了馬鈴薯旱作農業(yè)集雨節(jié)水補灌覆蓋栽培技術,包括選地整地、起壟覆膜、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與貯藏等內容,以期為該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馬鈴薯;集雨補灌;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11-0049-01
西吉縣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南部山區(qū),連年干旱嚴重制約了馬鈴薯的生產。近年來,針對干旱缺水制約當?shù)剞r業(yè)發(fā)展這一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問題,西吉縣大力推廣了旱作農業(yè)集雨節(jié)水補灌技術,既調整了農業(yè)產業(yè)結構,又增加農民收入,對增產增收有顯著成效,為當?shù)剞r業(yè)和農村經濟持續(xù)快速發(fā)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實施集雨補灌旱作節(jié)水技術,具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F(xiàn)將適宜寧南山區(qū)的馬鈴薯集雨覆蓋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選地整地
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肥力較高的地塊。前作物收獲后及時深耕曬垡,耙耱保墑。馬鈴薯生育期間消耗水分、養(yǎng)分較多,前作應優(yōu)先選用低桿養(yǎng)地作物。馬鈴薯忌連作,在中部干旱帶可選用歇地、豆類地。要求進行2次整地:一是伏秋深耕,即在前作物收獲后及時深耕滅茬。翻土整地,耕深達到20~25cm,伏耕后遇雨要及時耙耱保墑。二是覆膜前淺耕,即在覆膜前淺耕整地,平整地表,若采用機械起壟或機械覆膜,最好利用旋耕機耕地,做到“上虛下實無根茬、地面平整無坷垃”,為覆膜及播種、促進出苗創(chuàng)造良好的土壤條件。施肥時應堅持增施農家肥,結合氮磷肥,合理配方施肥的原則。播前一次施足底肥,特別是有機肥和磷鉀肥。施農家肥45t/hm2以上,硫酸銨300kg/hm2,磷酸二銨150 kg/hm2,硫酸鉀或硝酸鉀150kg/hm2,混合后施用。
2起壟覆膜
川、臺、塬地及梯田應按川道走向開溝起壟,大壟寬70 cm、高10~15cm,小壟寬40cm、高15~20cm,每個壟溝對應一大一小、一高一低2個集雨壟面。要求壟和壟溝寬窄均勻,壟脊高低一致,壟面水平整潔,起壟覆膜連續(xù)作業(yè),防止土壤風干和水分散失。早春土壤解凍后,及時整地、起壟覆膜,此時覆膜保墑增溫效果好,特別有利于發(fā)揮該項技術的增產增收優(yōu)勢。秋季覆膜在秋末地凍前土壤含水量最高時進行。選用寬120cm、秋覆膜采用厚0.010~0.012mm,早春覆膜采用厚0.008mm的地膜,全地面覆蓋,膜與膜間不留空隙,兩幅膜地膜相接處在大壟面的中間,接口處用下一壟溝或大壟壟面的表土壓10cm寬的土帶固定地膜,做到地膜與壟面、壟溝緊密結合。每隔2~3m橫壓一土腰帶,即可防止大風揭膜。覆膜7d后,在壟溝內每隔50cm處打一直徑3mm的滲水孔,以便降水滲入。
3播種
馬鈴薯在10cm土層溫度達到7~8℃時即可播種,一般在4月中下旬進行。采用點播器按規(guī)定的株距破膜穴播,將種子播種在壟溝內,點播后隨手按壓播種孔使種子與土壤緊密結合,防止吊苗、粉籽現(xiàn)象發(fā)生,并用濕土或牲畜圈烘草木灰等疏松物填嚴播種孔,防止種孔大量散墑和遇雨板結,影響出苗。適當深種,播種后切塊頂部應距地表平面10~12cm為宜。干旱區(qū)栽4.50~5.25萬株/hm2,半干旱區(qū)栽5.25~6.00萬株/hm2,陰濕易旱區(qū)栽6.00~6.75萬株/hm2。
4田間管理
馬鈴薯全膜雙壟集雨溝播種覆土后遇雨容易形成板結,要及時打破板結,出苗期要隨時到田間查看,發(fā)現(xiàn)缺苗斷壟要及時移栽。據(jù)調查,缺苗20%時減產23.8%,缺苗40%時減產36.8%,缺苗60%時減產40.2%。馬鈴薯在現(xiàn)蕾期應及時用追肥槍追施化肥。
5病蟲害防治
馬鈴薯病蟲害防治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抓住關鍵時期、關鍵環(huán)節(jié)、關鍵措施和重點病蟲。一是切斷病蟲源。田間初現(xiàn)青枯病病株時要及時清除,并用生石灰消毒土穴,以防傳染。病毒病初現(xiàn)時要注意做好蚜蟲防治,防止病情擴散。嚴格執(zhí)行檢疫制度,從無檢疫性病蟲地區(qū)引種。盡量選用抗病蟲品種,選用的種薯要經過脫毒處理。二是加強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性。在生長期內根據(jù)馬鈴薯生理需求科學灌水,合理施肥,補施微肥,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抑制有害病菌在田間活動,減少各類病害發(fā)生。三是推廣應用綠色防控技術,構建和諧生態(tài)環(huán)境。推廣應用頻振式殺蟲燈、黃板、性誘劑等物理、生物防治措施誘殺馬鈴薯害蟲,確保生態(tài)安全。如利用頻振式殺蟲類誘殺小地老虎、金龜子、棉鈴蟲、銀紋夜蛾等害蟲;利用黃板誘殺蚜蟲;利用性誘劑誘殺斜紋夜蛾等害蟲。四是科學合理用藥,確保防治效果。在病蟲防治關鍵時期選用高效對口農藥開展化學防治,早、晚疫病可選用百菌清、殺毒礬、甲霜靈、錳鋅、霜脲氰、錳鋅、代森錳鋅等藥劑。病毒病防治要加強對傳毒媒介昆蟲—蚜蟲的防治,可選用吡蟲啉、撲虱靈等,發(fā)病初期可噴施葉面肥(愛多收、噴施寶等)+寧南霉素或病毒A等,抑制病害的發(fā)展蔓延。地下害蟲可結合整地用辛硫磷3 000mL/hm2拌土撒施防治,滅鼠選用安全高效滅鼠藥劑,如敵鼠鈉鹽等。
6收獲與貯藏
馬鈴薯大部分莖葉由綠變黃,達到枯萎,塊莖停止膨大并與植株脫離時即達生理成熟,此時為最佳收獲期。貯藏期間最適宜的溫度為1~4℃,最高不得超過7℃。相對濕度以85%~95%為宜。不能見光,以免積累龍葵素。